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南乡菜的形成和发展,得力于地方民俗的支撑,依赖于当地民风的推动。
鄂南的民俗使婚寿大典格外炫目。婚典和寿典都是喜庆之典,好客的乡里人倾其所有,把庆典办得隆重而热烈,远亲近邻都要到场,筵席上乡亲饮酒品菜,在一次次的品赏中,颇具特色的鄂南乡菜日臻完善。丧事相对红事显得压抑,但压抑中的丧宴以素食为主,更接近鄂南乡菜的本色。这种席面咸安一带称“香净席”,通山等地则以“茅草席”相称,茅草不毛糙,烹制更见功夫。非但民间,本土芸窗奋志的学人,常以素食为荣,不仅彰显了食者的美德,更表现出对素食“五味令人可爽”的极大兴趣。清光绪年间咸安秀才吕培春,淡泊生活,特在厨房题诗:
煮饭毋如煮粥强,大家耐过这时光。
一餐推作两餐用,三日匀做六日粮。
贵客临门茶当酒,良朋至舍菜和汤。
莫言本府常思俗,但愿吾民岁月长。
传统文化的熏陶,使鄂南人睿智而朴实,既守住了本色饮食的传统,又提升了乡菜饮食的品味。鄂南称吃一般称“呷”,这是一个古义词,《古汉语字典》解释为“慢饮慢吸”,如“呷吸鳟羹”。一个“呷”字古风沛然。听听,“请呷饭”、“请呷菜”、“请慢呷”,礼仪、谦让、斯文,多有君子风度,与海吃海喝无法联系起来。据地方县志记载:咸安高桥一带古时就有“包菜”的风俗。席上配有荷叶、竹蔑丝或麻丝,每上一道主菜,由主家平分,客人仅以小菜就汤下饭,席散,将荷叶包好携带回家,举家享用。如今餐馆就餐,鼓励将吃剩的“打包”并颂以美德,在鄂南偏僻的小乡古人早已做到了。
香风飘逸的乡菜走进鄂南农家,使农家人万寿万福,享用永年。我去了山区的一个长寿村,七十岁的老人照常下地干活,挑百十斤的担子,腿不打颤,气不乱喘。从古至今,从宫廷到民间,都在探索长寿的秘诀。我想,世上无所谓秘诀,长寿村的村民活得健康、硬朗,归功于鄂南饮食习惯。我看到,家家户户的园子与鸡棚、猪圈连在一起,园里的菜能滴出绿来,一群小鸡在园子里啄食,青菜人吃鸡也吃,鸡吃菜地的虫子,人吃不长虫子的菜。一位长者用手向山上一指:喏,满坡菜树,老祖宗留下的。山里人常年食茶油和其它植物油,大概也是老祖宗留下的传统吧。当污染无处不在时,山区保持了一块生产绿色食品、没有污染的园地,这是一笔多大的宝贵遗产!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见《史记·郦食其传》:“王者以民人为天,民人以食为天”。所谓天,表示崇敬之意。鄂南崇“天”之举,没有奢靡作派,没有鼎食华丽,具有平民作风。假如到鄂南旅游,在大山大岭跑一圈,上桌入席有种特别的感觉,仿佛那一道道土得可爱、绿得可爱的农家菜,根须生生的向桌下延伸,伸进芬芳的泥土中。没有污染的天空,那么本色,那么原生态,怕是人见人爱呢!(贾再柏/文)
编辑:Administrator
铁海坡是原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在汀泗桥战役的前沿阵地,它位于咸安区汀泗桥镇汀泗桥火车站北约500米的京广铁路西侧,与汀泗河对...
小时候,我老家通城县石南乡下的祖父家中,摆着一尊木雕的神像。我偶尔从祖父的口中得知,这尊神像叫伏波将军,后来我在某个...
“一脚踏三省”,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石牛寨镇积谷村、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黄龙山林场坪等分场、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白岭镇...
每个国人心里或许都有一处桃花源,在这里,渔樵耕读、且歌且吟,时光停滞千年。但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这只是终南山隐士的生...
因河命名的桥,在咸宁有几处,其一就是咸安区浮山办事处龙潭村因龙潭河命名的龙潭桥。 淦河、大桥河与沟崽口溪交汇后3千...
在嘉鱼县城西南高铁岭镇与官桥镇交界处有一座山,名叫大崖山。东峤有个山洞,或传为古人徙居之所,今衍为“仙人洞”。 明...
咸安及其所在的鄂南、湘鄂赣边区人民,在茶叶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实践中,形成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茶叶方言。它们记载着茶...
咸安及其所在的鄂南、湘鄂赣边区人民,在茶叶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实践中,形成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茶叶方言。它们记载着...
咸安及其所在的鄂南、湘鄂赣边区人民,在茶叶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实践中,形成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茶叶方言。它们记载着...
咸安及其所在的鄂南、湘鄂赣边区人民,在茶叶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实践中,形成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茶叶方言。它们记载着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