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时艰而不甘寂寞,历风雨而百花纷呈的鄂南乡戏,为民间艺术之乡撑起了五彩天空。
如同方言方音,鄂南乡戏品种多样,各领风骚。咸安乡村流行的高腔戏,剧种源于东路花鼓,因其唱腔融汇了地方高吭山歌调,百姓用自己喜爱的高腔取戏名。高腔戏起源于清末,最早在大幕山区盛行,流行后九板十三腔,演出仅用打击乐器,一人唱众人和,方言应用得淋漓尽致,群众参与度极高,场面十分火爆。
通山、阳新地属鄂赣边区,边区与山区的优势,注定了这块地方是文化的沃土。清乾隆29至59年(1764-1792),与阳新隔江想望的黄梅及安徽,水患连年,一批卖艺求生的黄梅戏艺人逃难到阳新、通山山区。此时,采茶小调在鄂南茶乡早已盛行。黄梅艺人与当地艺人把黄梅戏与采茶调嫁接,一个地方剧种油然诞生,这就是从晚清活跃至今的阳新、通山采茶戏。
以富水为界,采茶戏分南腔北腔。北腔粗犷,南腔婉约,南北腔时而同台联袂,时而对台献艺,激楞得两县乡民好不快活。有民谣唱道:“富水龙燕堰连堰,抱起伢崽一撂肩,夜里看茶戏,天亮流大汗,快快活活又一天。”民国初,阳新、通山采茶戏班多达400个,“小湾一台戏,大湾戏几台,脱下泥巴衣,随时唱起来”。
民间杰出的采茶戏艺人刘驼子,因为驼背当不了长工被叔公送去学戏。说来也巧,下江来的戏班招收艺人,问驼背少年能唱几出,刘驼子张口就答能唱四月,班主要他现唱,果然从“一月里来艳阳天”到“四月里来百花艳”唱了一遍,叫他再唱下去,他说唱完了,原来这就叫唱四个月。班主觉得驼背少年可气可怜又可爱,同意留下,殊不想斗转星移,刘驼子自编自演《半文钱告官》,一炮走红。说的是一位人见人恨的县官,被叫花刘逼走的故事。刘驼子演叫花刘,到衙门击鼓告官,县官问告何人,叫花刘说告老爷你,却道:可惜身无半文,有了半文钱就能把老爷告倒。县官摸出一枚铜钱,拿斧子一劈两半:半文钱给你告,看你把本官怎样?叫花刘手举铜钱高喊:你刀劈圣号,该当何罪?县官自知上当,铜钱有当今圣上圣号,越想越怕,连夜逃走。刘驼子的才智在鄂南不胫而走。(文/贾再柏)
编辑:Administrator
击鼓而战、击鼓而歌、击鼓而舞,这是鄂南文化艺术领域的一枝奇葩——盆鼓。虽饱经沧桑,却历久弥新。 “盆鼓”,又称“...
“干完活,歇歇火,拍拍打打呀咿子哟。我拍你,你拍我,拍走辛苦就快活。拍拍打打真高兴,叫声伙计涨点劲。涨劲拍得事事顺,...
三千年的历史,恍如一瞬。那吴楚交兵的声声战鼓,依然回响在人们的心头。走近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鼓,我们可以聆听...
一个稀有文化物种,在光怪陆离的现代艺林,奇特地芬芳着,这就是咸宁崇阳提琴戏! 在我国300多个戏曲剧种中,提琴戏,...
约2000年前,一个咸宁嘉鱼的牧童,用脚下的泥土,捏成世界上第一个泥哨子,这就是被称之为“天籁之音”呜嘟的前身。 说...
12月6日,记者从省文化厅获悉,由国家文化部主办的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活动将于12月19日在北京开幕。省豫剧二团的豫剧《程婴救...
近日,上海沪剧院传出消息,经典沪剧《雷雨》将代表上海戏曲院团,于明年1月8日、9日与全国各地区18台剧目一起参加由国家文化...
早在1959年,作为陇剧开山之作的《枫洛池》进京向国庆10周年献礼演出,一经亮相火爆异常,连演20多场,并两次走进中南海怀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