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进行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咸安区汀泗桥镇发现了北伐战争时期叶挺独立团指挥部旧址。这个旧址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汀泗桥文化的内涵。5月底,记者走进汀泗桥镇,实地感受了汀泗桥文化。
红色故地风景依然
在位于赤岗村石嘴山脚下的东正街的一栋两层楼房里,我们看到了叶挺独立团指挥部旧址。同行的汀泗桥镇文化站站长余大厚介绍,1926年8月,汀泗桥战役打响时,叶挺的独立团主力部队就驻扎在此。
居住在东正街36号的董永今老人出生于1923年,虽然汀泗桥战役时他尚年幼,但他从小就听附近的老人讲过这场著名的战役。他告诉我们,汀泗桥镇镇东是一片起伏连绵的山岗,其中最高的一座山名叫塔垴山,叶挺独立团曾同吴佩孚的北洋军激战的阵地就在这片山岗之上。
在赤岗村北伐军驻地,我们还看见一口古井,时至今日,古井依旧清澈见底。“这口井为当时的北伐战士提供了大量清洁的水源。”余大厚说。
随后,我们沿着汀泗河边的羊肠小道,到达塔垴山,这里曾是交战争夺的重要战场。今日的塔垴山成了橘园,当年的老铁桥和古石桥、碉堡、炮台、战壕、猫耳洞散见其中。一直为我们作“向导”的余大厚感慨地说,那场战争早已离我们远去,但这里遗留的碉堡和战壕时刻提醒着汀泗人,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汀泗桥战役让汀泗桥名扬中外,史书上如何记载的呢?1926年8月,北伐军攻入湖北。军阀吴佩孚急调重兵扼守汀泗桥,企图阻止北伐军北上。26日,北伐军向汀泗桥发起进攻,遇到敌人顽抗,前进受阻。第二天,第四军叶挺独立团奉命增援,攀越崎岖的山路绕到敌后,出其不意地发起猛攻,打得敌军晕头转向。吴佩孚的军队全线崩溃,叶挺独立团夺取了汀泗桥。汀泗桥战役为北伐军进军武昌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上了光辉的一页。
我们了解到,在汀泗桥镇,类似的辉煌篇章数不胜数:1926年12月,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生,咸安汀泗籍共产党员朱铭骨回到家乡汀泗桥,在彭碑村朱家祠堂开办农民夜校,传播革命真理;1938年10月29日,中共鄂南特委书记何功伟率领咸宁抗日游击大队登上汀泗花纹挂榜山,同年11月3日在汀泗西关伏击日寇,打响了咸宁抗日的第一枪;1942年5月上旬,为开辟敌后抗日战场,新四军十四旅取道直插汀泗花纹挂榜山,建立新四军向南发展基地……
保护开发方兴未艾
5月26日,在咸安区汀泗桥镇,工人们正在北伐战争汀泗桥战役军事陈列馆施工现场紧张忙碌。
这是该镇保护开发汀泗桥文化的一个镜头。近几年来,为了搞好汀泗桥战役遗址的维修保护,咸安区请来西安古建所修订了保护规划和维修方案,同年被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遗址修缮设计总造价为203万元。国家文物局已拨专款130万元,第一期维修工程基本结束。该遗址第二期维修工程将修缮遗址墓冢、纪念亭、纪念碑、汀泗古桥、老铁路桥、古民居等,相关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
据介绍,目前,汀泗桥镇提出了“辟新区、保旧城、复风貌、保老街、继文脉、保重点”的18字方针,从保护古镇风貌,老街老区等各个层次破解城镇建设和文脉传承的难题,紧紧围绕北伐战争遗址保护开发项目做文章。
如今,塔垴山古战场修复原样,景点日趋完善;古街、古桥、古民居规划保护、仿古开发正酣;北伐纪念馆拔地而起,提前竣工封顶;汀泗桥红色文化的魅力正在日益凸显;红色旅游日渐兴旺。
(咸宁日报记者 朱哲 夏正锋 通讯员 董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