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乡镇工作难题
●推进机构改革 ●转移工作重心 ●创新管理方式 ●化解乡村债务
○ 乐建舜
乡镇是政权的基础、改革的前沿、发展的重点和稳定的关键。其职能作用发挥如何,直接影响民心向背和事业兴衰。当前乡镇正处在改革转型过程中,面临着种种困难和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不断地予以解决。
存在问题:体制机制不活,乡镇工作困难多
一是债务包袱沉重,社会稳定难保障。由于历史原因,目前,乡村两级普遍存在负债问题。一个乡镇债务包袱少则几百万元,多则逾千万元。乡镇债务牵涉面广、偿还难度大,一些乡、村干部疲于应对、无可奈何,造成许多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二是乡村财力困难,基层运转难维持。由于发展基础薄弱,税费改革后多数乡镇财源税源很少,有的乡镇工业税收几乎是空白。而乡镇事权与财权严重不相称,乡镇要想维持正常运转,除了向上级要钱外,唯一的途径就是向干部和社会借款,否则正常运转难以维持。
三是资金投入不足,公益事业难发展。取消农业税后,乡镇财政无力满足大量的公益事业建设资金需求,只通过“一事一议”的渠道解决。由于农民对公益事业的认知程度不一,加上集体意识淡薄,很难达成共识,造成投入严重不足,许多公益设施老化陈旧却无人无钱整修,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难以得到改善。
四是部分基层干部素质不高,工作技能难跟上。从调查情况来看,当前部分乡村干部存在茫然失措、畏难压头的思想,对税费改革后自己该干什么、怎么干心中没有底。特别是习惯于传统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没有及时进行高速创新,解决农民信息不灵、产品销路不畅、结构调整不力的能力有欠缺,真正熟悉农村工作,懂业务、懂技术的缺少,与当前的新形势明显不适应。
现实选择:创新管理方式,走依法行政之路
针对目前农村工作新的形势和乡村运转面临的困难,必须从体制机制上下功夫,采取综合措施,确保乡村职能迅速彻底地转变到位。
大力推进机构改革,走精简高效之路。一是撤并机构。综合考虑经济总量、历史沿革等因素,合理调整乡村区划,科学设置乡村机构,并实行党政领导交叉任职,大量精减村组干部。二是分流人员,减员增效。三是精简职能,从竞争性领域完全退出,专注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职责。
及时转移工作重心,走公共服务之路。乡镇政府和农村自治组织必须及时转变自身职能,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改善发展环境上来,转移到为农民提供服务上来,转移到发展公益事业上来。一是要鼓励发展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产品销售队伍,推动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二是要发挥基础设施建设的职能,加强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等基础建设,增加农业抗灾能力。三是要履行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营造安全、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积极创新管理方式,走有效施政之路。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乡镇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应从“直接型”向“间接型”转变。一是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着眼于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财政增实力,集镇增功能,从理性上对干部的工作进行全面考评,使基层决策程序化,工作民主化。二是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在抓重点、抓典型、抓示范的工作方法上,突出由指令转向引导的工作方式。三是拓宽资金筹措渠道,运用市场机制,激活社会投资,鼓励集体、个人和外商投资建设小城镇,开发荒山荒水。四是不断提提高劳动者素质,做到“三个克服,三个强化”,即克服产品经济观念,强化市场经济意识;克服交通不便,底子太薄,强调客观的消极思想,转变到树立“借梯上楼”,“借水行舟”的观念上来;克服保守观念,强化风险意识,抢抓发展良机,使广大农民想富、会富、能富。
有序化解乡村债务,走轻装发展之路。一是要坚决清收债权。按照“依靠法律、依靠政策、依靠群众”的三依靠原则,加大债权兑现力度。二是要有序处理债务。乡村目前的债务现阶段靠自身不可能偿还,上级要从政策上对乡村债务问题给予倾斜,使乡村组织早日摆脱债务包袱,轻装上阵。(作者单位:通山县大路乡政府)
编辑:Administ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