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南乡戏百花园中,流传于隽水流域的提琴戏,象一株香气四溢的金桂。
幕阜山脉纵横南北,成为鄂南天然屏障。通城、崇阳依幕阜而吐隽水,是崖峦秀特之乡,按地气之说必有雄浑瑰丽之文和千古传奇之唱。提琴戏虽无千古之悠却有传奇之韵,请看古人写下的诗句:“土鼓无腔信手敲,丝管声清烛光摇,高腔一曲神仙乐,余音时向碧空飘”。
提琴戏由湖南花鼓戏而来。据史料记载,清光绪15年(1889),岳阳民间艺人彭瑞生、蒋传玉率花鼓戏班到通城、崇阳演唱,从者如云,和者盛广。正是高山流水遇知音,蒋传玉愿为知己者留,便在崇阳华陂一草棚栖身,传艺教戏,自称“茅屋道人”。
提琴戏因提琴演奏而名。主奏乐器是一把大筒胡琴,杆短筒长,演奏者以虎口夹琴杆,将琴筒子抵在腰间,站着或走动均可演奏。这种乐器纯民间制作,漫山楠竹为提琴源源不断提供原料。琴筒既粗且长,琴声嗡嗡作响,近处能感到耳膜的震颤,远听仿佛山谷在回响,村民为这种震颤的嗡琴所醉倒,琴弓一拉,就能拉来一群戏迷。
初期提琴戏角色单一,多为一生、一丑,经几代提琴艺人的努力,逐步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地方剧种,表演增至三生四旦:老生、小生、奶生;正旦、闺门旦、花旦、老旦。唱腔有正调、哀调、阴调、梦调、一字调、西湖调等。不仅能演文武传统剧目,更有标志一个剧种成熟的剧作家及剧目的诞生,清朝末年铁匠陈瑞兆工余之暇创作的《双合莲》、《钟九闹漕》搬上戏台后,久演不衰,这就是一个范例。
清末明初,通城、崇阳提琴戏已相当普及,遍及乡村的多为“草台班”。提琴戏乃至鄂南乡戏,既然是“累不过”而“穷快活”的产物,这就注定了这种民间艺术的随意性和率真性。从舞台的设计到服装道具都是那么简朴。大的村落有宗堂的,自然演在宗堂,这也就是大雅之堂;一般就地设台,卸下门板搭台演出。演员服饰基本由农家服稍加改变,短的加长,窄的加宽,白的变青,灰的染红。道具就地取材,家具就当道具。用稻草或蓑叶编成胡须,大摇大摆披挂一阵,然后哇地一声,演唱开来。村民们心目中的乡戏就是这样,当然也只能这样。
在漫长而寂静的黑夜,乡戏陪伴着鄂南乡民,给他们带来欢乐和审美愉悦。在这些粗造的手掌把抚中,不经意却把乡戏培育成民间艺术。建国后,崇阳提琴戏一直得到政府的呵护,村民对先祖留下来的传统戏曲更是情有独钟。二十世纪末,我在崇阳乡村小住,村民常常自编自演,唱先民黄天高劫妇救穷,也唱今人科技兴农奔小康,那天我在台下观看,偶得小诗:夕阳催促弓弦声,浮云散尽无埃尘;堰上堰下音律至,常与牧童争晚兴。
编辑:Administrator
击鼓而战、击鼓而歌、击鼓而舞,这是鄂南文化艺术领域的一枝奇葩——盆鼓。虽饱经沧桑,却历久弥新。 “盆鼓”,又称“...
“干完活,歇歇火,拍拍打打呀咿子哟。我拍你,你拍我,拍走辛苦就快活。拍拍打打真高兴,叫声伙计涨点劲。涨劲拍得事事顺,...
三千年的历史,恍如一瞬。那吴楚交兵的声声战鼓,依然回响在人们的心头。走近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鼓,我们可以聆听...
一个稀有文化物种,在光怪陆离的现代艺林,奇特地芬芳着,这就是咸宁崇阳提琴戏! 在我国300多个戏曲剧种中,提琴戏,...
约2000年前,一个咸宁嘉鱼的牧童,用脚下的泥土,捏成世界上第一个泥哨子,这就是被称之为“天籁之音”呜嘟的前身。 说...
12月6日,记者从省文化厅获悉,由国家文化部主办的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活动将于12月19日在北京开幕。省豫剧二团的豫剧《程婴救...
近日,上海沪剧院传出消息,经典沪剧《雷雨》将代表上海戏曲院团,于明年1月8日、9日与全国各地区18台剧目一起参加由国家文化...
早在1959年,作为陇剧开山之作的《枫洛池》进京向国庆10周年献礼演出,一经亮相火爆异常,连演20多场,并两次走进中南海怀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