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咸安区积极适应农村新情况、新政策、新变化,发挥优势,理顺关系,创新机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发挥优势,加快发展步伐
一是发挥资源优势,发展品牌农业。做响桂花品牌,实施以“桂花长廊”工程为龙头的桂花板块基地建设,每年新造桂花林3000亩以上,狠抓桂花产品的开发,生产出五大桂花系列30多个品种,年产值2亿多元;做强苎麻产业,近三年共投入上亿元,建设苎麻板块基地5.6万亩,发展麻纺加工达到15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精华公司年产值突破5亿元;做大竹木产业,每年造林面积在5万亩以上,全区现有各类林木60多万亩,楠竹25万多亩,发展了巨宁、澳森等30多家竹木龙头加工企业,年产值达到5亿多元;做优茶果产业,以发展有机茶果为突破口,建设了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全区现有优质水果1万多亩,良种茶叶1万多亩。
二是发挥区位优势,发展特色农业。集约农业方面,近三年先后引进40多家公司和私营业,建设农业板块基地6万多亩、养殖小区30多个,促进了农业的深度开发和集约经营,其中广东温氏集团公司投资4000多万元,实行“公司+农户”的肉鸡产业化经营,一年半时间发展养鸡大户300多户,去年实现产值5000多万元,养鸡户获利400多万元;休闲观光农业方面,招商兴建了金桂湖国际会议度假中心、通圣太乙洞度假休闲区等一批集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特色旅游观光项目,带动一批区内外企业、老板和打工回归人士兴建新型农庄130多个,去年共接待客人30多万人次,收入近亿元;城郊农业方面,兴建了神童、正宏、康宁三个万头猪场,年提供肉猪6万多头,扩大了向阳湖奶牛公司养殖规模,年生产加工奶制品1.7万吨,水产养殖基地扩大到12万亩,蔬菜基地扩大到4万亩。
三是发挥技术优势,发展科技农业。培养乡土人才,积极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采取多种措施吸引高等院校毕业生和社会各界技术能人到咸安投资,全区有30人获得高级技术职称,160人获得中级技术职称,有农民技术员800余人;引进农业科技,与华农大等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联姻,在巨宁公司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引进了“苎麻一园四厂”(苎麻生态园、生物脱胶厂、饲料厂、生物肥料厂、食用菌厂)等科研成果。吸引湖北省林木种苗站、浙江温岭林文辉等单位和个体创办高科技林业生态园,推广了花卉苗木栽培、优质西瓜栽培等实用技术;支持科技创新,对开展标准化生产的实体给予大力支持,对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汪大珍”牌罗针茶等产品给予了1万元重奖,对科技先进典型大张旗鼓地表彰。
四是发挥机制优势,发展效益农业。咸安是全省七个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县市(区)之一,率先建立起了“以钱养事”的农村公益事业服务新机制,将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分开,经营性服务实行市场化运作,公益性服务政府拿钱购买,发挥“小政府大服务”的职能。乡镇“七站八所”人员全部置换身份,推向社会,政府实行“以钱养事”,逐年增加公益性服务事业经费,2007年增加到468万元,比上年增长55.7%,农技指导、防虫治病、畜禽防疫等公益性项目都由政府买单,农民不掏一分钱。由于公益性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一大批实用科技得到推广应用,在2006年防治“稻飞虱”的工作中,全区50多名上岗的农技人员日夜奋战,及时控制了“稻飞虱”的蔓延,取得“虫口夺粮”的胜利。
理顺关系,转变增长方式
一是处理好农业产品与商品的关系,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施品牌战略,做精农业品牌,全区已有“白练”牌麻纺纱、“巨宁”牌地板、“向阳湖”牌奶粉、“川玉”牌和“罗针”牌茶叶等20多个农业品牌获得省级以上认证;壮大板块基地,实行集约经营,全区已建特色农业板块基地面积达到70多万亩,各类养殖小区达到30多个;整合资源,做强做大优势产业,采取股份、联营、改组、转制、合作经营等措施,实行联营扩张,逐步做强做大了麻纺、森工、养鸡、奶牛、花卉苗木等“五大”产业,2006年五大产业产值达到19亿元。
