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奔小康 (2007年摄于桂花大队)

机械收割 摄影/庄则敬

配农药 (07年摄于潜山大队)

打钟上工 (73年摄于新庙公社)

打场 (60年代摄于嘉鱼官桥)

冬管下肥除草 (73年摄于瓜圻)
“打钟出工收工、春耕犁耙水响、冬管下肥除草,全村老小齐上阵,田间地头好是热闹。一年从新春熬到年关,仍然缺吃少穿。”这是在乡间老人口中听到最多的话。
上个世纪60~70年代,咸宁的农业生产和全国一样,大多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按劳分配。农民辛辛苦苦劳作一年,连最起码的生活都很难维持。而实行“以粮为纲”的单一经营,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产量一直时升时降,摇摆不定。
“那些年,农村的干活热火朝天。就说打谷,我记忆最深的就是到官桥那一带,全村的男劳力把熟了的稻子割了担到打场摊开,妇女们赶着拉着石磙的牛在打场上从东辗到西。小孩子就在一旁打打杂,抱抱草什么的,挣点小工分。整个晒场上,吆喝牛的声音、石磙滚过的‘咯啦咯啦’声、小孩子的吵闹声、担稻捆的号子声夹杂在一起,场面壮观,真像一曲劳动的交响乐。”白雪老人讲。
1978年,居于鱼米之乡却年年挨饿受冻的鄂南人终于结束了挣“工分”吃大锅饭的日子。包产到户让乡亲们迸发出巨大的积极性,种粮之余还种了莲藕、芝麻和西瓜、果树等经济作物。乡亲们逐步解决了温饱,手里有了余粮,土房也换成了砖瓦房,村里很快有了“万元户”。
“原来农民种粮的主要目标是提高产量,让全家能吃个饱饭。现在大家种田不仅要产量高,还要品种好、质感好,像现在的泰国香米、东北粳米和无公害蔬菜、水果等等,原来有谁想到种这些来着啊。”
2006年,农业税退出历史舞台再一次振奋了民心,许多外出打工的村民重新回到村里,承包田、承包山,开始了新一轮农业大干。田间地头机械轰呜,再难见到人山人海的集体劳动场面,而生产的粮食却一年比一年多。近年来,咸宁市委、市政府发展壮大“四乡六业”,咸宁人走上了特色农业道路,收入也大大增加。
30年,弹指一挥间,从“分田到户”到“土地流转”,生活在这鱼米之乡的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却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今天的一切,都来源于四个字——改革开放。
(本文图片/白雪 文字/杜培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