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出现了诸多新情况、新特点。有的党员干部在工作中以“官老爷”自居,作决策惯于下命令发指示;有的党员干部弄虚作假,大搞“形象工程”,损害群众利益;有的党员干部推诿扯皮,群众办事“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有的党员干部遇事放弃原则,保黑护假,鱼肉百姓,失去群众的信任。不正之风的蔓延和腐败现象的久治不愈,极大地损害了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应有形象,我们要把解决好干群矛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
首先,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树立民主、秩序、廉洁、务实、高效的政府形象,密切干群关系。在农村,领导干部与群众的矛盾比较突出。在这一对矛盾中,领导者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方面。因为,领导者肩负着引导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的职责,是社会经济、政治管理者及社会实践活动的最终决策者,必须对领导干部进行教育,以提高他们的素质。要进行“宗旨”教育,使领导者摆正“公仆”与“主人”的位置;要进行国家观教育,使领导者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的关系;要进行官德教育,处理好“做官”与“做人”的关系;要进行廉政教育,处理好“当官”与“发财”的关系;要进行勤政教育,处理好“谋官”与“谋事”的关系。领导者要懂得并牢记“政治的根本在人民,政治的血脉在群众”的道理,经常关注群众的情绪、疾苦和要求,想问题、办事情都要顺乎民意,合乎民心。
其次要加强法制建设,树立“秩序政府”形象,密切干群关系。现在一些地方出现的问题,包括恶性案件和群体性突发事件,往往与基层干部法制观念淡薄,没有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有关。因此要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法制教育,增强其法制观念,提高其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彻底改变偏重依靠政策和行政命令来解决矛盾的方法,消除因干部不懂法或执法不严而引发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三是要加强廉政建设,树立“廉洁政府”形象,密切干群关系。现阶段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根本目的是要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党的各级领导应该处理好“先富”与共同富裕的关系。如果一个部门、一个地区的领导干部对广大群众的利益,特别是对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不闻不问,整天为自己的利益盘算;如果一个地方面貌长期没有改变,群众的生活还比较清苦,而领导干部却住上了豪华住宅,坐上了轿车,整天花天酒地;如果领导干部不带领和组织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一心只想为自己安排什么“后路”,为子女、亲属、朋友等安排“出路”,群众怎么会拥护和信任你呢?
领导者的党风廉政问题是新时期干群矛盾的主要方面,由此规定和影响着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产生、发展和变化。为此,要采取教育、纪律、法治的手段对腐败行为综合治理,严肃查处腐败分子以纯洁干部队伍,消除群众怨气。要建立促使领导者遵纪守法、依法行政的监督系统,特别是建立双向监督机制,使党政机关和领导者真正取信于民。
四是高度重视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树立“务实、高效”的政府形象,密切干群关系。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农村基层领导干部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等群众找上门来反映问题,把群众“上访”变为“下访”,把老百姓的怨气解决在基层,把干群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同时,要不断提高政府科学指导经济工作的水平和能力。对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凡是合理而能办的要及时办;暂时不能办的要讲清原因,指明希望;要求不合理的,要介绍政策,晓以大义,给群众一个明确的答复,努力争取群众参与解决矛盾,注意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和短期行为,一切决策都建立在群众赞成的基础上。
(朱敦军) (作者地址:福建警察学院)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着力提高警察队伍整体素质
下一篇:
突破四大瓶颈制约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