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如浩瀚星空,每个孩子都是闪耀星辰。其光芒能否璀璨,既靠自身生长,更需家庭、学校、社区构成的协同育人体系托举。三者非孤立存在,需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形成合力,方能让每个孩子稳立人生舞台中央,成为最耀眼的主角。
一、家校社各自的职责与定位 明晰边界,方能共筑基石
协同育人的前提,是各方对自身核心职责有清晰认知。边界模糊或角色错位,易致系统内耗,让孩子无所适从。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首任教师,核心在“育”,侧重情感支持、习惯养成、品德塑造与价值观引导。2022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家庭教育“重在教孩子如何做人”。它是孩子安全感、归属感的主要来源,为人格发展奠定深层底色,如同“根”与“魂”,是孩子一生的精神行囊。
学校是国家教育使命的主阵地,核心在“教”,即系统性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启迪智慧,依托专业课程体系、科学评价标准与规范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优势在于专业性、系统性与公平性,定位是“主干”与“引擎”,按科学规律与社会要求对孩子进行专业化塑造。
社区是孩子成长的真实社会环境,核心在“化”,即提供实践平台、资源支持与社会化体验。社区涵盖文化场馆、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邻里关系,能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具象体验,让孩子在真实交往中学会规则、责任与协作。正如杜威所言“教育即生活”,社区是孩子最重要的“生活实验室”,定位是“天地”与“舞台”,用于检验与深化家校教育成果。
三者关系如稳定三角:家庭是温暖底边,学校是坚实左边,社区是开放右边,共同托举起中心的孩子。
二、家校社各自的优势与误区 扬长避短,才能聚力赋能
认清优势、警惕误区,是协同育人深入的关键。
家庭优势在于早期性、情感性、持久性与潜移默化性。父母对孩子的了解最深入,言传身教影响无可替代。但现实中存在误区:部分家长“教育外包”,认为“孩子交学校就万事大吉”,忽视自身责任;过度关注分数,致家庭教育“学校化”,家庭氛围紧张,抑制孩子个性与快乐,如网友调侃 “不谈学习母慈子孝,一谈学习鸡飞狗跳”;还有家长教育方法缺失,或溺爱纵容,或简单粗暴。
学校优势在专业性、系统性、组织性与公平性,拥有专业教师团队与标准化流程。但挑战同样明显:标准化生产易忽视学生个体差异与多元需求,用“一把尺子” 衡量所有学生;社会与家长期望过高,学校承担过多本属家庭与社会的责任,如校长感叹“成了无限责任公司”;部分教育内容脱离社会生活,沦为“象牙塔”知识。
社区优势是资源丰富、实践性强、开放度高,能提供学校没有的真实情境与多元资源。但存在资源分散缺乏整合、教育功能被忽视等问题。许多社会资源如珍珠散落,无有效串联机制;社区常被视为生活空间而非教育空间,育人潜能未被充分发掘;网络不良信息、安全隐患等,可能影响孩子成长。
三、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方法与路径 打通壁垒,实现同频共振
协同育人不是简单“1+1+1”,需通过有效方法实现系统性“化学反应”。
机制建设是保障,要从“随意”转向“常态”
完善家委会制度,推动其从“联谊会”“后勤部”转变为参与学校治理、建言献策的“同盟军”,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家校沟通机制要求。建立社区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由街道、社区牵头,定期召集学校、企业、文化单位共商青少年教育项目。签订协同育人协议,明确各方权责,形成有约束力的合作框架。
沟通渠道是关键,要从“单向”转向“多维”
利用微信群、校园APP等数字化平台共享信息,但需警惕“家长群”变“压力群”,建立网络沟通礼仪,重分享支持而非任务布置与攀比。创新沟通形式,定期举办“家长开放日”“教育沙龙”“教师进社区”等活动,创造面对面交流机会。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任务。”面对面沟通正是连接家校的桥梁。
课程活动是载体,要从“孤立”转向“融合”
开发“行走的课堂”,将社区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如进博物馆上历史课、科技馆做实验、企业职业体验,践行“最好的课堂在路上”的理念。实施“双师型”项目,邀请家长、社区专家进学校开讲座或工作坊,分享职业故事与人生经验,丰富课程生态。开展志愿服务与项目式学习,组织学生小组参与社区调研,如环保宣传、为老服务,在真实任务中培养责任感与综合素养。
四、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范式与愿景 从“相加”到“相融”,共绘成长蓝图
未来,家校社协同应超越简单合作,迈向“生态融合”新范式,描绘共育蓝图。
新范式是教育共同体
未来协同不再是三者机械叠加,而是以儿童成长为中心的“教育共同体”。信息、资源、人才充分流动,边界弹性模糊。孩子既是学习者,也是社区小公民、家庭小成员;教师既是学校教育者,也是家校社桥梁;家长既是家庭教育主导者,也是学校参与者、社区贡献者。
愿景是让每个孩子成为自由完整个体
对孩子而言,他们不再是“容器”,而是拥有内在动力、善用三方资源的“主角”。既能享受家庭温暖,汲取学校智慧,又能在社会舞台实践。成功标准更多元,不仅是分数,更是健康体魄、健全人格、积极心态与适应未来的核心素养。对各参与方,家庭重拾教育从容快乐,学校获社会支持专注育人,社区因孩子参与焕发活力,形成多赢局面。
《家庭教育促进法》已将协同育人从“软要求”提为“硬责任”,明确“中小学应将家庭教育指导纳入工作计划,社区可设家长学校”,提供法律支持。北师大边玉芳教授指出,协同最终目标是构建支持性成长环境,让孩子感受被理解、支持、信任,激发内在潜能。
咸宁市实验小学 黄建军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坚守初心,以爱育行
下一篇:
跨越600公里的教育隐喻:一颗西瓜里的情感唤醒与写作密码
咸宁新闻网讯(香城都市报记者徐浪通讯员张兴)10月31日上午,市工商局组织事中事后监管联席会议46家成员单位进行业务系统操...
咸宁网讯记者吴文谨报道:10月26日,在收听收看全省三大都市圈建设推进视频会后,我市随即召开续会,安排部署贯彻落实措施,...
核心阅读:新时代背景下,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教育需求,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路径。
咸宁网讯:4月28日上午,新华保险召开“新华家园·颐养金生”寿险与康养业务协同启动会,首次对外详细阐述康养产业的规划及最...
近年来,市委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战略部署,以推进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监督网试点工作为契机,积极探...
增量资金入市可期日前中国银保监会相关人士表示,促进保险公司发挥自身优势,为资本市场提供更多长期资金,允许保险资金投资...
8月8日上午,市委副书记、市长杨军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市城区污水处理有关项目方案汇报,研究部署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杨军专题听取城市污水处理相关项目规划要求加快构建高效完善的治污防涝体系咸宁网讯记者吴文谨报道:8月8日上午,市委副书记...
杨良锋强调,要切实加强项目管理,加大项目服务力度,严格控制政府投资成本,把钱用在刀刃上,做到节约高效,确保项目建设有...
杨良锋强调,要切实加强项目管理,加大项目服务力度,严格控制政府投资成本,把钱用在刀刃上,做到节约高效,确保项目建设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