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名医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文娱 >> 心灵驿站 >> 正文

我带婆婆过“咸宁年”

来源:咸宁网 时间:2025-03-05 10:17

■杨华

婆婆今年 80 岁,辛苦操劳了一辈子,该享享清福了。小年前,我把潜江的婆婆接到咸宁,让她过过 “咸宁的年”。

腊月廿三,咸宁街头巷尾的桂花树已 “穿” 上红灯笼。这些平日里娴静如淑女的树木,此刻却像串着冰糖葫芦的竹签,一串串红灯笼在枝头摇曳,将冬日的萧瑟搅成了蜜。婆婆闲不住,无师自通地站在灶台前蒸桂花糕,蒸汽裹着甜香从笼屉里溢出来,氤氲了窗棂上刚贴好的婆婆做的剪纸窗花。

廿四小年,灶王糖还未化尽,咸宁人就开始用温泉的热气编织年节氛围。我们两口子开车带着婆婆到月亮湾泡免费的温泉。婆婆一开始不习惯在众目睽睽之下脱衣泡温泉,像个小姑娘一样扭捏。池子里有几个婆婆大声招呼道:“怕什么,我们天天在这泡,都泡几年了,大家都一样,快快来。” 我第三次带她时,婆婆终于 “下水” 了。婆婆患有风湿关节炎,泡了几次后血脉通畅了,手脚也灵活了,后来还主动要我们带她来泡温泉呢。

除夕的团年饭,主打是我俩做的腊味——咸宁特有的 “三合菜”:腊鱼要带着桂花香,腊肉得透着楠竹熏的清香,腊肠里则藏着我从屋后桂花树上摘下的金蕊。为了减轻负担,我买了现成的贺胜鸡汤,还在酒店订了做好的宝塔肉,都端上了桌。婆婆做的潜江细米蒸菜和米茶作为点缀。年夜饭后,桂花茶还没凉,窗外,已炸起此起彼伏的烟花,将夜空搅成一幅用桂花蜜调就的画板。屋内,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看春晚,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儿。

老人喜欢看传统表演。初三,我带婆婆到附近的香城社区看 “村晚”,舞狮队成了主角。那狮子在青砖铺就的场子上翻滚腾挪,竟把邻村请来的采莲船、戏蚌壳比了下去。舞狮人的脚步踏着采莲戏的鼓点,狮嘴里衔着的绣球,映照着台下老幼妇孺的笑靥。

到了元宵节,上午,我带着婆婆来到咸宁人民广场观看 “非遗贺新春 欢乐闹元宵” 庙会暨舞龙舞狮大赛。六个县市区的舞龙舞狮队在赛场上一展雄风,为观众带来一场视觉与文化的双重盛宴,还吸引了众多外国友人前来观赏。有的长龙翻腾,金鳞闪耀,如同淦河碧波中的蛟龙出海,气势恢宏;有的狮子威武雄壮,有的动作灵动飘逸。观众中,巴基斯坦留学生兴致勃勃地直竖大拇指。

下午,我带婆婆逛龙潭里 “三元庙会”。特色美食、非遗市集、非遗展板前人潮涌动。米泡茶清甜暖胃,合菜面筋道爽滑,糊汤浓香扑鼻,贺胜鸡汤唇齿留香。我给婆婆买了嘉鱼的藕粉和通城的葛根粉。

婆婆离开咸宁的那日,我往她行李里塞了桂花蜜、桂花糕、桂花饼、桂花护肤品……让她把咸宁特有的香味带给七大姑八大姨。在站台送别婆婆时,遇见几位在咸宁过完年的外地游客,还有外出务工的游子,他们手里提着桂花香枕、嘉鱼带泥的野藕、通山包坨、赤壁鱼糕、崇阳的黄精、通城豆腐干等,硬是把“咸宁年味”带到了天南海北。

我想,游子们在异乡打开那些桂花蜜,甜香中挥之不去的,是整个咸宁城的春节记忆;游客们把咸宁的特产转送亲朋,那是牵起了一条咸宁走向世界的纽带;而婆婆说不出那么多的故事,只会带着“咸宁年”的余味和礼物,到老家去炫耀子媳的孝敬……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惊蛰
下一篇: 王伯养蜂记

相关新闻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