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名医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文化 >> 文艺作品 >> 散文 >> 正文

老街往事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3-03-08 10:48

  从镇北街口缓缓南行,西边斜射过来的暮阳余辉,洒在黑沉沉的老墙和屋顶瓦楞间的青苔上。老街显得十分狭窄。伸手可触的屋檐,瞬间让你觉得长高了几分。与方才走过的新城区大街繁华气息迥然相异。我此时漫步在这斑驳古朴的老街之中,不免怀疑是否认错了岁月,添了几分空寂。曾经是多么的熟悉和亲近,却浑然间觉得是那么的陌生和遥远。

  老街静极了,街巷里空荡荡的,见不到几个人影。街巷显得孤独、苍老,恬静黯然。街两边的店铺,依然上着旧式的门板,似乎是古朴的屏风,镶嵌得严严实实。偶然有几个老人坐门前的小板凳上,指指点点。神情落寞而忘情。此刻的老街似乎远离了喧嚣、淡出了尘世。那蜿蜒的街巷,像是外婆颤抖的手臂,牵着我的思绪叩开了我尘封多年的记忆大门……

  万城老街当年最繁华的是镇北、镇南、朝阳和武丁四条街,人们习惯称为十字街,二三百米长,东边是菜市场、南端是打铁行、西边之分是县委大院、北端是繁华的镇北商业街,聚集着百货、五交电器、糖烟酒、饮食、副食五大公司店铺和邮电局。我对它的印象全停留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那时,我才十来岁。

  老街虽然不大,但方圆好几十公里的乡下农民,都要来这里集市,远远近近的乡民,卖的买的全都在这里;五天一个墟期,墟日比平时热闹多,天蒙蒙亮,就陆续有人挑着家禽、番薯苗、番薯干、谷子、大米、芋头、薯类、竹器和瓜菜来卖。但有些农民挑着番薯干、谷子、大米还没有进入墟集,在市郊的半路上就被城内的商贩买去,再挑到集市里转手销售,当时称二道贩子。菜是自己种的,刚从地上摘下来,青嫩嫩,水灵灵。在朝阳街边找个位置放下、摆好,人就地一蹲,吆喝着招揽顾客。来的人多了有时地方不够,街中心背靠背摆二行地摊,一条街变成四行摊位,两街拥挤不堪,最常见是“游商”卖鸡蛋的。一般人家养了只母鸡,下了几个蛋,自己舍不得吃,就拿出来卖。卖蛋的多是妇女,鸡蛋放在竹篮子里,挎在手上走着卖。她们爱看热闹,见到新奇或想买的东西就忍不住过去看看摸摸,那样子不像是卖蛋的,倒像是买了蛋还要买别的东西的。“这东西好,看看”货主招呼她。她就说:“我先把蛋卖了。”于是跑开,吆喝着卖她们的蛋。

  老街虽然小,但街两边从东到西的店铺五花八门,有饮食店、铁匠店、杂货店、药铺、修单车的、买水产的、刻字画像的、做糕点、补鞋、打草帽油、炸苞米花的……儿时我最感兴趣的还是那姜糖。每次听到那甜甜的吆喝声,我赶快找来牙膏皮换姜糖。那香甜味,瞬间让我变成了小神仙。我享受了片刻的甜蜜。

  但在镇北街入口处有一家最具规模的囯营饭店,叫红卫饭店,一层是小餐馆,二层是旅店。城里人和乡下人喜欢来这饮盅茶,一杯咖啡,吃块糕点,一碟肠粉,一碗粿条汤,一笼叉烧包,一块糍粑,一个空心“珍袋”各取所需。孩子们更爱新奇,这里摸摸,那里瞧瞧,在通道上跑过来跑过去,在桌子间转来转去,闹着乐着。玩累了就在对面的新华书店里看小人书,连环画册。那美轮美奂的神话,那曲折离奇的故事,孩子们发现:读书竟然是如此美妙,如此神奇。

