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耳坡
来源:咸宁新闻网
时间:2011-05-17 09:57
4月24日,笔者来到通城县大坪乡,慕名登上享有江南“天然药库”之美誉的药姑山。该山地处湘鄂两省四县交界地,海拔1360米,山势磅礴,树木葱郁,花草繁茂,风景十分秀丽。
本想通过步行,探寻瑶族先民千家峒遗迹,追寻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到此采药的足迹。可当我们行至横岭水库附近时,意外发现一块写有“割耳坡从此上”的引路牌分外引人注目。为什么青秀挺拔的山头,却取了“割耳坡”这样一个“血淋淋”的名字?
随行的《大坪乡志》编者李玉书先生给我们讲起了这段故事。
1931年至1934年,红十六师师长徐彦刚、团长赵琪带领农民赤卫队在药姑山临(湘)通(城)一带与国民党19师浴血奋战,大小战役30余次。红军123名伤病员急需救治,于是,他们在药姑山大港冲栗树坡建立红军医院。不久医院遭劫,他们又秘迁至地势险要、易于采药的楠竹沟,并留下一个排的兵力驻守。
国民党北港镇团防局长胡登春(绰号“登麻子”)与临湘的吴秉南为首,多次围剿楠竹沟红军医院。兵力不足、弹药紧缺、西药彻底被封锁!在交火状态,有40多名轻度伤员只能用南瓜和山药简单地敷下伤口后,又立马冲向前线。
1933年秋,胡义见、胡官员叛变,并于7月23日,带国民党军队抄小路直插楠竹沟红军医院,夜袭楠竹沟得手。医院负责人杨威、医师龙武、陈茂华等一百余人除少数突围外,其他人无一幸免。“登麻子”为了向国民党省党部报功请赏,将战亡者每人割下一只耳朵,装了满满一竹篮。药姑山的革命群众掩埋烈士遗体足足用了半个月的时间,为了纪念死难烈士,楠竹沟从此就被改名为“割耳坡”。
1986年,县乡两级出资修建了一座7米高的烈士纪念碑,上书“青山春常在,烈士功永存”。每年清明节来此扫墓者很多,至今,纪念碑前仍插有数朵鲜花。(晏承北)
作者:liuhuafang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白马山传奇
下一篇:
关公在通城的传说
-
-
嘉鱼陆口附近的界石山上有座庙,人称吴主庙。庙里供的虽是吴主孙权,它的来历却和陆逊很有关系。
当年陆逊才二十多岁...
-
咸宁温泉有座山,名曰潜山,说起这潜山,还有一段故事哩。
传说在宋朝时,温泉冯状元的小姐招亲,她绣了一面有九个人...
-
从通山县城到九宫山,中间有一座山岭,叫望闯岭。说起望闯岭还有一段故事哩。
传说闯王起事以后,就有一句民谣:“迎闯...
-
何婆桥为今通城县马港镇政府所在地。相传,此地有一员外,家资巨富,虽年逾花甲,但膝下无子,仅有一女儿,自然视若掌上明珠...
-
通城县石南镇排合村有个叫牌楼冲的屋场,说起来倒有一段传奇的来历哩。这牌楼冲有一姓吴名昌祚的人,此人善医术,乡里谁人染...
-
宝镜洞位于通城县黄龙山宝镜村,是黄龙山着名风景点。相传玉帝之女慕黄龙山道教七十二洞天之名来游,至宝镜洞时,坐下小憩。...
-
天岳关位于通城县黄龙山小坳要隘,南通湖南平江,北通湖北通城,为古鄂州最南端的边防要塞,亦为近代兵家重地。天岳关之名因...
-
通城县黄龙乡盘石村有个叫摸剑岭的地方,为县城去黄龙山的必经之地。相传吕洞宾上黄龙山访葛洪至此天黑,便蹲在一山岗石上出...
-
通城县药姑林场辖地有一个原名楠竹沟的地方。由于林深地险,当年被辟为红军医院。有医护人员10余人,长年伤病员70余人。这里...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2025-03-27
-
2025-03-27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