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乐器,弹奏着千年历史
赤壁脚盆鼓,一种民间乐器,位列我市第一批被批准的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之中。赤壁人游哲茂,一个注定与赤壁脚盆鼓结缘一生的老者。
说起脚盆鼓,71岁的游哲茂立即从随身携带的文件包里拿出了一本《赤壁盆鼓》。这不是一本书,而是一大本整理的资料,里面全部都是用钢笔整理录入的史料文献、曲牌鼓点、故事图片等等。听着他详尽地介绍,看着他轻轻翻阅的动作,记者可想而知他对《赤壁盆鼓》的那份情。是啊,这是游哲茂花了40年的心血收集的,已相当于他的一个“儿子”了,怎么可能不熟悉,怎么可能不爱惜呢!
很快,游哲茂老人的讲述把记者带入了远古年代。据《三国志》引《吴录》载:因曹军南下,赤壁一带“山薮宿恶,皆化为善,义出作兵”,这些山民扎竹排,蒙盆鼓,参加周瑜破曹之大战。游哲茂说,赤壁脚盆鼓其实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在远古的商、周时代,先民们击木、击盆、击鼓而歌,形成了脚盆鼓的雏形。
赤壁大战之后,脚盆鼓就成为了赤壁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红白喜事和节庆的时候,总能听到脚盆鼓的声音,这一风俗在清末和民国时期达到最盛,并发展出“栽田鼓”、“挖地鼓”、“节庆鼓”、“坐丧鼓”等分支鼓种。就这样,经过千年演变,脚盆鼓使用场合越来越广泛,民间生产劳动、日常生活、礼仪习俗、文化娱乐……处处可见脚盆鼓的影子。据游哲茂老人介绍,他第一次接触脚盆鼓就是10岁那年。那时,每到新年之时,村里10岁左右的孩子便会被组织起来玩“草把灯”游戏,“草把灯”是脚盆鼓的形式之一,也是传统60多种曲牌鼓点之一。
说到这里,游哲茂有些信心满满。也难怪,在脚盆鼓的60多种曲牌鼓点中,游哲茂不仅全部都会击打,而且会多个曲牌鼓点穿插创新击打,这在赤壁市来说也难找到第二人。
一脉传承,承载着多少悲欢
小时候当游戏,长大后当事业。这是游哲茂对赤壁脚盆鼓从懵懂到执着的变化。1963年,游哲茂从省歌剧团回到家乡的文化部门工作。“艺术来自于民间,本地的脚盆鼓就是上天赐予的一份最美的民间艺术,可都分布在民间,我应该去做统一收集整理工作。”就这样,游哲茂开始与脚盆鼓结缘。
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游哲茂没有说过一个“苦”字;日出而作,日落未归,游哲茂没有说过一个“累”字。别人拒绝,他人讥讽,游哲茂从未有放弃的念头。其实,他的“执着”也是源于一个“大字不识”的人。
雷双田是赤壁羊楼洞人,虽然只是一个没有文化的长工,却拥有着“惜鼓如命”的情节。有一次,雷双田想经过日本人在羊楼洞设的哨所,去找人商谈脚盆鼓的事宜。可是,他没有良民证。走到哨所旁,被日本人一记耳光打了回来。难道就这样放弃了?雷双田不愿意就此放弃。怎么办?当看到一套捡来的日本军官服时,雷双田计上心来。可是他知道如此万一被发现,他只有死路一条。临时学了几句日语,穿上日本军官服装,雷双田借了一匹马上路了。所幸的是,雷双田安全地过去了。
脚盆鼓能流传数千年,我想肯定出现过千千万万个热爱脚盆鼓的“雷双田”。其实游哲茂也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呢?1974年,文化革命时期,全国上下要求唱红歌、说样板戏,破四旧。可这时,游哲茂提出把“脚盆鼓”搬上舞台。这怎么行?当时领导当即否认,怎么可以把这种“四旧”的东西搬上舞台,简直就是不想要脑袋了。游哲茂说,可以用旧鼓点谱新词。他的想法还是遭来了反对声。可是,游哲茂顶住压力还是坚持要上。最后,他成功了,并获得了一致的掌声。
雷双田和游哲茂,用一种执着的精神,赢得了尊重,收获了艺术。
一炮走红,敲奏出千古风流
十几年的收集整理,让游哲茂对脚盆鼓有了新的感悟:生活中如此生动的艺术,为什么不搬到舞台上了?虽然1974年“脚盆鼓”走上了舞台,但只是曲牌鼓点的简单表演。
怎么让脚盆鼓在舞台上生根发芽呢?经过四年的酝酿,1981年,机会来了。那年,咸宁地区举行民间文艺调演,原蒲圻县推荐的以脚盆鼓为主要道具的舞蹈《喜庆丰年》,一炮走红,获得一等奖。之后,脚盆鼓作为一种民俗艺术形式,先后参加了全省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中南五省旅游博览会等多种演出。
去年,一场大型地域风情歌舞《千古风流》在当地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甚至很多外地人来赤壁就主动提出要看《千古风流》的节目。赤壁市群艺馆的王霞,是《千古风流》的一名演员。她告诉记者,当时表演完后,许多观众都意犹未尽,不愿离去。其实,脚盆鼓是贯穿《千古风流》的主线,这应该是脚盆鼓与舞蹈相结合达到了一个新高境界。脚盆鼓声音很浑厚,舞蹈动作很柔美,这种一刚一柔的结合,带给观众的就是视觉和听觉的一场盛宴。
末了,王霞还不无得意地补充说:“现在很多单位找我们编排舞蹈时,特意要求把脚盆鼓加进去。”在赤壁,脚盆鼓已成为舞台上一个抢眼的、不可或缺的元素了。
一斑窥豹,传递着星星之火
脚盆鼓在舞台上活跃起来了,可是民间的脚盆鼓呢?
