地处鄂南山区的崇阳县,与湘、鄂、赣三省九县毗邻, 12 个乡镇,47 万人口,这里的经济并不发达,然而,却有着浓厚的民间文化艺术底蕴。近代汉民族长篇叙事诗代表作《双合莲》、《钟九闹漕》就产生于这块文化的沃土,特别是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崇阳提琴戏,更是绽放在湘、鄂、赣三省交界处的一朵鲜艳的民间文艺之花,也是我国300多个戏曲剧种中的一枝独特奇葩。群众不但爱听爱看,而且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民都能随口哼上几句提琴调。提琴戏已成为崇阳农民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食粮。农民自发组织的家庭剧团、婆媳剧团、父子剧团和乡镇村组、个体户办的各种形式的业余提琴戏剧团达 92 个, 2000 多名业余演员,年演戏 3000 多场次,观众上百万人次。被称为有名的“戏窝子”。 1999 年,崇阳县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湖北省民间艺术(提琴戏)之乡”; 2000 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提琴戏)之乡”。 2007 年,崇阳提琴戏被湖北省政府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被专家推荐正在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里,笔者就提琴戏的起源和发展现状作了一些调查,并就崇阳提琴戏的传承保护问题提出建议,期望提琴戏得到更好的发展繁荣。
一、崇阳提琴戏的历史渊源
提琴戏究竟起源于何时,其说法不一,且无准确证据可考。但通过傍门佐证窥其片鳞半爪,提琴戏因使用乐器――提琴而得名。提琴是中国古代拉弦乐器。据清姚燮著《今乐考证》所载:“提琴起于明神庙间,有云间冯行人使周王府,赐以乐器,其一即是物也。但当时携归,不知所用。其制用花梨为干,饰以象齿,而龙其首,有两弦从龙口中出,复缀以蛇皮,加以三弦。然而较小,其外侧别有鬃弦绊曲木,有似张弓。众昧其名。太仓乐师杨仲修能识古乐器,一见曰‘此提琴也’。然按之少音,于是易木以竹,易蛇皮以匏,而音生焉。时昆山魏良辅善为新声,赏之甚,遂携入洞庭,奏一月不辍,而提琴以传。”可见,提琴从明嘉靖年间“携入洞庭”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中国戏曲曲艺词典》载:“提琴戏戏曲剧种,原系湖南岳阳一带的花鼓戏,约于清末流传到湖北崇阳、通城等地,改称‘提琴戏’。在发展过程中,曾受到巴陵戏、天沔花鼓戏的影响。”
《崇阳县志》记载:“大约在清光绪十五年( 1889 年),岳阳花鼓戏艺人蒋传玉、彭瑞生等人,先后率班到崇阳、通城演唱,后来戏班解散,蒋在崇阳华陂定居,以教戏传艺为业,逐步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地方剧种――提琴戏。”
综上述史料记载,提琴自“携入洞庭”后,是否发展成为花鼓戏,这里不去研究。但提琴以传的情况可见一斑。《今乐考证》中记载的提琴也与现今提琴戏艺人自制的乐器提琴基本吻合,不禁令人作出提琴戏发展历史源远流长的推断。
提琴戏源于岳阳花鼓戏,至少也有 100 多年的历史,这是毫无疑问的。传入崇阳时,岳阳花鼓戏在当地称为“小丝弦”,故也有说源于“小丝弦”的。岳阳花鼓戏的声腔包括琴腔、打锣腔及民间小调,流入崇阳的,主要为琴腔及小调部分。流入崇阳后,因经济困难,其主奏乐器难以解决,于是,艺人们便摸索着仿制了一种秆短筒长,琴轴似板胡,琴筒似京胡,琴轴琴杆为木质,大多为梨木,琴筒为竹质,琴轴分别装在琴杆两边,琴弦通过琴枕往上拉,没有千斤,琴筒上蒙有蛇皮,琴弓与二胡一样,下部的琴筒如同湖南的大筒,其音色粗犷,略带沙音,共鸣比较强,俗称“嗡琴”。音乐研究工作者们把它归类为大筒胡琴。因演奏者以虎口夹住琴杆,将琴筒抵在腰间站着也能拉,这种乐器民间艺人们也把它称之为“提琴”,提琴戏也因其主奏乐器而得名。又因提琴戏主要流行于鄂南崇阳,也被称之为“崇阳提琴戏”。