  老街上店铺没有昔日的繁华了,老墙已经脱落得灰头灰脑没有墙的样子;已经磨损得看不清颜色的木门紧锁着。唯独那刻字画像的赖师傅和修手表配钥匙的吴师傅还在埋头作业。那熟悉的面孔,那一丝不苟的认真,不难看出他俩和老街一样,与世无争,坦然面对生活。

  印象最深的是朝阳街那公私合营的杂货铺。杂货铺卖的东西很杂,有油盐酱醋等日常用品,也有锄头镰刀等农具,还有布匹成衣等,总之就是一个“杂”字。进门一排大缸,装着油盐酱醋,柜子里摆着瓶瓶罐罐,地上堆满了碗筷盘碟,锄头镰刀,墙壁上挂着蓑衣,还有衣帽鞋袜等。店员里有个老头,是一位老革命,身上穿着一套绿军服,整天坐在门口,手捧着用竹制作的水烟筒,吧滋吧滋地吸,咕咕作响,听着也觉舒畅,成了杂货铺的标志。谁家叫小孩子去买油盐,就说门前有个老头身上穿着一套绿军服那个,人品好,童叟无欺。老头有一副好喉咙,黄昏时候,常会唱上一曲琼剧。“再来一段”,有人鼓掌,有人喝彩,老头更来劲,将琼剧唱得更动听三分。

  在老街上生活过的人,我到现在还有印象的,除了那个杂货店的老头,就是卫生院的符医生。从我记事起,就常见他挎着药箱,来往在石板铺的路上,药箱上醒目的红十字,远远望去像朵飘动的红花。那时他才四十来岁,身上穿着一套干净的中山装,整齐的平头下面一双乌黑的大眼,面上挂着亲切的笑容,待人很热心又有耐性,大家都亲切地叫他符医生,有些老人家简直是把他当亲人一样看待。小孩子怕看病打针,一看到针筒就又哭又闹。“小朋友真乖,让叔叔看看!”“打针不痛!来,叔叔帮你打,好不?”还给些治疗蛔虫病的甜甜药片哄我们。现在符医生已仙逝鹤游去了,每次想起他,我就仿佛看到那个步履轻盈,来往石板路上匆忙的身影。

  睹景思人,记忆起了那个在戏院门前卖萝卜“花”(凉拌萝卜)的老头。老头是个大脑袋,每到放电影,他就搬来一张长板凳,放着盆萝卜“花”,拿个铁罐装钱,提盏煤油灯,来到戏院门前卖,萝卜“花”五分钱,满满一碟。弯着腰,用切得像纸一样薄薄的萝卜片,用糖水酸醋腌制,加上炒芝麻、炒花生、红辣椒,甜丝丝、香喷喷,麻辣辣,又腃又酸,小孩口馋,不时嚷着添加麻辣糖水,老头嚷着;“亏大本了,别吃坏了肚子”。嚷归嚷,糖水照加。

  这老街,现在看来,倒像几条小巷,坑坑洼洼、凹凸不平,晴天一地尘,雨天遍地泥水,又滑又难行。商铺一律是红砖红瓦,活动的木板门,一间接一间,少窗,就靠屋顶上有几个巴掌大的天窗取光;窄窄深深,阴阴沉沉,不显眼的落角里蒙着灰尘,挂着蛛网。但正是这种简陋和陈旧,却充满一种让人熟悉,亲切的老街气息。

  时代的变迁,老街当年的繁荣随着岁月流逝,不复当年。当年的一位老邻居告诉我,改革开放后,居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要改造老城区也不容易,十里长街家家户户墙体相连,你想拆建,他不想拆建,难于统一,加上子孙们不愿居住在老街,都去新城区买地盖房屋去了,留守在老街大多数是老人,把这些房子租给乡下人来卖杂货了。年轻人一代一代走出去,离别了老街、怀着深深的眷恋,去寻找新的生活。老街被沉淀在记忆的底层,他们逢年过节,才回老屋看看父老,祭悼祖先。

  恍惚间,老街苍老的背影渐渐地远去了……

  我一个人静静地走了,带着无限的挂念和惆怅。(陈海民)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潜山的慈怀
下一篇: 老酒糯米做

相关新闻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