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回老家,路过一户人家的时候,发现了个戏班子,心里有一个声音冒出来:啊,他们还在唱!当我发现那个唱小生的居然就是小时候常见的那一个时,我非常惊讶。还有那咿咿呀呀的二胡声,太熟悉了。十多年了啊。他们还在。
那是出生在乡村的80后的集体记忆。那时电视还是稀有物,看戏也很奢侈。一般是有钱人家的老人做寿或者小孩满周岁,请戏班子来热闹几天。十里八乡谁家请了戏班子唱戏,消息立马不胫而走。
夏天农忙时节,白天累了一天,听说有戏看大家都眉开眼笑,早早地互相约好,“今晚有戏看,一起去看咧。”有戏看的日子,对于当时还是小孩子的我们,不啻于过年过节。
天刚刚擦黑,全村男女老少就搬着凳子,倾巢而出。买一包瓜子,或者一根甘蔗,磕磕嚼嚼,说说笑笑,一晚上的时间就打发过去了。有时候,戏台子搭得很远,无论如何也要去。
有一次,戏台子就搭在我家附近,小伙伴们都很开心。吃过饭就早早地在片场侯着,有胆子大一点的,跑到戏台化妆间偷看,看到带妆吃饭的演员,非常惊诧,还以为他们不用吃饭的哩。在片场之外的地方看到穿着戏服的演员,也引为异事。
正式开演的时候,看到待上场的演员侯在戏台两侧,一旁是鼓乐班子,偶有演员客串,随着锣鼓、二胡、唢呐声奏起,戏剧拉开帷幕。多演的是《陈世美与秦香莲》《女驸马》《包拯断案》之类忠孝节义的传统故事。那小生眉眼清俊,身段柔软;那青衣温柔端庄,眼波流转。二人唱到动情处,潸然泪下,清晰可见。闻者无不落泪,众人都把眼睛揉得红红的。那小生也扮奸角,另换一副装扮,换一种唱腔,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大恶人,这种时候,又引得大家恨得咬牙切齿。那时,戏里只有好人和坏人两种人。坏人一时得逞,好人终有好报。看戏的人也都嫉恶如仇,爱憎分明。都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真真假假,谁又能真正分得清呢。
回到现实,正是傍晚开演前的时分,台下稀稀疏疏坐着几位老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台上,那个男演员赤着膀子在跟另一个演员对戏。走步、指法、唱词、声调、情感,一丝不苟,那是独属于他的优雅。他也明显老了,脸上的脂粉涂得重,尚看不出来,但肚子上的肉松松垮垮却是明证。还唱小生,大约是没有接班人吧。
回到家里,我跟妹妹说起戏班子的事。妹妹玩着手机,轻描淡写地说,现在谁还看那个呀。
是啊!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唱戏班子已经满足不了大家的娱乐需求了。然而,他给了我们最美的回忆。(沈敏苏 (市直))
编辑:Administrator
咸宁网讯记者杜培清、通讯员张丹报道:近日,省总工会湖北职工讲堂在咸宁市图书馆举行。任蒙在当天的《散文的难度与时代的高度...
咸宁网讯通讯员周益民、周航报道:近日,由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我市作家李专散文创作研讨会在武汉成功举办。来自湖北...
乡友用微信给我发来一座青山、一泓清流、一叶扁舟的几张彩色老照片,我一眼就认出那是故乡的渡口!他卖了个关子,想邀我回去...
推开窗子,迎来一树明艳。细长的树枝,擎着紫红的花束,在无边的绿意中,恰似南国少女,含情脉脉地频频点头。 这就是紫...
曾经的往事,经历的种种,就如年代感极强的彩片、灰片、黑白片甚至间歇的断片,没有秩序、没有主次,总是在不经意间冒出,在...
今年酷暑时期,我搬到老家——离通山县城十多里远的大畈镇下杨村,住了近一个月。 老家的生活,未如城里丰富多彩,但亦非...
仲夏季节,我应咸宁朋友的邀请,再一次在淦河流域采风,近距离感受了淦河之大美。 我们一行数人,从淦河源头开始,一路...
离开学校已经多年,每天敲打着键盘,埋头于十个阿拉伯数字的无限种排列组合,时光在指尖悄然流逝;工作就是重复做着借:**账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