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造字十分考究,四四方方为口。不同地域的人,由口发出的口音,由口识别的口味,均不雷同。口音与口味一旦形成,终身难改,代代延袭。久而久之,口音成了乡音,口味成了乡味,听着乡音,品着乡味,就会明白:真的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孔子是华夏文明的化身,在致力于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研究的同时,还曾在《论语》中兴致勃勃的大谈美食,毫不隐晦地主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鱼肉要切细啊,食物要做精啊!老子奉行“清静无为”,追求“宁静、恬淡”的生活方式,他说:“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为腹:简朴安宁,温饱务实的生活。为目:腐朽虚华的生活。老子的取舍,当然是取为腹、去为目。但老子绝非让百姓为果腹而生,他提倡为腹的真实含义是:即便粗茶淡饭,也要简朴不要简单,粗粮不要粗作,要作出酸、苦、辣、咸、甜——“五味令人口爽”。
那么,古居在鄂南的先祖,又创造了怎样的一种乡味?折射出怎样的民俗故事?故事的本身是否让我们了解到饮食风俗的由来及相关文化积淀?
关于“食”的理念,在几千年文明史中,冯京可算鄂南代表人物之一。这位宋明道年间“三魁天下儒”的名士,爱诗文,也爱美食。他在潜山寺庙当儒生,与高僧印月和尚交情极深,两人一个衣带飘风,一个袈裟披身,趁着晨星廖寂,边谈论诗书经文,边采撷鲜嫩的的山蘑野菇,取潜山的泉水,亲手烹制香喷喷的菜肴,对酒吟诗,其乐滔滔,冯京当场吟诗:“香风缕缕,饮清澜之淡淡;热气腾腾,噎素浪之汤汤”。冯京日后当上相国,还把家乡土菜带进京城。
至今,通城有一道闻名的乡菜甑蒸糕,以乡村主产的粘米、糯米和芝麻为原料,将山上楠竹锯成竹筒当蒸笼,把米磨成浆,浆压干搓成粒,蒸熟食之清香可口,老少皆喜。据说,是一位受到乡邻资助的穷儒生,中举后特地用家乡的土特产精心制作,回报乡亲的礼物。
我国自古是饮食大国,鄂南自古也是饮食名乡,虽然北有京腔京味,南有湘菜湘味,西有川系川味,东有闽粤风味,但被皱折纵横的山壑外壳所包围的鄂南,似乎并不理会这些,依然独立而自主、坚韧而执着地释放出自己的“乡味”。(贾再柏/文)
编辑:Administrator
铁海坡是原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在汀泗桥战役的前沿阵地,它位于咸安区汀泗桥镇汀泗桥火车站北约500米的京广铁路西侧,与汀泗河对...
小时候,我老家通城县石南乡下的祖父家中,摆着一尊木雕的神像。我偶尔从祖父的口中得知,这尊神像叫伏波将军,后来我在某个...
“一脚踏三省”,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石牛寨镇积谷村、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黄龙山林场坪等分场、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白岭镇...
每个国人心里或许都有一处桃花源,在这里,渔樵耕读、且歌且吟,时光停滞千年。但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这只是终南山隐士的生...
因河命名的桥,在咸宁有几处,其一就是咸安区浮山办事处龙潭村因龙潭河命名的龙潭桥。 淦河、大桥河与沟崽口溪交汇后3千...
在嘉鱼县城西南高铁岭镇与官桥镇交界处有一座山,名叫大崖山。东峤有个山洞,或传为古人徙居之所,今衍为“仙人洞”。 明...
咸安及其所在的鄂南、湘鄂赣边区人民,在茶叶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实践中,形成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茶叶方言。它们记载着茶...
咸安及其所在的鄂南、湘鄂赣边区人民,在茶叶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实践中,形成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茶叶方言。它们记载着...
咸安及其所在的鄂南、湘鄂赣边区人民,在茶叶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实践中,形成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茶叶方言。它们记载着...
咸安及其所在的鄂南、湘鄂赣边区人民,在茶叶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实践中,形成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茶叶方言。它们记载着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