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勇
井冈山是革命的山,英雄的山。朱德同志赞其为“天下第一山”。
我认识井冈山是从小朗读毛泽东同志诗词《西江月·井冈山》开始的,那山头的“鼓角”声和“黄洋界上炮声隆”,总是在耳畔响起,心里向往井冈山。中学时代,朗读《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激发我在人生路上奋力登攀的力量,心里思念井冈山。军旅生涯,我们高唱“雄伟的井冈山”走向演兵场,心里装着井冈山。
去年深秋,我走进井冈山,远远看见飘扬的红旗上写着“井冈山”金色大字,在阳光照耀下格外醒目。汽车继续前行,公路边红军勇往直前的雕像有一股视觉冲击力,震撼心灵。
在井冈山有一条陡峭崎岖的山路,是当年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带领红军战士挑粮上山的路。我在当地向导的引导下,沿着这条路行走,体验当年红军挑粮上山的艰辛。我轻装徒步行走,就已经满身大汗,气喘吁吁。何况当年的红军挑着一担粮食行走数十里山路,是何等的艰难。
在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下,导游介绍说,这是一棵有两百余年的荷树。当年,毛泽东同志挑粮坐在大树下休息时,问一名红军战士:“我们站在这里,你能看多远?”战士答道:“我能看到江西和湖南”。毛泽东同志站起来望着远方,用手指着远方,笑答:“我能看到全国和全世界”。他深情地远望着、凝思着。
茅坪河畔的谢氏慎公祠由多栋房子构成,后院有一栋客家风格的赭黄色、砖土结构的二层楼房。房子阁楼顶上开了一个用来采光的八角形天窗,毛泽东同志曾住在二楼窄小的阁楼里,“八角楼”由此得名。毛泽东同志白天借日光,夜晚借月光,点着一盏青油灯写下雄文《井冈山的斗争》和《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在导游的引导下,我走进八角楼,从楼梯上到小阁楼,左侧就是毛泽东同志住宿兼办公的房间,房间窄小,阳光从房顶八角天窗中照射进来,窗前的小桌上静静放着一盏小青油灯。导游讲述了毛泽东同志在八角楼的故事。
为了厉行节约,毛泽东同志在全军宣布使用油灯的规定,团、营、连夜晚办公,可用一盏油灯,可点三根灯芯。办公后要熄灯,连部留一盏灯带班查哨用,只能点一根灯芯。按规定,毛泽东同志夜晚办公可用三根灯芯。但他在八角楼上坚持晚上只用一盏灯燃一根灯芯,在如豆的油灯下工作到深夜。有一次,警卫员趁毛泽东同志出去的机会,赶紧在油灯里添加了一根灯芯,灯也亮多了。毛泽东同志进来发现了,立即将添加的灯芯拿掉,继续在暗淡的灯光下奋笔疾书。
正是这盏青油灯,微弱的灯光,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点亮了井冈山的精神之光。
我从八角楼出来,回望这栋承载历史的小楼,心灵再次受到震撼:在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同志不但要带领红军战士与敌人战斗,还要纠正各种错误思想。他吃着红米饭,喝着南瓜汤,点着青油灯,撰写雄文,总结斗争经验,唤起民众觉悟,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这是一种伟大的探索精神。共产党人正是利用军阀混战的矛盾,巧妙地在边界地域开展工农武装割据,把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在井冈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建了人民的军队,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取得革命胜利的道路,也就是井冈山的道路。
老一代革命家谢觉哉曾诗赞井冈山:“井冈山啊!你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永远是人民的圣地。”
编辑:但堂丹
熊亚玲(嘉鱼)满怀崇敬我来到了红色根据地——井冈山八角楼的灯光照耀着中国大地工农武装割据政权的建立农村包围城市支部建在...
光明日报记者胡晓军光明日报通讯员段江婷冬日的井冈山,依然满目青翠。12岁的余梓洋,是井冈山中学初一年级学生,是革命先烈...
“天上的北斗亮晶晶,八角楼的灯光通通明。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临危不乱、审时度势,率领...
1929年7月24日,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进行第三次反“会剿”的战斗情况,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艰...
题:井冈山上的红色“接棒人”新华社记者赖星手持“小蜜蜂”扩音器,笔挺地站在一排排革命旧居旧址旁,介绍井冈山的红色历史…...
井冈山归来,我仿佛身披五彩的霞光,悠然地端坐于纷纷扰扰的尘世间,不再惧怕生活的惊涛骇浪,不再惧怕死亡的来临。
再过些日子,中国共产党将迎来百岁生日。我在党史中寻找答案,发现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从来都不是简单地由一个胜利走...
咸宁网讯记者陈希子、通讯员侯周洁报道:近日,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管理中心公布了2023年“井冈情·中国梦”全...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从井冈山时期“不拿群众一个红薯”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到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发表“为...
”分宜县杨桥镇党委书记罗卫群说,新征程上,我们基层党组织一定会认真践行总书记的要求,始终把人民满意作为第一追求,把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