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名医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科教 >> 教育随笔 >> 正文

家校社协同,让孩子站稳人生舞台

来源:咸宁网 时间:2025-09-30 15:15

教育如浩瀚星空,每个孩子都是闪耀星辰。其光芒能否璀璨,既靠自身生长,更需家庭、学校、社区构成的协同育人体系托举。三者非孤立存在,需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形成合力,方能让每个孩子稳立人生舞台中央,成为最耀眼的主角。

一、家校社各自的职责与定位 明晰边界,方能共筑基石

协同育人的前提,是各方对自身核心职责有清晰认知。边界模糊或角色错位,易致系统内耗,让孩子无所适从。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首任教师,核心在“育”,侧重情感支持、习惯养成、品德塑造与价值观引导。2022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家庭教育“重在教孩子如何做人”。它是孩子安全感、归属感的主要来源,为人格发展奠定深层底色,如同“根”与“魂”,是孩子一生的精神行囊。

学校是国家教育使命的主阵地,核心在“教”,即系统性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启迪智慧,依托专业课程体系、科学评价标准与规范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优势在于专业性、系统性与公平性,定位是“主干”与“引擎”,按科学规律与社会要求对孩子进行专业化塑造。

社区是孩子成长的真实社会环境,核心在“化”,即提供实践平台、资源支持与社会化体验。社区涵盖文化场馆、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邻里关系,能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具象体验,让孩子在真实交往中学会规则、责任与协作。正如杜威所言“教育即生活”,社区是孩子最重要的“生活实验室”,定位是“天地”与“舞台”,用于检验与深化家校教育成果。

三者关系如稳定三角:家庭是温暖底边,学校是坚实左边,社区是开放右边,共同托举起中心的孩子。

二、家校社各自的优势与误区 扬长避短,才能聚力赋能

认清优势、警惕误区,是协同育人深入的关键。

家庭优势在于早期性、情感性、持久性与潜移默化性。父母对孩子的了解最深入,言传身教影响无可替代。但现实中存在误区:部分家长“教育外包”,认为“孩子交学校就万事大吉”,忽视自身责任;过度关注分数,致家庭教育“学校化”,家庭氛围紧张,抑制孩子个性与快乐,如网友调侃 “不谈学习母慈子孝,一谈学习鸡飞狗跳”;还有家长教育方法缺失,或溺爱纵容,或简单粗暴。

学校优势在专业性、系统性、组织性与公平性,拥有专业教师团队与标准化流程。但挑战同样明显:标准化生产易忽视学生个体差异与多元需求,用“一把尺子” 衡量所有学生;社会与家长期望过高,学校承担过多本属家庭与社会的责任,如校长感叹“成了无限责任公司”;部分教育内容脱离社会生活,沦为“象牙塔”知识。

社区优势是资源丰富、实践性强、开放度高,能提供学校没有的真实情境与多元资源。但存在资源分散缺乏整合、教育功能被忽视等问题。许多社会资源如珍珠散落,无有效串联机制;社区常被视为生活空间而非教育空间,育人潜能未被充分发掘;网络不良信息、安全隐患等,可能影响孩子成长。

三、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方法与路径 打通壁垒,实现同频共振

协同育人不是简单“1+1+1”,需通过有效方法实现系统性“化学反应”。

机制建设是保障,要从“随意”转向“常态”

完善家委会制度,推动其从“联谊会”“后勤部”转变为参与学校治理、建言献策的“同盟军”,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家校沟通机制要求。建立社区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由街道、社区牵头,定期召集学校、企业、文化单位共商青少年教育项目。签订协同育人协议,明确各方权责,形成有约束力的合作框架。

沟通渠道是关键,要从“单向”转向“多维”

利用微信群、校园APP等数字化平台共享信息,但需警惕“家长群”变“压力群”,建立网络沟通礼仪,重分享支持而非任务布置与攀比。创新沟通形式,定期举办“家长开放日”“教育沙龙”“教师进社区”等活动,创造面对面交流机会。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任务。”面对面沟通正是连接家校的桥梁。

课程活动是载体,要从“孤立”转向“融合”

开发“行走的课堂”,将社区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如进博物馆上历史课、科技馆做实验、企业职业体验,践行“最好的课堂在路上”的理念。实施“双师型”项目,邀请家长、社区专家进学校开讲座或工作坊,分享职业故事与人生经验,丰富课程生态。开展志愿服务与项目式学习,组织学生小组参与社区调研,如环保宣传、为老服务,在真实任务中培养责任感与综合素养。

四、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范式与愿景 从“相加”到“相融”,共绘成长蓝图

未来,家校社协同应超越简单合作,迈向“生态融合”新范式,描绘共育蓝图。

新范式是教育共同体

未来协同不再是三者机械叠加,而是以儿童成长为中心的“教育共同体”。信息、资源、人才充分流动,边界弹性模糊。孩子既是学习者,也是社区小公民、家庭小成员;教师既是学校教育者,也是家校社桥梁;家长既是家庭教育主导者,也是学校参与者、社区贡献者。

愿景是让每个孩子成为自由完整个体

对孩子而言,他们不再是“容器”,而是拥有内在动力、善用三方资源的“主角”。既能享受家庭温暖,汲取学校智慧,又能在社会舞台实践。成功标准更多元,不仅是分数,更是健康体魄、健全人格、积极心态与适应未来的核心素养。对各参与方,家庭重拾教育从容快乐,学校获社会支持专注育人,社区因孩子参与焕发活力,形成多赢局面。

《家庭教育促进法》已将协同育人从“软要求”提为“硬责任”,明确“中小学应将家庭教育指导纳入工作计划,社区可设家长学校”,提供法律支持。北师大边玉芳教授指出,协同最终目标是构建支持性成长环境,让孩子感受被理解、支持、信任,激发内在潜能。

咸宁市实验小学 黄建军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坚守初心,以爱育行
下一篇: 跨越600公里的教育隐喻:一颗西瓜里的情感唤醒与写作密码

相关新闻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