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东
春头上,在老家辽阔的田野,有一种翠绿芳香的野草——折耳根。
惊蛰后,雨丝润滑,土地酥软,折耳根开始蠢蠢欲动,一个劲儿钻出土壤,每一枚叶子含着露珠,晶莹剔透,红润鲜嫩,遍地都是一幅葱郁芬芳的画卷。
折耳根的芬芳仿佛与春有约,它生长的周期与大自然轮回相生相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家乡水源丰沛,溪边、沟旁、田野、荒滩随遇折耳根的绿茵,一丛丛,一片片,极像一张红绿相间的毯子。折耳根不需人工栽种,不用锄草施肥,有阳光,有雨露,泛着星星点点绿意,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折耳根馥郁唤回儿时记忆,与小伙伴们采摘折耳根的往事在脑海浮现。吃过早饭,艳阳高照,大伙提着菜篮,扛起小锄头,像一群出窝的小鸟向田野跑去。踏入田间旷野,好比走进一座香薰园,小脚踩在松软泥土上特别舒适,追着折耳根的芬芳,寻找童年的快乐。
接近两个钟头工夫,小手香了,菜篮满了,日头也慢慢偏中。回到家,满篮子折耳根齐刷刷摆在炉灶旁,扑鼻香味包围整个厨房。折耳根全身都是宝,叶片煮茶,根茎凉拌。水灵灵的折耳根一部分现做现烹,母亲洗净焯水,切成小段,简单地洒上盐、小米椒、淋上醋,再点上几滴香油,搅拌均匀后,凉拌折耳根那股香味似乎柔和了几分,瞬间便是餐桌上一道时蔬;另一部分清洗暴晒晾干,祖母操作娴熟,晒干后捡成一小扎,分成一小袋,当做宝贝来贮藏。暑季,农家茶壶煮的多半是折耳根茶。
在老家一带,折耳根、金银花、蒲公英都公认为天然抗生素,有着“神仙草”的美誉。在我心里,折耳根不单香味浓,口感鲜润,还有食疗之功效。小时候,山村医疗条件滞后,谁家孩子头痛脑热,折耳根会派上用场。记得有一次,我突然间牙龈肿痛,脸腮帮灼热,连日食欲不佳,祖母将折耳根泡上金银花,土炉子架上土罐子,大火转文火,边煮边说,小单方很灵验的。茶罐香气氤氲,凉爽味道满嘴渗透。不足3天时间,红肿的脸腮便慢慢消去。折耳根茶特有的味儿,埋藏在儿时记忆深处。
老家人把折耳根看得贵重,视作绿色土特产,好客山里人,折耳根用来馈赠亲朋好友。夏季,家人用得最多的是折耳根茶,人们习惯了折耳根味道。网上还流行折耳根茶减脂瘦身,减肥美容。端午节,超市火爆推出一款折耳根五花肉粽,粽子弹牙软糯,香而不腻,一道原汁原味美食,增添山城节日文化色彩。
转眼,又到了小暑节气,一株株嫩绿茎柱吐出瓣白蕊黄花儿。每当这个节令,向来勤俭的母亲忙着采挖折耳根,采挖、清洗、晒干、储藏,家家户户把折耳根用麻绳拴在屋檐下,一串串,一排排,垒起一道靓丽风景。母亲知农时,抢季节,忙完一波又一波,采挖完折耳根后,老人家心里特别欣慰。
盛夏,每天拥有一壶折耳根茶,烦躁的心情会温柔几分。用过早餐,妻子与往日一样,轻轻解开折耳根茶布袋,清水浸泡,文火慢煮,茶香顺着壶口袅袅升腾,沁人心脾的泥土芬芳味,恰似一缕缕乡情,品着原味折耳根茶,感觉生活有浓浓的烟火味,心中充满万般眷恋,如一道道挥之不去的悠悠乡愁,仿佛自己从来没有离开过家乡。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糟糠之妻家中宝
下一篇:
井冈山的路,八角楼的灯
我觉得瘦肉太柴,肥肉又太腻,只喜欢肥瘦相间的五花肉。一道美味的红烧肉不仅肥而不腻,而且非常下饭,每当家里来客人时,我...
在咸宁乡村,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老房子、石拱桥还很常见,后来大多消失在时光中。正是入冬时,女主人王小兰从老屋贮藏间,端...
小区封闭后,让居民们吃上新鲜的猪肉和蔬菜,是每个社区的重要任务。什么样的青菜更新鲜,什么是五花肉什么是坐墩肉,这些问...
天越来越冷, “雨落层层,躲在家吃馄饨。三三两两的夜行人,在寒夜里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该会感到多么温暖。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小小锅盔也摇身一变,成了网红小吃,走遍全国,享誉各地。
直接右手拿着一双筷子,左手端着放好了葱花和盐水的碗,慢慢地把筷子圆的那一头放入盛油的小罐子里面,将面条加少许油搅拌均...
至此,香郁味醇的腊肉便制作完成。腊肉,已是家乡固有的味道,是欲忘不能的乡愁,是见证知己的尤物。
近日在温泉一家饭馆吃饭,当服务员把红烧狮子头端了上来,如同一个红通通的大苹果,看起来就觉得十分好吃。狮子头一般是由六...
林绪雍(通山)滚圆憨厚的红薯,既能当主食又能当菜,直吃到来年农历。母亲两腿夹住箩筐,上身前倾,左手撑住钵沿,右手握住红...
■吴梅芳每到星期五,乡下86岁母亲就会打来视频,问我们周末是否回家,她好准备菜。母亲的家常菜,不仅是满足味蕾的美食,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