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名医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科教 >> 理论探讨 >> 正文

讲好制度故事 坚定制度自信

来源:咸宁网 时间:2019-12-09 09:12

郑福汉

核心提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制度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引导全党全社会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坚定制度自信”。 作为社科工作者,如何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宣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让大家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之治”的“成功密码”、宏伟蓝图已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无论是治国理政,还是著书讲话,习近平总书记都善于用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生动的细节、深入浅出的表达,把中国故事讲述得激荡人心,把中国道路阐述得鲜活生动,为我们树立了典范。故事是浓缩的事实与思想,在阐明道理、表达思想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与优势。“讲好故事,事半功倍。”用心用力讲好中国制度故事,对于深入宣传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本质特征、显著优势,坚定广大干部群众的制度自信意义重大。

讲好制度故事要“用心挖掘”

黑格尔说过:“熟知并非真知。”生活中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有许多,时尚流行的段子也不少,但这些故事未必能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人,其个人的经历遭遇、发展轨迹与他所处的社会和这个社会的制度架构、运行方式息息相关。在这样的系统思维观照之下,什么是制度、制度有什么价值、什么是科学的制度,这些看似抽象的问题,其实是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未来发展紧密相联的现实生活,只要我们用心挖掘,就可以找到关于中国制度的精彩故事。

一是用心发掘能感知制度“温度”的故事。中国制度所具有的显著优势及衍生的巨大魅力、威力在扶贫攻坚上得到了极其充分的体现。改革开放开放初期,总设计师邓小平就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几十年来,中国人民一直为共同富裕的这个宏伟目标努力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打响扶贫攻坚战,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9899万人减少为1998年末的1660万人。这一史无前例、举世瞩目的扶贫工程背后有多少动人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可以让人真切感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暖心的温度。而类似这样的以小见大的故事,从民生改善到经济发展,从菜篮子、米袋子到车子、房子等领域与话题中都可以找到。

二是用心寻找适合切入制度主题角度的故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往往会大相径庭。一些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其背后往往蕴藏着没有被深究细想的原因。前不久,一位定居美国多年的大学同学回国,她对于国内持续快速发展既震惊又困惑。其实,一些生活在国内的人,也未必能全面审视这样的变化与发展,得出正确的判断与结论。事实上,当你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其对应的治理方式、治理水平联系起来观察,你就不难发现:今天的中国之所以正在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不光是因为中国实现了经济奇迹,更是因为中国实现了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治理奇迹。而对比观察,你也不难发现:当前西方面临的危机不仅仅是发展的危机,更是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危机。而现实中这样的案例与故事其实比比皆是。用这样的眼光与视角来看待形形色色的社会事件,分析起伏跌宕的人生故事,其实不难找到那些有关中国制度的精彩故事。

讲好制度故事要“用心谋划”

讲故事,实质上是一种传播方式。是否能达到好的传播效果,做到时适时、适景、适度非常关键。宣传宣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为社科工作者、理论宣讲者,应练就驾驭故事的能力水平,既通过故事及时准确向群众传达党的声音和全会精神,又要揭示经济社会改革发展丰硕成果背后的内在逻辑,在讲故事中体现准确性、权威性与时效性、趣味性的统一。

一是故事素材要适时。一个故事能否获得最好的宣传效果,关键在于对故事的运用是否合时局、时机,也就是说故事内容是否鲜活,是否符合当前宣传形势和社会现实的需要。如果阐释中国制度优势的故事都是老数据、老事例,就很可能会给人老生常谈、照本宣科的感觉。宣讲者应该不断从现实工作生活、新闻报道中寻找最鲜活最及时的故事,趁热打铁唤起听众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引导大家用辩证的思维、发展的眼光、全面的视角,更加深刻地理解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坚定制度自信,齐心协力创造美好未来。

二是故事内容要适景。“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理论宣传宣讲是一个互动的传播过程,必须注重传播对象与传播场景的差异,如果在讲中国制度故事的过程中不能随场适景,那就不能达到预期的传播目的与效果。因此,讲好中国制度故事,必须立足于听故事的人的生活,着眼于口中的故事与眼前的听众受众之间的关联,用听众受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方式来讲故事,把中国制度及其理论实践蕴涵的道理通过故事化的情节表现出来,做到以小见大、深入浅出、入脑入心。

三是故事阐释要适度。讲好中国制度故事,趣味性不是目的。把握好中国制度故事阐释挖掘的“度”,关键是讲述者心中要有一本“谱”。讲述者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与舆论导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依据,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有了这本“谱”,讲述中国制度故事就能把握好“度”,就能不偏向、不跑题,真正讲出紧扣时代脉搏、触动群众心灵的好故事。

讲好制度故事要“用心表达”

讲好制度故事,故事内容与表达方式一样重要。

表达的语言要生动。语言某种意义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如果使用得当,它可以让心灵之间产生强烈的共鸣,但如果表述不当,则会阻碍人们之间的理解与沟通。讲述中国制度故事,不能满足于简单复述中国制度的理论表述,而是要寻找到深入浅出生动贴切的朴素表达。而这往往是打通理论与群众之间最后一句话的关键所在。前不久,在播放的一个综艺节目《演员请就位》中,演员杨迪说出了自己的一个苦恼:在节目中他要演一个傻子,编剧给他讲戏,让他将角色理解为一个“图腾”,找到“愚人的加冕”的感受。杨迪怎么也理解不了这是什么意思,而著名导演李少红说戏时对杨迪是这样说的:戏里你是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但智力只有5、6岁,你找到这个感觉就行了。杨迪一下听明白了。可见,通俗易懂、准确生动的表达是多么重要。

表达的情感要真挚。亚里士多德曾说:“我们无法通过智力去影响别人,而情感却能做到这一点。”讲好制度故事,讲述者情感的真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试想一个好的故事,如果讲述者没有发自内心的表达热忱,没有充分调动听众的情感,讲故事时也讲念稿子一样平淡乏味,那怎么可能打动人、吸引人?此外,真挚的情感其实是传达表达者内心的信念感。欲人勿疑,必先自信。如果讲述者没有高度的自信,没有充分的准备,没有坚定的信念,讲述的中国制度故事的效果也必然大打折扣。

表达的逻辑要严密。事实证明,用讲故事、举事例、摆事实的方式凝聚共识、解惑释疑,是一种很好的理论宣讲方法。如何让讲述的制度故事不仅听起来生动有趣,还经得起琢磨推敲,需要讲述者有严密的逻辑思维,不仅善于用入耳入心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把“想讲”和“想听”结合起来,更要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建立起贴合事实的严密逻辑与理论支撑,防止以偏概全、生搬硬套。只有这样,才能让故事让人信服,进而发自内心地认同表达者的观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广大的社科工作者,都是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亲历者、见证者和记录者,我们不能辜负这个时代,应该深入生活深入实际,用鲜活真实精当的故事深刻解读新中国70年巨变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讲清楚辉煌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让博大精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及其伟大实践随着一个个的精彩故事飞入寻常百姓家,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作者系咸宁市社科联党组书记)


编辑:hushaopeng

上一篇: 服务群众必须一抓到底
下一篇: 突出“五个狠抓”守护食品安全

相关新闻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