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芬
初来乍到韩国,我就留意到的一件事情——韩国的垃圾分类投放处理。这件在国内推行多年却未落实的事,韩国已经做了20多年。
直观感受——街头垃圾桶“一桶难寻”
漫步韩国街头,你会发现垃圾桶“一桶难寻”,经常不得不把手上的垃圾又揣回包里,带回家再处理;在超市购物,你会发现鲜有额外购买购物袋的顾客,一般都使用超市提供的免费纸箱来打包物品;观察社区,你会看到角落里一溜儿颜色各异的垃圾桶排放整齐,上面标注了不同的说明,但并没散发强烈的异味。
这是为什么呢?
韩国垃圾分类清理制度于1995年开始实行,其目的在于减少垃圾投放总量,同时实现垃圾的分类处理。
首先是对垃圾进行分类。主要分为可回收垃圾、餐厨垃圾、危险垃圾、粗大垃圾、一般垃圾等几类。可回收垃圾包括纸张、塑料、金属及完整的玻璃制品(碎玻璃属于一般垃圾)等;厨余垃圾即食物残渣;危险垃圾即如医疗垃圾等;粗大垃圾如旧家电家具等,还需购买“准扔证”并粘贴在垃圾上,否则环卫工人有权拒绝运走;其它为一般垃圾。
其次是对垃圾的包装。一般垃圾和餐厨垃圾都要放入专门购买的垃圾袋内丢弃。装一般垃圾的,20升容量的售价约折合人民币2元。装餐厨垃圾的, 3升容量的售价约折合人民币0.4元。据韩国政府部门的一项统计,一个家庭平均每月购买垃圾袋的费用约折合人民币150元 。事实证明,垃圾袋收费制度实行以来效果明显,首尔市每天的生活垃圾排放量从1995年的1.5万吨,降到了现在的1万吨,可回收垃圾量从1995年的3000余吨,增加到了现在的7000余吨。
第三是处理垃圾的时间段。这个主要针对的是可回收垃圾。投放日期各区会有所不同,我所在的京畿道义王市属于首尔城市圈,规定可回收垃圾的投放日期为每周三。投放时间一般为黄昏至午夜12点,目的是尽量减少垃圾的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清理时间各区也有不同。
第四是违反相关规章制度时的罚金。通过遍布街头巷尾的摄像头以及鼓励市民举报的政策,对乱丢垃圾者处以重罚。据了解,乱扔垃圾一次罚金折合约600到6000元人民币。垃圾不加分类胡乱投放的罚金也随次数增多而递增。
垃圾分类清理制度以来,据统计,目前韩国垃圾回收率已达60%--70%,垃圾分类投放也成为该国政府和国民的共识和习惯,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与此同时,韩国还大力提倡尽量减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大大小小的餐馆几乎看不到一次性筷子和纸碗的身影。我所工作的社会福利课办公室,接待访客均是用瓷杯,用后清洗消毒。
博采众长——其他国家怎么做的?
据了解,不只韩国,很多发达国家都把实现垃圾资源化提高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制定实施了相关法律法规。 如德国制定了《关于容器包装废弃物的政府令》,丹麦制定了《再循环法》,奥地利制定了《包装条例》等。这些法律都规定了生产厂家对废弃物治理和回收的责任,并要求最大限度地回收及循环利用生活垃圾中的可回收利用成分。
除法律保障外,一些国家还按照“谁污染谁负担”的原则,借助经济手段来保证有关举措的落实。如采取收税、对生活垃圾进行收费等。还有一些国家实行政府补贴来促进垃圾的资源化。如瑞士1996年起向垃圾焚烧相关产业的企业增加补助金;英国政府对以购买生活垃圾焚烧厂生产电力的配电公司发放补贴;法国为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事业的发展,政府采取资金补贴的方式给予支持。
总体来看,各国垃圾处理发展趋势表现为:一是提倡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二是鼓励有机垃圾堆肥处理。三是稳步发展垃圾焚烧技术。
思考建议——新机制、 新业态、新思维
我对垃圾分类投放处理有如下思考。
思想之一:垃圾分类看似简单,实际上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它涵盖了前端分类、中端运输、末端处理等多个环节,一环失守影响全盘。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垃圾分类迟迟未落实到位的责任,仅仅归咎于民众环保意识不强。事实上,垃圾分类推广难由三方面原因共同组成:一是垃圾分类收集的群众基础尚不足;二是末端垃圾处理设施与分类要求不匹配,上游垃圾产生与回收需求不匹配, 中端垃圾收运与分类要求也不匹配;三是政策、法制的配套还不到位。
思考之二: 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应“挺在前面”,即根据民众的日常行为习惯设计可行的政策。从《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中不难看出,只有法律法规才有“强制分类”的权力,只有严格的标准才能让分类对“标”进行下去。比如,韩国严格实行计量垃圾袋收费制度,同时又对乱丢垃圾者处以重罚。这就是根据民众对垃圾处理的经济考虑,来设计的可行性政策。
思考之三: 政府可以把垃圾分类当作产业来经营,通过市场运作的方式,推动垃圾物尽其用,并让经营者有利可图。如建立垃圾源头处理PPP市场运行模式。借鉴新加坡的做法,针对餐厨垃圾专门出台的政府采购、补贴、减免税收等扶持办法,建立政府授予特许经营权管理制度,采取补贴或直接投资参股等措施,由行业主管部门负责餐厨垃圾源头处理PPP项目前期论证及实施方案编制,相关费用列入年度预算。建立市级财政、区级财政的PPP项目设备采购补贴和PPP项目运维补贴制度。还可积极鼓励技术创新,引进垃圾处理产业技术创新企业,拓展有机垃圾微生物处理、有机肥利用等科普应用,构建垃圾源头处理管理的新模式,降低社会处置总成本,形成相关产业。
思考之四:推广垃圾分类投放处理的示范效应。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和医院的食堂可带头采用垃圾源头减量化处理技术,为向全社会传播做出示范、总结经验。此外,也可以逐步推进社区试点应用,通过示范应用,建立文明、生态、低碳、环保的生活新风尚。
思考之五:垃圾分类是文明进步、公民意识提升的结果。因此,提升人们的垃圾分类意识,需要进课堂、进校园,从娃娃抓起,“小手牵大手”这对习惯养成十分重要;在社区,也有必要让环保志愿者等群体参与进来,督导人们垃圾分类。这也是各国在推动垃圾分类方面的经验。
“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每一代人都是后代人地球权益的托管人”。 无论是强制性,还是引导性,抑或是两者皆有,都是给垃圾一个更合理的安身之处。因此,应当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使我们的家园更加洁、亮、美。 (作者单位:市政府办)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实现“住有所居”
下一篇:
以认真精神做好新时代离退休干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