“现在很少人打鼓栽田哟。”在赤壁农贸市场,一位老农对记者说。曾经随处可见的栽田鼓,现在在赤壁已难觅踪影。老农告诉记者,以前大家常一起干活,栽田鼓就用来调节气氛,解累解乏,现在种田基本用上了机器。事实上,除了栽田鼓,还有许多种脚盆鼓,比如赶秧雀、打鼓救鸡、送祝米等等,都或大或小面临着困难。赤壁市群艺馆负责人说,现代多媒体文化活动逐步取代传统民俗活动,脚盆鼓展示的空间日渐萎缩。不过近几年来,群艺馆也正在全力收集和保护一些濒临消失的脚盆鼓。去年,他们就从民间回收了一个制于光绪年间的脚盆鼓。
很多种脚盆鼓在民间使用的机会日趋减少,但在赤壁市城区老人中却有另外一番景象。
赤壁市广场协会会长桂幺保今年57岁,退休后就喜欢在广场上运动跳舞,后来便与一群人成立了广场协会。协会成立后,很多人踊跃报名,目前已有300余人。她说,协会去年演出近60场,每场别人都要求脚盆鼓开场,甚至其他县市区的单位请他们去表演。
其实,在赤壁很多像广场协会一样的社区组织,他们一样热爱脚盆鼓。桂老师笑呵呵地说,他们社区之间还经常进行切磋表演呢。
在桂老师笑盈盈的脸上,记者看到了脚盆鼓的活力。不信吗?你一定要相信,不然请听听这段对话:
“你知道脚盆鼓吗?”
“知道,我三四岁就开始学。”
“在哪学的?平时用得多吗?”
“舞蹈培训班啊。我们平常参加表演都用得上脚盆鼓的鼓点。”
“你拿得起脚盆鼓?”
“我们是特制的,而且有时是运用舞蹈手势表演那些鼓点而已。”
跟记者对话的是学生,来自赤壁市实验小学五年级,叫何叶。说话时,孩子非常自信。与何叶在一起的女孩叫汪杨岚,是何叶一起跳舞的同班同学。看着汪杨岚手上拿着一个袋子,记者正疑惑时,她说,下午不用上课,她们正准备去练舞。说着,两个孩子在寒风中欢快地走远了……(记者 刘玉关 通讯员 陈敏丽 程歌)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奇妙的咸宁方言
下一篇:
从历史走向未来——千古风流
铁海坡是原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在汀泗桥战役的前沿阵地,它位于咸安区汀泗桥镇汀泗桥火车站北约500米的京广铁路西侧,与汀泗河对...
小时候,我老家通城县石南乡下的祖父家中,摆着一尊木雕的神像。我偶尔从祖父的口中得知,这尊神像叫伏波将军,后来我在某个...
“一脚踏三省”,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石牛寨镇积谷村、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黄龙山林场坪等分场、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白岭镇...
每个国人心里或许都有一处桃花源,在这里,渔樵耕读、且歌且吟,时光停滞千年。但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这只是终南山隐士的生...
因河命名的桥,在咸宁有几处,其一就是咸安区浮山办事处龙潭村因龙潭河命名的龙潭桥。 淦河、大桥河与沟崽口溪交汇后3千...
在嘉鱼县城西南高铁岭镇与官桥镇交界处有一座山,名叫大崖山。东峤有个山洞,或传为古人徙居之所,今衍为“仙人洞”。 明...
咸安及其所在的鄂南、湘鄂赣边区人民,在茶叶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实践中,形成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茶叶方言。它们记载着茶...
咸安及其所在的鄂南、湘鄂赣边区人民,在茶叶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实践中,形成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茶叶方言。它们记载着...
咸安及其所在的鄂南、湘鄂赣边区人民,在茶叶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实践中,形成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茶叶方言。它们记载着...
咸安及其所在的鄂南、湘鄂赣边区人民,在茶叶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实践中,形成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茶叶方言。它们记载着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