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新时代背景下,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教育需求,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路径。本文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为切入点,深入剖析当前家校社协同育人存在的现实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三维联动”创新机制。通过制度创新搭建管理平台、课程创新开发浸润式资源、评价创新实施动态反馈,旨在有效提升高职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为高职院校协同育人提供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参考。本研究不仅丰富了高职思政教育的理论体系,更为实践探索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家校社协同育人理念逐渐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在高职院校中,由于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以及社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日益增长,家校社协同育人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当前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尚不完善,存在诸多挑战与困境。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适合高职院校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创新机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时代价值
(一)政策导向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根据《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协同育人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更需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通过家校社协同构建“大思政”格局,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高职教育特殊性
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具有其独特性。高职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而职业素养的培养往往需要企业的深度参与。传统思政课偏重理论传授,难以满足高职教育的实际需求。因此,通过家校社协同,特别是校企合作的深入,将工匠精神等职业素养融入课程,可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三)社会发展需求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价值观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对高职生的价值观形成产生了显著影响。一方面,新媒体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资源;另一方面,不良信息的侵蚀也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构成了威胁。因此,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能够构建全域思政教育生态圈,联合社区、企业等社会力量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帮助学生抵御不良信息的侵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当前协同育人机制的困境
(一)学校层面
在家校沟通方面,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形式化问题。家长会往往停留于成绩通报和日常管理要求的传达,缺乏深入的教育交流和合作。某高职院校的调研显示,87%的思政教师认为与家长缺乏有效的互动和沟通,难以形成教育合力。这导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影响育人效果。
(二)家庭层面
高职学生的家庭务工比例较高,家长忙于生计,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孩子的教育。部分家庭甚至出现“教育责任转移”现象,即由祖辈代管孩子的教育和生活。这种亲子教育的缺位导致价值观引导薄弱,学生难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某校的调查发现,家长群中80%由祖辈代管,这一现象值得高度关注。
(三)社会层面
企业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参与方,在协同育人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然而,当前企业参与思政教育的动力不足。以某地区为例,校企合作项目中思政内容占比不足15%,产教融合呈现出“重技能 轻德育”的倾向。这导致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思政教育和职业素养培养,影响了其未来的职业发展。
四、创新机制构建路径
针对当前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存在的困境,本研究提出“三维联动”创新机制,具体包括制度创新、课程创新和评价创新三个方面。
(一)制度创新:搭建三位一体管理平台
为了加强家校社之间的沟通与协作,高职院校应成立校级协同育人中心,纳入社区代表、企业导师等多元主体。通过制定《协同育人工作清单》,明确各方在协同育人中的职责和分工。例如,XX职业学院与开发区共建“思政教育联盟”,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开展联合活动等方式,实现家校社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协作。这一创新机制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壁垒,促进了教育资源的深度融合和共享。
(二)课程创新:开发浸润式思政资源
为了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浸润式思政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家校共编《职业伦理家书》,邀请劳模家长撰写行业故事,通过生动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同时,社校联动开发“红色工匠”实践课,联合博物馆、非遗工作室等资源设计职业精神研学路线。这些课程不仅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还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了工匠精神和职业伦理的重要性。
(三)评价创新:实施动态反馈机制
为了科学评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成效,高职院校应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建立“学生品德成长+家长满意度+社会认可度”三维评价体系。通过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育人成效的可追溯和可量化。例如,XX职业学院使用区块链技术记录学生的社会实践轨迹和成长历程,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这一创新机制不仅提高了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还为后续的教育改进提供了有力依据。
五、结语与展望
本研究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当前家校社协同育人存在的现实困境,并提出了“三维联动”创新机制。通过制度创新搭建管理平台、课程创新开发浸润式资源、评价创新实施动态反馈等措施,有效提升高职思政教育的实效性。然而,家校社协同育人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需要各方持续努力和不断探索。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强化政策保障、拓宽参与渠道、深化合作内涵,推动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新格局。同时,我们也将继续关注教育领域的新动态和新趋势,不断优化和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本文系咸宁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25年咸宁思想库课题立项文章;项目编号:咸宁市社科联文件 咸市社科文【2025】2号指导性课题29)
(江薇 作者单位: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编辑:hushaopeng
上一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阐释】守正创新提升思政教育质效
下一篇:
新时代“家校社”协同实施劳动教育研究
咸宁网讯全媒体记者吴玲燕报道:4月15日,市委常委、崇阳县委书记杭莺深入桂花泉镇调研,督办重点提案——《关于继续推进我县...
咸宁网讯通讯员王能朗、阮班勇、成传炎报道:日前,笔者从通山农商行获悉,到目前,该行存款达61.04亿元,借记卡发行647931张...
要形成“拼”的氛围,把亮点做成特色,把特色做成优势,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
要形成“拼”的氛围,把亮点做成特色,把特色做成优势,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
会前,参会人员还前往市交通实验幼儿园、国网咸宁供电公司、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和通山县职教中心、迎宾路社区、县廉政文化图...
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让耕地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创新机制,推动耕地保护手段的多元化协同化,不断提高耕地保护的内生动力。
咸宁网讯记者 吴文谨、通讯员蒋笋报道:9月2日,我市“创文”第六片区工作座谈会在咸安区浮山街道办事处举行,市委常委、统...
咸宁网讯全媒体记者吴玲燕报道:5月6日,市委常委、崇阳县委书记杭莺主持召开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
咸宁网讯记者李嘉报道:1月12日下午,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蒋星华来到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城代表团,与代表们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
咸宁网讯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吴文谨报道:29日下午,继全省社会消防和森林防灭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后,我市召开电视电话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