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记者穿越了时空。
抬头望,巍然耸立的九宫山上已是一片银装素裹;放眼瞧,连绵起伏的山下还是遍地金黄。冬雪过去之后阳光明媚,汽车行驶在盘山公路上,总让人有一种回到梦境中的感觉。一路的美景仿佛把人拉回到了300多年前的通山县闯王镇高湖村……
“这里有一个英雄的故事,这里有一段震撼的历史,这里有许多美丽的传说。这个英雄叫李自成,这段历史无比悲壮,这些传说值得传唱。”高湖村闯王陵脚下,满脸沧桑的朱家老人朱明奎向记者娓娓道来……
一个悲剧,叙说了360余年
李闯王的传说,位列我市第一批被批准的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之中。生长于闯王镇高湖村一组的朱明奎是“李闯王的传说”的传承人之一。
说起李闯王的故事,73岁的朱明奎非常兴奋。是啊,对于朱明奎老人来说,“李闯王”这几个字再熟悉不过了,因为李闯王的传说伴着他度过了60多个春秋。
第一次听到“李闯王”三个字,是1946年,朱明奎仅有10岁,正在念私塾。私塾先生朱国瑞向弟子们讲述了发生在通山九宫山山脚的那一幕悲壮历史……
1645年,李自成率部自襄阳仓促退至武昌,屡战不利,又欲图金陵,遭清将阿齐格、多铎等追击,李自成只“自率一股”,几经周折,退至通山,谋占九宫山。在九宫山山脚李家铺,李自成遇清兵追杀,由于对此地山形地理、人情风土不熟,以致误走葫芦造,独自徒步高湖牛迹岭。就在又饥又累之时,李自成见到前面路上有个年过半百的老婆婆,手提装有玉米粑的竹篮往山上赶。于是,他欲拿银两换玉米粑,可遭到拒绝。已无力前行的李自成无奈之下,掏出银两塞给老婆婆,抢过粑粑就吃了一半。李自成饭饱后,便靠在路旁的大松树下打起了瞌睡。老婆婆向在山上做活的儿子讲述了刚才所遭遇的一幕。这个名叫程九百的男子断定母亲遇见的威猛男子是个当官有财之人或是李闯王的人。于是,程九百与兄弟趁李自成不备,将其杀害。事后,“有乡人怜之,草葬之”。
一代农民英雄就此陨落,一段历史悲剧就此形成。说到这里,朱明奎的眼睛里透露出几许悲凉几丝哀怨。朱明奎说,300多年来,当地人民按乡俗年年正月为闯王坟上挂灯,岁岁清明节在闯王墓前祭扫,一直传到今时今日。而且,他坚信这一定会一直传下去,一个300年,两个300年、三个300年……
一段争议,历史备添厚重
60多年前第一次听到“李闯王”之时,朱明奎当时只当一个历史故事来听。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听到有关“李闯王的传说”的故事越来越多,李闯王在朱明奎心中的形象也越来越高大。
其实,闯王饮恨九宫山脚,当地群众耳闻目睹了李闯王遇难的全部经过。朱明奎说,传说中,李闯王的宝剑、金印,白龙马等,被附以某种灵气,幻化出一种超人的威力;与闯王有关联的树木、山峰、禽鸟、山洞也有了人性,被神奇地夸张,于是就有了“神马哭坟”、“马踏官衣”、“砸金字匾”、“程九百做官”等传说。这些传说都蕴涵、诠释着神化英雄、惩恶扬善的意图。
可是,真正让朱明奎对李闯王拥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有关李闯王到底殉难于何处的争论,各地之争非常激烈。这时,朱明奎明白了:李闯王就是农民起义英雄,各地人民都敬仰这位英雄。
虽说闯王饮恨通山九宫山脚在当地来说,是一个毫无争议的事实,300多年从未被怀疑过,而且《明史》、《小腆纪年》、《南疆逸史》等史籍也有记载。但是,乾隆四年(1739年),清廷修成了《明史》,肯定了“湖北通城说”,也就是认为李自成死于通城九宫山。在新中国刚刚建立之时,又掀起一场关于李自成葬身何地的争论。朱家人不再沉默,收集了大量的资料来予以证明。1956年,郭沫若老先生注销了对通城李自成墓碑的题词,支持了“通山说”,并且在报纸上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学术界对这一结论也基本认可。因此,“通山说”又取代了“通城说”的主导地位。
边走边讲,记者与朱明奎老人来到了李自成的坟墓前。早已入冬,可是在李自成的坟上,却仍然一片绿草青青,也许这就说明英雄的生命还存在,存在于这些美丽的传说中,存在我们大家的心中。记者沉思后抬头发现,朱明奎老人已站在李自成坟墓前深深地鞠着躬……
一段传说,不再只是传说
“通山说”得到专家认可之后,朱明奎对李闯王的传说更有兴趣。
记得有一次,他只言片语听到一些关于“五只小花狗”的传说,但却没有更详尽的内容。于是,他走访乡邻,最终竟然遇到了有关该传说中的后代——一个名叫朱秋贵的村民讲述了他家祖祖辈辈保留在心中的那份恩情。
牛迹岭下,住着一户叫朱阿毛的穷人,年过四十岁,却无儿无女。有一年的七月十五前三天的半夜,阿毛突然感觉到一位气宇轩昂的大汉跟他说话:“阿毛,我的屋前面一堵墙垮了,你是个勤快人,抽空帮我修修吧。”阿毛忙问:“你哪一家啊?”大汉说:“你明天就会知道。”说完就转身走了。惊醒之后,他方知是做了一个梦。第二天一早,阿毛出工经过闯王墓时,发现坟前一块石磡垮了。阿毛心想:假如这塌磡不修,大雨一冲,泥土内的棺材就要出来了。这时,他联想到昨晚的梦,觉得肯定是闯王给他托梦了。就这样,冒着大雨,阿毛与妻子整整忙活了一天才算修好,并垒得更加坚固。当晚,阿毛又见闯王来到床前:“阿毛,感谢你们夫妻俩,我没有什么报答,送来五只小花狗,你快收下。”醒来,阿毛才知又是一个梦。说来也巧,素不怀孕的阿毛妻子,就在这一年怀孕了,生下了一个儿子。此后,三年两胎,一连生了5个男丁。村里的人争相传说:李闯王送了阿毛5个儿子。