二是处理好产量与质量的关系,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增长型转变。推广优良品种,全区农作物品种优质率在90%以上;推广标准化生产,全区有机茶叶基地面积达2000余亩,绿色食品茶叶面积5000多亩,绿色和无公害水果基地面积5000多亩,其它标准化生产基地5万多亩;推广科技栽培,生物防治、健身栽培、稻鸭共育、虾稻连作等一批技术得到推广。
三是处理好增产与增收的关系,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既重视抓农业增产,更重视抓农民增收,通过调整优化结构来提高农业的效益,通过增产来保证农民增收,赋增收于增产和优质之中。近三年,咸安区农业在全面增产的同时,农民收入实现了大幅度增加,人平累计增收达到1006元。
四是处理好服从与服务的关系,促进和谐发展。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教育,通过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八荣八耻”荣辱观教育和“普法”教育等活动,提高农民守法意识和道德水平;转变工作作风和方法,着力抓扶农政策的落实,送补贴款到农户手中,抓重大生产环节,送信息技术服务到田间地块,抓公益性事业发展,搞好组织协调,密切干群关系;实施结对帮扶,发动组织龙头企业,到农村建基地,开展订单生产,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进村结对帮扶建设新农村,去年全区59个工作队与村结对,直接支持资金180多万元,兴办各类示范基地80多个,密切了城乡关系。
把握重点,创新工作方法
一是抓政策落实。区里每年在党校举办村支书和乡镇干部培训班,组织工作队进村到组宣讲,党的新农村政策武装干部群众,提高政策水平。同时,及时了解政策动向,对掌握的政策分门别类汇总,安排对口部门专门研究,分解争取任务,制订争取措施;整合资源,动用一切力量,全力争取政策支持,近三年,争取到了30多个涉农项目,争取到国家投入达3亿多元;结合区情认真研究落实措施,做到吃透上情、熟悉下情、针对实情,谋划新策,采取过硬的措施,将各级政策及时落实到位。
二是抓关键环节。集中精力抓龙头企业,抓典型示范,抓基地建设。通过龙头带基地、典型带万户,促进全面发展。近三年,对苎麻、养鸡、奶牛、竹木、有机果茶等产业采取“五个一”措施,即每个产业明确一名区级领导牵头挂帅,相关部门组成一个工作专班、落实一笔发展资金、建设一片基地(小区)、发展壮大一个龙头企业,使产业化经营取得了突破性发展,2006年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收入达到24亿元,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人平获利2320元,占总收入的69%。
三是抓规范管理。制订完善乡村各项规章制度和“乡规民约”,进一步健全完善了财务公开制度、政务公开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利用党校、成人学校等阵地,开展时事政策宣传、普法教育宣传,组织宣讲团下到乡村巡回宣讲形势、政策法规,开展农民教育,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加强农村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文明执法,科学管理,并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综合执法队伍,使农村管理逐步规范化。
四是抓作风建设。要求干部“实事求是做事、心态平和做人、清正廉洁做官”,增强对“三农”工作的感情,把农民当衣食父母,视农村为家园,真情对待农民,真心支持农业,扎实服务农村。建立了机关包农村、领导下基层、干部帮扶贫困户制度,让干部与农民结对交心,经常深入基层了解农情,真实反映民情,真心为农民办事。创新服务方式方法,当好信息员,提供信息服务,引导农民调整结构;当好技术员,提供技术服务,指导农民开展生产;当好组织员,抓好协调服务,引导农民联营协作,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当好推销员,帮助农民推销产品,千方百计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袁善谋) (作者单位:咸安区委)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流动党员管理模式初探
下一篇:
“忘掉身份”与“记住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