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城县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县,长年外出务工经商人员10.4万人,其中流动党员2700多人,占全县农村党员人数的25%以上。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存在“四难”现象,即去向难掌握、活动难开展、管理难到位、作用难发挥。为了切实解决“四难”问题,通城县各级党组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大力实施党员安家工程
一是为外出流动党员“建家”。通城在深圳市成立了“广深地区流动党总支”,在京、津、沪、浙等地建立了7个流动党支部和10个党小组,将大部分外出务工经商党员纳入了党组织管理。为了便于外出流动党员与驻外流动党组织联系,县委组织部将流动党组织的地址、负责人的联系方式印制成地图,寄发给外出务工人员。流动党员们形象地将联系地图称为“红色地图”。近两年有320多名流动党员通过“红色地图”与党组织重新建立了联系。《人民日报》对“红色地图”的作法作了报道。
二是为外来流动党员“找家”。为了加强外来流动员的管理,通城县建立了外来流动党员服务站,对流入县城的党员实行行业归口管理。对进入非公企业的外来党员,督促办理党员接转关系,由所在企业党组织纳入管理;对来通城经商的党员,由县个私协会党总支调查摸准情况后,编入支部进行管理。
三是让下岗失业党员“归家”。针对下岗失业党员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办法让其“归家”。对改制企业的党员,由改制后的企业党组织进行教育管理;对破产企业的党员,将其转入社区或自谋职业所在地的党组织。全县15家改制、破产企业有下岗失业的党员437名,现在全部重新纳入了党组织管理。
实施流动党员的有效管理
一是持证委托管理。县委统一印制了《流动党员活动证》、《外出务工经商党员手册》,实行外出流动党员报告登记制度,要求流动党员主动与流动党组织或当地党组织取得联系,委托流动党组织或当地党组织管理,并经常互通情况。
二是“1+1”结对管理。各村党支部在每名流动党员所在村民小组中指定一名党性强、责任心强的非流动党员与其结成联系对子,平时利用书信、电话、走访等方式进行联络,做到“六个掌握”,即掌握基本情况、外出时间、从事职业、务工地点、联系方式、党费缴纳情况。这种结对帮扶的管理模式,使流动党员受教育率和控管率达100%。
三是跟踪培养管理。每年“七一”,县委组织部组织专班在广深地区召开流动党员座谈会,对流动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一次党的知识培训,对每位流动党员提出“五个一”目标:即每季度交一次党费,每年汇报一次思想,每季度参加一次活动,每次回乡到支部汇报一次,每年至少为家乡提供一条致富信息。
发挥流动党员的积极作用
一是引导外出流动党员在当地建功立业。在组织党员开展活动中,流动党支部经常要求流动党员珍惜在流入地取得的创业致富机会,积极在当地发展建功立业。广深地区流动党总支书记宋佳君,在东莞创办了企业。企业发展后不忘当地公益事业建设,多次被当地评为拥军爱民先进个人。
二是引导流动党员开展“双带”活动。全县各级党组织在流动党员中广泛开展“带头致富、带领致富”活动,流动党员充分利用自身信息、资源优势,带领群众外出务工经商。原大坪乡南山村党支部副书记胡咏清,在外出务工经商期间创办了五金塑胶厂,先后带领家乡300多人出外打工。
三是引导流动党员回乡创业服务经济发展。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回归工程”,鼓励和吸引有经济实力的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乡创业,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流动党支部积极发挥“牵线搭桥”作用,组织党员宣传优惠政策,为招商引资工作提供服务。县委通过实施“打工仔中选村官工程”,全县184个村有外出务工经商型村干部390多人,占村干部总数的54% 。
( 李文波) (作者单位:通城县委组织部)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整合多方资源 搭建活动载体
下一篇:
结合区情推进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