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名医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科教 >> 理论探讨 >> 正文

发挥后发优势是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上)

来源:咸宁日报 时间:2007-03-19 10:16

●潜在优势:丰富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开发    ●现实优势:咸宁正处于发展最快最好时期
●制约因素:经济规模偏小、结构欠佳、资本聚集能力不足、投资力度趋弱、人才相对匮乏

○  陈跃明

  我市第三次党代会和今年的市“两会”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对今年和未来五年全市各项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实现历史跨越,建设小康咸宁、和谐咸宁、生态咸宁的奋斗目标。笔者认为,贯彻落实好这三次重要会议精神,关键是要深刻领会理解这些任务目标的重要内涵,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打造“后发咸宁”,推进实现咸宁跨越发展。
咸宁后发优势之所在
  (一)潜在优势。多数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尚未得到有效充分的开发利用。
  一是自然资源富集。咸宁是国家林业部和中国花卉协会正式命名的全国唯一的“中华桂花之乡”,是全国楠竹九大主产区之一,是全国苎麻生产加工重点地区之一,是著名的产茶大市。自然资源开发前景广阔,为打造“后发咸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旅游业潜力巨大。我市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是“中国温泉之乡”,全市已形成温泉、赤壁、九宫山、陆水湖四大旅游精品。还有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森林覆盖率达52.3%,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为咸宁发展旅游业构建了广阔的舞台。
  三是矿藏优势明显。全市已探明储量可供开发的矿产有50余种,其中黄金、石材、地热水资源丰富。黄金储量居全省第二;大理石、花岗石等矿产开发前景十分广阔;市区温泉被誉为“华中第一泉”。这些矿产资源均易于开采利用,将为咸宁发展特色经济提供物质基础。
  四是中心城市凸现。据有关部门测算,城区人口由2005年的24.9万人扩充到“十一五”期末的34.7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的29.6平方公里发展到37.5平方公里,区域性大城市的建设和形成,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五是政策性引导投入加大。这里说的政策性引导投入的优势是指国家对落后贫困地区在政策上的倾斜、优惠和照顾。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贫困地区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的关注,各种政策性措施越来越向贫困地区惠及。如国家支持中部地区加快发展步伐,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战略,等等。
  (二)现实优势。近三年是咸宁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全市GDP年均增长12%,比“十五”前三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这是借鉴了别人的经验,从而发挥了我市少走弯路、减少失误的优势,为实现咸宁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全市粮食总产稳定在110万吨以上,基本形成了以“四乡”(桂花之乡、楠竹之乡、苎麻之乡、茶叶之乡)和“六业”(苗木、蔬菜、猕猴桃、生猪、雷竹、水果)为主体的特色农业体系。
  二是区域性交通枢纽地位日益形成。咸宁地处长江经济带与京广铁路大动脉交汇处和湘鄂赣毗邻地区,居于武汉、黄石、岳阳三市交汇中心,已加入武汉城市圈,中心城区距武汉仅67公里。境内京广铁路、106、107国道和京珠高速公路贯穿南北,138公里长江黄金水道依境东流,正在兴建的武广高速客运专线和杭(州)瑞(丽)、大(庆)广(州)高速公路穿行其间,区域性交通枢纽的作用突出。
  三是劳动力基本适应经济的发展。与发达地区相比,咸宁土地、劳动力有明显的低成本优势。目前全市拥有一大批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产业工人。按照投资效益最大化原则,在未来的发展中,资本将会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流转,从而有助于促进加快经济发展步伐。
  四是工业发展有基础并在某些方面形成了优势。全市工业初步形成了电力能源、纺织服装、森工造纸、冶金建材、机电及汽车配件等五大支柱产业和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精细化工、新材料新技术、环保等若干新兴产业为支撑的地方工业格局,新引进了红牛、沃尔克、今麦郎、王老吉、三江等一大批知名品牌企业。这些产品和产业通过扩大规模和技术升级,可以支撑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整个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
  五是改革开放夯实了体制机制优势。市委市政府理顺了市直与开发区、咸安区的管理体制,重新组建了咸宁经济开发区。全市国有工业企业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和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新机制正在形成。财政“四项改革”不断深化,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力度加大。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域内直接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达到27个。今后我市还可以借鉴发达地区行之有效改革办法,节约改革创新的成本和时间,从而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六是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找出差距是一种认识,承认差距是一种胸怀。“科学的发展观、现代市场经济观、全方位的开放观、全新的消费观、务实的人才观、正确的政绩观、开放的环境观、新的和谐观、积极的稳定观”正在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干部群众中形成,所迸发出的激情和活力必将强有力的促进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这些后发优势,正是我市与发达地区并存的情况下,实现跨越发展所具有的客观的有利条件和内在的空间潜力,是我们的信心所在,也是我们奋斗的现实基础。
  影响咸宁后发优势发挥的主要制约因素
  1、经济规模偏小。2006年全市GDP总量为234.65亿元,仅占全省的比重为3.1%。多数大宗农产品总量较少,在全省各市州中的排名也比较靠后,如粮棉油分别列第10、14、11位,果菜分别列第13、5位,肉类禽蛋列第10、11位。
  2、经济结构欠佳。所有制结构尚未较好得到优化,国有企业比重仍占一半以上,混合经济个体私营企业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产业结构水平低。2006年全市二、三产业占GDP比重比全省平均水平低8.5个百分点,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
  3、资本集聚能力不足。2006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21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07元,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低996元、206元;金融规模小,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91.9亿元,贷款余额91.55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仅4934元。辖内无一企业通过证券市场直接融资,企业自身积累不足。
  4、投资力度趋弱。截至目前全省在建重点项目有100个,我市仅有一个风力发电,而且相对来说规模不大,只有1个多亿。另外,从多年的投资情况来看,1985年至2004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7.4%,这个速度仍然比全省同期低1.6个百分点。
  5、人才相对匮乏。科技人才总量和整体素质均不能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2005年底,全市共有科技人员4.38万人,其中高、中、初级比例为1:12.2:15.1,与国内外公认的1:3:6的优化结构差异很大。(作者单位:市人民政府)

咸宁新闻网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作者:yourui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发挥后发优势是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下)
下一篇: 如何破解乡镇工作难题

相关新闻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