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素朴的瓦,安静的瓦,远离世俗的瓦,随遇而安的瓦,是日见老迈垂暮了。但老了并不总是遭人嫌的。我对于瓦的感觉,亦是像明媚阳光下晒着太阳的百岁老人,他们慈眉善目活菩萨一般令人感到亲切。每回走过路过乡下屋场,我总忍不住好好多看村庄几眼。
偶尔有幸去趟乡村,我第一眼瞧的是瓦屋,然后环顾四周看有没有一沟清水,一两棵百年古树,或者一两条水牛与犁田人。要是没有,心里就空落落到,真想一个人坐在田埂上,摊开素纸,画上心头的欠缺。乡村元素在心底发酵、酝酿与生发,唤起我最亲切、最美好和最心之所系、梦之所萦的乡情。重重叠叠,高高低低,弯还九转,鳞次栉比的瓦屋,是何等巧妙的美学构图,勾起多少温柔的情愫!乡村亲我懂我,正如瓦在山水间静谧成古朴之风。
瓦把一生都交给了人和房子,像三从四德的女子。房子是土巴墙的,它安贫;是金碧辉煌的宫廷,它安然;房子是怎样形状它就是个啥形状,或歪七斜八,或端庄雄伟,这些都改不了它的原色,改不了承天接地、遮风挡雨、营构温馨家室的本性。
瓦像整齐列装的士兵,肩并肩手挽手,互相支援守卫一方安宁。那些在艰苦生活条件下,互相体贴关爱的兄弟姊妹,心心相印温温存存几十年的夫妇,勤勤恳恳操持家业的族人,何尝没受瓦的温润日久,得其精髓升华其品格?
瓦是大地使者,时刻承接上天眷顾。南方雨量充沛,尤其是春秋两季,最是雨打瓦屋如弄琴,催醒了每一株蓬勃的生命。瓦片上的雨声丝丝绵绵,梦一般带给人幻想,陶醉了一样铺开了新景象,花就凌寒开了,叶也被风薰染得色彩缤纷。
屋场里的静谧或偶尔高一声低一声的俚语,在瓦的庇护下,更加深了时光慢慢、日子长长的味道。每一条东流水与西流水,都会很好地配合老屋倾诉乡村的厚重。小时候常听大人说“屋檐滴水点点不移”,听不明白却总是痴痴地看石板上留下的滴水痕迹,想探究水为何这么不厌倦地做着毫无意义的事。中年后才领悟到瓦从容的倾诉里,有着亘古的人生寓意。
几片薄瓦,盖住白天的繁重与喧闹,想封住梦中惊醒的惶恐与惆怅。青涩的时光一分一秒在风吹瓦屋窗棂的呜咽中,慢慢镀色,形成自然而然的抵御。日子就这么翻过一页,却又不知下一页要如何去翻动地过着。碎与不碎,遮不遮风,挡不挡雨,谁也说不定,我们过的就是瓦一样纯粹、脆弱、安份、不变的日子,从来没想到会离开泥屋,离开大山,离开牛羊鸡犬耕织的田地。
幸亏有瓦啊。农人活着上有片瓦就蛮不错了,死去了有瓦相伴也是种安慰。其实,老人大都有了瓦的性情,把死当成瓦脱胎于泥土,用另一种形式存在。一个人在土地上生活了那么久,即将回归土地,泥瓦便是最好的祭奠,最好的通行证。倘若有一两件烧制品如水壶之类伴之,在那头也不寂寞孤单了。至今,我仍然痴想:那些去了天国的祖人,因为其珍惜名节、勤俭善良、无所索取、坚韧容忍、敬畏他人与自然,总会有一丝灵魂缠在老屋的上空,以便后人追思的。就像瓦,尽管在现代人生活中没多大用处了,但它仍然是一种传统,一份情结,对人的灵魂总会有清洗过滤的益处。我想,人该对抗某种遗忘,永远对瓦怀一份诚挚的念想。
在县城住了几十年,每天看到水泥结构的高楼,心也磨起了茧,不知不觉间常念瓦屋。倘若机缘准许,我愿守老于简朴山居,静静聆听瓦上水滴的声音,听它对清风明月、星空云霞、花草树木,乃至一只喜鹊与猫的絮语,忘了世外纷争……
编辑:Administrator
咸宁网讯记者杜培清、通讯员张丹报道:近日,省总工会湖北职工讲堂在咸宁市图书馆举行。任蒙在当天的《散文的难度与时代的高度...
咸宁网讯通讯员周益民、周航报道:近日,由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我市作家李专散文创作研讨会在武汉成功举办。来自湖北...
乡友用微信给我发来一座青山、一泓清流、一叶扁舟的几张彩色老照片,我一眼就认出那是故乡的渡口!他卖了个关子,想邀我回去...
推开窗子,迎来一树明艳。细长的树枝,擎着紫红的花束,在无边的绿意中,恰似南国少女,含情脉脉地频频点头。 这就是紫...
曾经的往事,经历的种种,就如年代感极强的彩片、灰片、黑白片甚至间歇的断片,没有秩序、没有主次,总是在不经意间冒出,在...
今年酷暑时期,我搬到老家——离通山县城十多里远的大畈镇下杨村,住了近一个月。 老家的生活,未如城里丰富多彩,但亦非...
仲夏季节,我应咸宁朋友的邀请,再一次在淦河流域采风,近距离感受了淦河之大美。 我们一行数人,从淦河源头开始,一路...
离开学校已经多年,每天敲打着键盘,埋头于十个阿拉伯数字的无限种排列组合,时光在指尖悄然流逝;工作就是重复做着借:**账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