据老艺人回忆和有关资料记载,崇阳最早的提琴戏班有华陂、铜钟、白霓、堰市、台山等。孙廷桢、孟福昌等为最早一批提琴戏艺人。传入不久,提琴戏班就发展到70多个。《崇阳县志》载:“秋冬至春月,沿户迎傩,夜灯演剧者亦如堵墙。”可见,当时提琴戏的流传和观众之多。
提琴戏在崇阳形成的初期,角色多为一生一旦或生、旦、丑各一人组成。随着大本头戏的增加,逐步发展成为八个行当,即:老生、小生、奶生、正旦、花旦、闺门旦、婆旦和小丑。俗称“三生四旦带一丑”。丑角兼瑶旦和净角。由于演员可兼演或反串几个行当,原来的提琴戏班一般由七、八人组成,民间有“七紧八松”之说。一个戏班请一个师傅教戏,戏班学演后,又教给新的戏班,一个师傅的戏就这样流传给各个戏班,并得以传承、发展。
提琴戏的板腔音乐分为正腔和小调两部分,正腔部分包括正调、哀调、一字调、阴调、梦调、垛子、西湖调、反调等,另有与其它剧种不同的曲牌、过场音乐、“丢欠子”和“接呵腔”等特殊手法;小调多来自民歌小曲,大部分为专曲专用,也有一曲多用的。提琴戏也有一整套锣鼓经,其用法千变万化,有着闹台、起板、连接、收尾、伴奏、烘托气氛的作用。
提琴戏的传统剧目有 120 多个,家庭戏多,唱功戏多,武功戏较少。大戏有《孟姜女》、《灯笼记》等;小戏有《张广大拜寿》、《双采莲》等。有些剧目如《打花井》、《落花轿》等,在一般戏曲剧种中都没有。
二、崇阳提琴戏的发展现状
崇阳提琴戏戏班不大,乐器简便,演员不多,非常适合农村演出,尤其对居住分散的山区更为适合,加之它的唱腔优美朴实,乐曲短小工整,旋律明快流畅,乡土味浓而深受群众喜爱。解放初期,崇阳人民为自己的新生活而高兴,农民们纷纷组建业余提琴戏剧团。 1957 年,全县演唱提琴戏的剧团达100多个,为配合当时的土改、复查和合作化运动进行宣传演出,为加快社会主义改造进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50年代至文化大革命运动前,崇阳的农民业余剧团曾多次参加省、地民间剧团调(汇)演活动,并多次获得创作、演出奖,一批民间艺人曾受到田汉等艺术家的接见。1962年,该县文化馆就组织人员开始对提琴戏进行声腔整理和剧目改编;1964 年原湖北省艺术学院派出小分队同该县文化部门对提琴戏进行挖掘整理,对提琴戏的板腔音乐等重新记谱,并着手改革提琴戏。但到文革期间,民族民间艺术遭诋毁,提琴戏也被视为“淫腔滥调”被禁演,演出提琴戏的演员挨批斗,服装道具被毁坏,被迫停止了一切活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被禁锢多年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重获新生,农民演唱提琴戏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起来。几年时间,该县就恢复农民业余剧团 70 多个,每逢节庆或红白喜事,较大的一些村庄都要唱上几场提琴戏,甚至夏天纳凉,几个人凑在一起也要唱上一折小戏。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党的农村各项经济政策的落实,农民逐步富裕起来了,物质生活的富裕,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原有的剧团不断加大了设施设备的投入,逐步提高了演出质量,原来没有剧团的一些村组也纷纷办起了自己的剧团。
该县县委、县政府为满足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十分重视地方特色文化建设。把发展提琴戏剧事业,提高乡剧团的演出水平当作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1985 年,成立了“崇阳县提琴戏协会”,当时的常务副县长任会长,发展会员 200 多人,协会经常组织辅导乡村剧团演出,举办业余提琴戏剧团调(汇)演活动。 1992 年,县委、县政府作出决定,每两年在县城举办一届提琴戏剧节,让业余剧团在一起切磋技艺,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迄今已成功地举办了六届提琴戏剧节。 1998 年,该县又成立了“提琴戏发展基金会”,筹集资金 3 万多元。
