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名医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科教 >> 教育随笔 >> 正文

跨越600公里的教育隐喻:一颗西瓜里的情感唤醒与写作密码

来源:咸宁网 时间:2025-09-19 09:18

在教育的星空中,宏大的改革蓝图或许耀眼,却不及那些藏在日常肌理中的微小瞬间更能抵达育人本质。这个秋季开学初,一颗从河南老家跨越600公里而来的西瓜,不仅带来了家乡的清甜,更意外成为解读情感唤醒与生成写作的钥匙,让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力量在不经意间共振共生。

一、情境之钥:用生活碎片叩开童心的大门

开学季的“收心难题”曾让我屡屡碰壁:口令式管理如同隔靴搔痒,细致的规章约束也难掩师生间的情感隔阂。直到父亲捎来的那颗西瓜,让我读懂了教育的另一种可能。

刀锋划过瓜皮的刹那,清甜的香气便在教室蔓延开来。孩子们的目光瞬间被吸引,当我轻声告知“这是爷爷送的新学期礼物,愿你们心甜人甜”时,他们眼中跃动的光芒,比任何课堂回应都更动人。小小的西瓜块被小心翼翼地捧在手心,那份舍不得下口的珍视,恰是教育最本真的回响。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箴言在此刻变得鲜活—— 生活中的真实情境从不是课堂的点缀,而是叩开童心的天然密钥。这颗西瓜承载的是家乡味道与长辈的牵挂,远比一百句说教更能唤醒孩子的情感共鸣,让教育在润物无声中落地生根。

二、情感之基:唤醒内驱力的生长密码

情感是认知的起点”,卢梭的这句论断,在西瓜带来的教育实践中得到了生动印证。一片西瓜何以撬动孩子的心灵?答案藏在那份被看见、被接纳的温暖里。当孩子们感知到老师的温度与远方的祝福时,便自发形成了“情感 — 认知 — 行动”的生长螺旋,这份内生力量,正是学习动机的最深根基。

心理学中的“自我决定理论”同样给出注解:归属感是内驱力的核心来源。当孩子在分享西瓜的过程中感受到与他人、与生活的连接时,写作便从“任务”变成了“表达的渴望”。他们开始主动在日记中寻找词汇,描摹那份舌尖的甜与心底的暖,曾经畏惧写作的孩子写下了满满两页,沉默的学生第一次主动朗读自己的文字。情感的火种一旦点燃,认知的幼苗便会顺势生长,课堂的阅读与写作氛围也随之焕然一新。

三、生成之力:在体验中搭建成长支架

第二天的班级日记本,仿佛被西瓜汁液浸润过一般,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孩子们的文字里,有西瓜的香甜、老师的笑容,更有对“家乡远方”的无限遐想。这份温暖还顺着孩子们的脚步延伸到了家庭:学生叶明宇特意将西瓜带回家与父母亲分享。当其父母咬下一口,清甜的汁水顺着嘴角淌下,心里却像被什么焐着,暖得发烫。“这哪里是一块普通的西瓜?是老师记挂着每个孩子的心意,是把教育的温度藏在千里奔波里的用心,连果肉里都裹着对学生的温柔。” 家长在班级群的感言,道出了所有家长的心声,“能遇到这样把学生放在心上的老师,用真心浇灌孩子的成长,作为606班的家长,我们满是踏实与感动。这样的教育,比西瓜更甜,也更让人安心!”

越来越多的家长被孩子的真诚文字与这份温暖所打动,纷纷重拾书本并陪伴读写,孤立的学校教育就此与家庭教育形成坚实合力,这正是生成性学习的珍贵价值—— 学习不是知识的单向灌输,而是在真实情境中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且这份意义能跨越校园边界,在家庭中延续生长。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此得到温柔诠释:教育者无需刻意搭建复杂的学习支架,一颗西瓜带来的真实情境,便成为唤醒认知的支点;打开情感的沟通通道,足以让学习在体验中自然发生。此时的我,不再是“知识的搬运工”,而是见证成长的“学习催化者”,看着孩子们在自主表达中突破局限,看着家长从旁观者变为教育参与者,才真正明白:生成性学习的核心,是让孩子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让教育成为家校共筑的温暖事业。

四、育人之本:藏在平凡里的教育智慧

一颗跨越600公里的西瓜,终究凝结成深刻的教育隐喻。它让我愈发坚信:教育的伟大从不在轰轰烈烈的举措中,而在对平凡瞬间的敏锐捕捉里。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箴言在此刻愈发清晰—— 课程从不是预设的剧本,而是师生在生活情境中共生的创造;教育也无需刻意雕琢,那些带着温度的“生活碎片”,恰恰是点燃学习愿望的最佳火种。

当家长从教育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当孩子从被动学习者变为主动表达者,教育才真正抵达了“育人”的深处。这颗西瓜就像一面镜子,照见教育最本真的模样:它是一堂没有黑板的写作课,用真实体验教会孩子表达;它是一堂无需言语的德育课,用温暖连接传递善意;它更是一座家校沟通的桥梁,用清甜滋味凝聚起育人共识。

如今想起那缕清甜,仍能感受到教育的力量。它提醒着每一位教育者:真正的教育,不是把知识塞进孩子的头脑,而是用爱与真诚点亮他们内心的星辰;不是从宏大蓝图起步,而是从一片西瓜、一声问候、一份家乡的味道开始。愿我们都能守住这份平凡中的诗意,用敏锐的眼光捕捉教育的契机,让知识、情感与价值在孩子心中自然生长,让家校共育的温暖之花在日常点滴中悄然绽放。

酒方方  咸宁实验外国语学校606班教师


编辑:hefan

上一篇: 家校社协同,让孩子站稳人生舞台
下一篇: 十万张奖状:教育评价中的星光与罗盘

相关新闻

  • 看懂了历史,读懂了人心

    家正统学说影响的契丹人历经金朝与蒙古帝国,以经世济民为人生目标。通过对其生平的描述,作者将他纠结的心态、犹豫的选择层...

  •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学子获国赛二等奖

    咸宁网讯通讯员陈金锋报道:12月5日, 2020“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写作大赛(高职组)总决赛远程线上举行,来自全国27个省(...

  • 醉心写作乐无穷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希子采访时间:3月23日采访地点:温泉城区茶花北路南苑小区本期悦读人:邓永斌我一直钟情阅读,好的书有...

  • 通山文学座谈会精彩开讲

    咸宁网讯特约记者徐大发报道:6月9日下午,浙江省作协副主席、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陆春祥到通山县为20多位文学爱好者授课...

  • 感恩书香伴我行

    口述/刘乔整理/记者陈希子校园的铃声,开启求知的序章。我由衷地感激书籍给予的一切,也为自己身为教师而骄傲自豪。

  • 浅谈如何进行写作教学

    在学生眼中,有这样一句口号:语文学习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也没有做...

  • 阅读与写作如何无缝对接

    语文学科的学习中,阅读与写作是重中之重,如何实现无缝对接,成为不少中小学校的家长和学生们关注和讨论的话题之一。现在三...

  • 如何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家里两个孩子都不愿意写作文,怎么办?家长大可不必在孩子面前表现得着急上火,无形中加重了孩子畏惧心理。语文教材每一篇...

  • 寥廓而幽深的审美世界——彭程散文简评

    在这个世界里,传统美学的感染力不再是孜孜追求的目标,而是以唤醒和照亮人们意识和精神的现代美学为鹄的,展示了散文写作一个新...

  • 写作是门手艺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恬采访时间:4月23日采访地点:咸宁实验外国语学校悦读分享人:301班语文老师杨静寒假在家的时候,在B站...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