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名医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文化 >> 文艺作品 >> 书法 >> 正文

鄂南明珠通城30年

来源:南鄂晚报 时间:2008-11-28 07:52


八十年代的通城县县城北门景色。二十多年前的通城县城区,还是清一色的砖瓦房。

      八十年代的通城县隽水河畔一片荒凉。


1971年,运输组同志下在御电杆。


70年代的电力施工,肩挑背抬的劳作。

七十年代通城县县城全貌

现在的电力施工,更快更好更安全。(摄影/周文)

▲现在的通城县县城北门 (摄影/王战强)


现在的通城县县城全貌(摄影/王战强)

  “一条马路、一盏灯,一个喇叭全城听”,对于七八十年代的通城县城,有人用这样的词语来概括。
      七八十年代的通城县城,面积不到一平方公里,纵横不过千米,南至朗桥以外,北从九眼桥以远,便是农田一片,完完全全的郊外了。城区内的建筑以砖瓦房为主,楼房不多,更谈不上高层建筑了。站在卫生防疫站(现在的疾病控制中心)的二楼屋顶,举头北望,城区内是清一色的砖瓦房,不远处是连绵的小山包。
      县城内只有两条南北向的主街--湘汉路和民主路,以及连接这两条主街的三条不足三百米的叉街--解放路、和平街、新华街。街道陈旧而窄小,不多的几段油渣路面凹凸不平。城内标志性的建筑是位于湘汉路和解放路交汇处的通城商场和位于民主路中段的百货大楼。说是大楼,其实也就是二层楼而已。这里是通城城乡居民最集中的购物点。
      其它的则大多数是那种单门独面的小店铺,卖点扫把、火钳、瓦罐之类的家用品。小店铺是那种木板铺门,一般都没有上油漆,一个铺面五六扇的样子,早上一扇扇取下来,打烊时再一扇扇地安上去。晚上走在街道上,可见三五盏昏黄的路灯,从路灯下走过,人影会被拉得很长很长。稀落的行人,早早的便都不见了踪影。只有在电影院有什么新电影上映的时候,寂寞的小街上才会多热闹一阵子。
      当然,城内城外可以见到很多热闹的生产场面。特别是改造大寨田、兴修水利、栽杆拉线那种轰轰烈烈的大众劳动场面,给人深刻的印象。那时的生产建设谈不上机械,只有锄头、箩筐、板车,布满老蚕的双肩和双手。但是人们在“多、快、好、省、争上游”的鼓舞下,打着生产的号子,齐心协力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今天的县城,南北跨度近十公里,面积是过去的十多倍,已经完全没有了七八十年代的影子。除了改扩建的几条老街,还形成了内环和外环的城内交通网络,绿化、亮化、美化和秀水大道、玉立大道、银山大道、隽水大道、宝塔大道给人以爽心悦目的感觉。杭瑞高速也即将穿境而过,城内高楼大厦星罗密布,高达十九层的玉立国际大酒店,不仅是通城的标志性建筑,更是咸宁市最高层的酒店。近几年来,通城的经济建设也步入了快车道,涂附磨具、云母制品在全国独领风骚,制药、电子产业规模迅速发展,新兴的工业园区潜力巨大。    
      通城,曾经是全国小水电的明珠,如今,正在成为鄂南城镇建设的明珠、经济建设的明珠。这就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给通城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每一个走进通城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深深的感叹和由衷的赞美。特别那些故地重游的人,更觉通城县城今非昔比。(文/王战强)

作者:liuhuafang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大幕醉秋
下一篇: 30年“桑”田巨变

相关新闻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