党政部门重视,文化部门更是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他们把提琴戏剧事业发展作为抓好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成立了辅导专班和研究专班,组织力量对提琴戏进行挖掘、整理和改革创新。先后收集提琴戏资料 200 多万字,并将老艺人演唱提琴戏的各种板调唱腔、弦乐、管乐、鼓乐等录制成资料带进行研究和用以教学,并取得一定的成绩。原文化馆副馆长金亚敏(现任文体局长)等人整理的《提琴戏音乐》一书,由戏剧家曹禺题写书名,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原文化局创作室邓雨露、杨景崇等人创作改编的提琴戏《双合莲》、《纸鸳记》和移植的现代戏《八品官》等均演出超百场。先后受到省、市文化部门的表彰奖励;提琴戏《双合莲》曾被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湖北电视台录音录像播放;县文化馆辅导干部整理的提琴戏音乐资料计 6 万多字入选《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湖北卷》,并获省优秀稿本奖。原文化馆长甘万明(现任文联副主席)撰写的《提琴戏起源发展与传承保护》等多篇理论文章,获国家、省级奖,并入选文化部主编的《文化大视野》和湖北省《荆楚文化论丛》等。
为建立提琴戏改革基地,宣传改革成果。 1980 年,经请示县政府批准并解决经费和演员户口,县文化馆成立了一个 20 人的提琴戏演出队(后改为剧团),演出队当时是提琴戏改革的试验基地,演出改革成功的提琴戏,为乡剧团作示范,辅导乡剧团演员。群众称这支队伍既是演出队、改革队,又是宣传队、辅导队。 8 年中,他们编排节目 90 多台,演遍了湘、鄂、赣周边 10 多个县、市的乡镇和本县所有乡村,共演出 2000 余场次,辅导乡剧团 800 多团次,辅导业余演员 3000 余人次。他们演出的《双合莲》、《灯笼灯》、《巧团圆》等剧目被省艺研所录制成资料片保存。湖北日报、湖北电台、电视台曾多次报道了该团的活动情况。 1988 年,团经费困难,提琴戏剧团合并到县汉剧团,同样组建了一个提琴戏演出队,继续发挥着同样的作用。
为加强农村业余剧团建设,该县文化部门对剧团的阵容、服装道具、演出剧目、演出场次、收入等进行建档管理。绝大部分乡村剧团配备了灯光、音响、字幕、活动舞台等设备,服装、道具也不断更新。县文化馆、县专业剧团和乡镇文化站都把辅导乡剧团当作自己的一项重要工作,从推荐剧本到辅导排练,还每年组织举办 1 ― 2 期演员培训班,培训出一大批骨干演员。对群众要求新办剧团的,文化部门都给予大力支持。近几年中,全县由集体投资、群众集资、家庭出资、农民自发组织新办的乡村剧团达 13 个,其中 7 个乡剧团是由村委会负责人担任正、副团长,带队演出。
目前,全县 92 个乡剧团中,阵容比较整齐,演出设施设备比较齐全,并有一定演出质量的达百分之七十左右,他们活跃在村村湾湾,奔走于山山水水,随叫随到,随到随演,成为当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支生力军。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农村文化巡札”栏目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湖北电台、电视台、人民日报、湖北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多次报道了该县农村业余提琴戏剧团的活动情况。
但是,就崇阳提琴戏的传承和保护而言,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是没有真正引起领导和专家的重视;二是挖掘抢救工作还不够深入,早几年虽然搜集了一些资料,但大多没有经过认真整理,没有形成一套完整可保存的资料;三是研究和辅导工作仍有欠缺,没有大胆的改革创新精神,提琴戏对外地人来说,一般难听懂,难看懂;四是剧本创作改编上没有下真功夫,提琴戏演唱的绝大多数是传统的东西,甚至有不少糟粕和污秽言语;五是观众面不广,提琴戏的观众大多是中老年人,而青年人则很少;六是演唱提琴戏的大多是民间剧团和农民演员,他们的随意性大,难以规范,传播的地域狭窄,难以走出小天地;七是政府部门的扶持力度不够,职能部门苦于经费困难。
