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改革开放,30年波澜壮阔,30年春华秋实。
城市地标、都市霓虹,一座座高楼大厦勾勒出美丽都市轮廓;长江工业园、潜山商业街,一个个时尚符号让咸宁焕发出激昂活力;淦河媚影、鄂南风情,一条河流勾勒出城市几多风流和妖娆,一座老桥新桥焕发着青春的风采。今天的温泉美景让人迷恋,谁曾想到三十年前的咸宁是怎么样一种风貌。打开旧相册,过去的一切都让你吃惊。

1967年的二号桥附近还是一片架着水车的滩涂。

1992年二号桥附近沿岸,几座孤零零的宿舍楼状如孤岛。

如今的滨河西路已经成了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1973年,送肥下乡的队伍经过一号桥桥头。

上个世纪70年代,一号桥俯拍。

如今一号桥的风采。
以前的温泉啥模样?咸宁日报社老报人白雪老师对于30年前的温泉的情景记忆犹新。老人回忆说,1965年成立咸宁地区时,花坛是温泉的中心。当时地委行署只有72人,温泉各单位工作人员加上流动人口,也只是一个上千人小镇。城区只有小小的一块,几乎没有像样的大街道。就拿一号桥到花坛中心这一带来说,建筑屈指可数,而且全是平房。一家小商店,一家食品店,一间医务室,一个粮油所,一个理发店,再加上邮政所和招待所、早餐店,还有印刷厂,就构成了当时的城中心。城区面积恐怕只有几平方公里,与现今的温泉相比,那真可以用“巴掌”大的一块地方来形容。
淦河水绕城而过,河的两岸是大片大片的田野和长满水草的滩涂,河边还架着提水灌田的水车。温泉仅有的几座桥架在淦河上,在空旷的田野里看起来特别地突兀。
不知道是不是物质的贫乏造成了想象的贫乏,温泉人对桥的称谓也很简单,对过往频繁的桥分别谓之“一号桥”、“二号桥”、“三号桥”等等。
那样的年月,温泉的桥听得最多的恐怕是村民挑着粮食走过桥面时担子两头锣筐闪出的呼呼声,马车和牛蹄踏过桥面的沉闷声,偶尔才会有自行车的清脆铃声响过……
不过,这样的日子随着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入而不断改变。温泉镇里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玉带般的淦河串起了一片片民居、一条条街道和一座座高楼。一座新兴的城市崛起了,而淦河也从当年的绕城的“龙须沟”变成了穿城而过的玉带。淦河上的桥越架越多,编织出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金桂桥、银桂桥、丹桂桥、双鹤桥、同心桥……淦河上横跨着的桥如一道道彩虹,桥面上跑的小轿车也越来越多,而且一辆比一辆豪华。桥的造型一座比一座靓丽,色彩一座比一座斑斓。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这一座座桥就像是一条条彩带,装点着整座城市的夜,装点着温泉人的五彩的梦。
除此以外,政府还投入大量资金对淦河及沿岸进行综合治理、净化、美化,新建了淦河休憩带、滨河公园、湿地公园等一批公共绿地。淦河,不仅是咸宁温泉的一道城市风景,更是城市建设的点睛之笔……
(本文摄影/白雪 本文文字/杜培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