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山富有中学 陈文访
一篇好的文章,总得包含某种哲理,蕴藏一种深意,才耐咀嚼,可供玩味。这里的哲理是指艺术上的哲理,它往往是热忱炽烈的对整个人生的拥抱,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即“思想消融在情感里,而情感也消融在思想里。”(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哲理注入浓郁感情,浓郁感情以哲理形式抒发出来,这就是艺术哲理与浓郁诗情高度和谐的统一。
美国著名文艺理论家苏珊·朗格在他的美学著作《艺术问题》中指出:“艺术家表现的决不是他自己的真实情感,而是他认识到的人类情感。”这种人类的情感则是哲理的情感。在《水泉之歌》一诗中,作者抒发的就是这种人类的哲理化情感。他并不是从清脆响声入笔,开拓题意。而是另辟蹊径,从“泉眼无声”上寻找喷射哲理感情之口。文章歌赞水泉“缄默”的品质,无私的精神,它无时无刻不以自己“甘甜的奶汁”、“沸腾的血液”、“给旅人捧一汪碧水悠悠的绿潭”、“给鸟儿披一身搏击风云的翎箭”、“给草木拓一片葱茏如织的春园”、“给种籽一个流金溢彩的秋天”。它“默默地拥抱着芸芸生命的时间和空间,默默地哺育着莽莽尘世的繁荣和久远,默默地不惜自己微尘一样的气息,默默地不惧自己粉末一样的葬殓”。作者以诗化的语言将水泉人格化,热情地赞颂“缄默”的精神品质,“缄默”的贡献。水泉以自己生命的“奶汁”和“血液”,给人以理想、力量、智慧、欢乐,而在做着这一切的时候,既不居功自傲,也不捞取名利。“润物细无声,无止无休时。”因而作者炽烈歌赞的这种感情,是伟大的人类感情,是哲理化的感情,或者说是情感化的哲理。
我曾经问学生,所学课文中有哪些物象与水泉一样具有“缄默”的品质,无私的精神呢?文章又怎样将艺术哲理浑融于具体的感情形态中呢?学生回答《荔枝蜜》一文中的蜜蜂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这确是课文末尾最精彩的片断之一,因它揭示了生活的某种本质,暗示了人生的某种真谛。从这里可以感受到学生们懂得:哲理化的感情常常只是变成一声动情的叹息,变成一种眼神炯炯的凝思,变成一种淡然漠然而又宏大无比的情绪体验。
(《咸宁日报》2004年7月1日第三版)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让作文课成为学生的乐园
下一篇:
我家的读书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