三、崇阳提琴戏传承与保护的建议
提琴戏在鄂南崇阳县流传已久,可谓是愈演愈烈,也越来越受到湘、鄂、赣毗邻县、市群众的喜爱。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提琴戏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也就成为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1 、要真正引起领导和有关专家的重视。
崇阳提琴戏是我国十分独特的一个地方剧种,虽然影响还不大,但当地群众十分喜爱,该县也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提琴戏)之乡”。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应站在保护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高度,把提琴戏当作“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来抓,有关专家要在挖掘整理、改革发展提琴戏上多提建议,或派出力量深入调查研究,指导抓好提琴戏的传承与保护工作。
2 、各级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
崇阳是个山区小县,经济仍欠发达,县、乡政府在提琴戏的传承与保护上虽然作了大量工作,但在经费扶持上还很不够。据近年统计,县、乡两级财政年平均投入不到三万元,大多是文化部门和业余剧团自己筹资解决一些必要的开支。建议县、乡财政把提琴戏当作一项文化艺术保护工程纳入预算,每年扶持 5 ― 10 万元,也要求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
3 、当地文化部门应做一些传承与保护的实际工作。
( 1 )进一步抢救挖掘整理提琴戏资料。对一些已去世不久和年岁已大的老艺人所演唱的提琴戏唱腔、曲调、器乐、传统剧目等资料,没有收录的要迅速收录起来,已收录的要进行认真整理,在此基础上,出版一套提琴戏“百科全书”和一套完整的提琴戏音像带或做成影碟,以便让后人收藏研究和传承。
( 2 )鉴于目前演出提琴戏的绝大部分是业余剧团、业余演员。建议由当地文化部门重新组建一个 20 人左右的提琴戏专业剧团,该剧团的作用是:更好地传承保护提琴戏,改革创新发展提琴戏,示范、辅导业余剧团,使业余剧团演出有标准,需要辅导有人员。专业剧团的演员需从艺术院校选拔一些专业人才或选送一批演员进入艺术院校培训。
( 3 )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培养出一批提琴戏演唱新人。县文化馆、提琴戏协会要把培训工作当作传承发展提琴戏的一项重要任务,每年要有计划地举办 1 ― 2 期培训班,同时要长期抽调专业辅导人员下乡辅导,使业余演员的整体演技得到不断提高。
( 4 )创作改编剧目。崇阳提琴戏虽然以唱“喊戏”走上照本子唱“正规戏”,但一些本子不全,也有一些演员上台随唱随作随演,与“喊戏”不差上下,文化部门应组织创作人员,对传统剧本进行整理改编或加工提高,同时,还要创作出一批反映现代生活的剧本供剧团演出。
( 5 )对提琴戏进行大胆改革创新。 80 年代初,该县文化部门曾组织人员对提琴戏唱腔音乐进行了一次较大的改革,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提琴戏的改革创新还远远不够,文化部门应成立专班,抽调专门艺术人才,与民间老艺人一起,不断研究,不断探索,对提琴戏进行方方面面的改革,以便让群众更喜爱,让提琴戏冲出鄂南,走向湖北,走向全国大舞台。
总之,只要我们认真去研究提琴戏的起源和发展,了解提琴戏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多方面的传承与保护措施,崇阳提琴戏这株民间文艺之花定会开放得更加鲜艳夺目。
(陈跃辉 金亚敏 甘万明)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下一篇:
通城县新农村建设的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