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炜炜
《荀子·劝学》中有这么一段话:蚓无爪牙之力,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用此形容做学问要有一种韧劲,但毋庸置疑,不仅学习如此,任何一项工作,都离不开这种“一抓到底”的精神。
当前,随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不断深入,各地都积极开展各种行动,对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进行集中整治,着力解决群众最操心、最烦心、最揪心的具体问题。可以说,聚焦群众关切的小事难事,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相信已经成为每一个党员干部的共识。按理说,服务群众也并非难事,可为何这么多年来,“最后一公里”却常常出现问题?现实中,有的党员干部,面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嘴上说着一定解决,可转头就将这些问题放置脑后;有的党员干部,为官上任三把火,却往往抓一阵松一阵,难以持续;还有的领导干部,因工作调动、职位转换,往往将手头的工作匆匆了结……等等现象,归结来看,缺少了“一竿子插到底”的恒心和韧性。
行动上的不落实,归根到底在于思想上的不重视、方法上的不对路。正是由于少数党员干部缺乏一抓到底、一以贯之的工作态度和方法,也就常常导致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事情被推后、被抛之脑后,群众关注的大事成了无关紧要的小事,群众的诉求也自然难以得到满足,党员干部的初心也势必被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我们常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更何况是其所密切关注的烦心事,群众的关注度自然高、对政府的期待也更高,是亟需相关部门彻底解决的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要想在群众心中树立起党的光辉形象,自然要将服务群众的事一抓再抓、彻底落实,否则群众无法享受到本该享受的优惠政策,群众的“获得感”也就无从说起,党员干部的形象也会大打折扣。说到底,对待群众的事,就该拿出滴水穿石的恒心,坚定解决问题的决心,问题不解决不放松,解决不好不放松,群众不满意不放松,确保群众诉求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相信只要“一竿子插到底”,一项一项抓落实,一件一件求实效,坚决把该压的责任压下去、该打的“板子”打下去,定能在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中赢得百姓的支持与信任。 (本报综合)
编辑:hushaopeng
上一篇:
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下一篇:
讲好制度故事 坚定制度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