这就是“闯王送子”的传说。朱秋贵告诉朱明奎,从他家族谱看,他家从那一代开始,连续五代,代代都是五个儿子。他就是第五代的五子之一。
“说是传说,可总让人觉得有几分真实。其实有时觉得,传说不再只是传说,而是一种期盼一种精神,一份寄托一份美好。”朱明奎听得多了,走访多了,慢慢地有了这种体会和感受。
代代传承,任重而又道远
“在九宫山山脚李家铺的一场战役后,追兵紧随,情急之下,李闯王躲到了附近的黄躲洞。进洞之前,闯王怕留下痕迹,特意牵着马倒退进去。当追兵赶来之时,发现都是人与马出去的脚印,所以并未进洞搜索,闯王为此逃过了一劫。从此,黄躲洞就变成了‘皇躲洞’。”曾经无数个夜晚,一堆孩子簇拥着朱明奎,认真倾听着的百听不厌的传说。
可如今,这种情况很少再出现。“现在年轻人、小孩子都喜欢看电视,对这些传说不再那么热衷。”朱明奎老人说起此话时,头不停地摇着。
其实,听的人少了,说的人更是屈指可数。通山县文化馆的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李闯王的传说”的传承人仅有几个人。
走在高湖村的乡间小路上,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个路人,他们大多都是中年人。他们告诉记者,他们或多或少都听说过李闯王的传说,但几乎没有人会特意收集了解这些故事。在高湖学校内,九年级焦楚同学告诉记者,她主要是从课堂上了解有关李闯王的故事,但是知道的内容并不是很多。不过,像他们本地人几乎每年都会去闯王陵园参观,有时清明节学校还会组织去扫墓。
临走时,在一家饭店的宣传栏上竟然张贴了李闯王的故事,记者看到一位女士正在指着宣传栏,给自己的孩子讲述那遥远的传说……(记者 刘玉关 通讯员 曹旺珊 谢志兵 陈明)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源自商周的文物——铜鼓
下一篇:
划莲船拜年
铁海坡是原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在汀泗桥战役的前沿阵地,它位于咸安区汀泗桥镇汀泗桥火车站北约500米的京广铁路西侧,与汀泗河对...
小时候,我老家通城县石南乡下的祖父家中,摆着一尊木雕的神像。我偶尔从祖父的口中得知,这尊神像叫伏波将军,后来我在某个...
“一脚踏三省”,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石牛寨镇积谷村、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黄龙山林场坪等分场、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白岭镇...
每个国人心里或许都有一处桃花源,在这里,渔樵耕读、且歌且吟,时光停滞千年。但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这只是终南山隐士的生...
因河命名的桥,在咸宁有几处,其一就是咸安区浮山办事处龙潭村因龙潭河命名的龙潭桥。 淦河、大桥河与沟崽口溪交汇后3千...
在嘉鱼县城西南高铁岭镇与官桥镇交界处有一座山,名叫大崖山。东峤有个山洞,或传为古人徙居之所,今衍为“仙人洞”。 明...
咸安及其所在的鄂南、湘鄂赣边区人民,在茶叶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实践中,形成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茶叶方言。它们记载着茶...
咸安及其所在的鄂南、湘鄂赣边区人民,在茶叶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实践中,形成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茶叶方言。它们记载着...
咸安及其所在的鄂南、湘鄂赣边区人民,在茶叶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实践中,形成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茶叶方言。它们记载着...
咸安及其所在的鄂南、湘鄂赣边区人民,在茶叶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实践中,形成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茶叶方言。它们记载着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