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自习的铃声刚落,英语老师杜佳静推开办公室门时,月光正斜斜地淌在办公桌上。那封折叠成方块的信笺格外显眼,边缘被反复摩挲得发毛,纸面还留着几处浅浅的指痕。展开来看,字迹像受惊的小鹿般忽疾忽徐:"杜老师,我总觉得自己像在原地打转的陀螺......"
写信的是小徐,那个总坐在教室靠窗位置的女孩。课堂上她永远挺直脊背,却总在提问时把脸埋进臂弯。信里的字迹洇着潮湿的情绪:父母贴在冰箱上的成绩单、凌晨一点还亮着的台灯、看到同桌作业本上的红勾时加速的心跳...... 这些细碎的烦恼像藤蔓,在字里行间缠绕成结。
杜佳静捏着信纸的手指微微收紧。她想起上周默写单词时,小徐交上来的本子上有几处用力过猛的涂改,纸页都戳出了毛边。第二天早读课,她特意绕到小徐座位旁,借着检查背诵的间隙轻声问:"最近是不是没休息好?" 女孩猛地抬头,眼里的红血丝像未干的墨迹。
办公楼后的香樟树下,杜佳静听小徐断断续续地说着。秋风卷着落叶掠过肩头时,她忽然伸手拂去女孩发间的碎叶:"你看这树,春天拼命长新叶,冬天也得歇歇脚。" 她从教案本里抽出张便签,画出三个深浅不一的圆圈:"最里面的圈是每天必须完成的作业,中间圈是错题整理,最外面的圈......" 她顿了顿,"留给出太阳时去操场走两圈的时间。"
那些日子,杜佳静的教案夹里多了张便利贴,记着小徐的点滴变化:"今天主动问了语法题"、"书桌角落放了个小熊挂件"。批改作业时,她会用红笔在错题旁画只简笔画的小蜗牛,旁边批注:"慢慢来,比昨天快了一点点"。月考成绩出来那天,小徐的试卷上贴着张荧光贴:"注意看,你的错题少了三个呢"。
变化是在某个清晨悄然发生的。杜佳静在走廊遇见抱着作业本的小徐,女孩突然停下脚步:"老师,我试着用您说的方法整理笔记了。" 她翻开笔记本,里面贴着不同颜色的便利贴,红的标重点,黄的写疑问,绿的记着 "今天背完了 30 个单词"。阳光透过走廊的玻璃窗,在字里行间跳跃成细碎的金斑。
期末表彰大会上,小徐作为进步学生发言时,特意提到杜老师教她的 "五分钟整理法":"原来把橡皮屑扫干净的瞬间,心里的烦躁也会跟着被扫走。" 台下的杜佳静望着女孩眼里闪烁的光,想起那封被她珍藏在抽屉里的信,最后一句是 "我好像看不见前面的路了"。
如今在沙堆中学,常有学生在周记里提到 "杜老师的魔法便签"。那些画着笑脸的批改、写着 "加油" 的荧光笔标记、夹在作业本里的小纸条,像一盏盏提着走的灯笼,照亮过许多孩子的迷茫时刻。就像小徐在作文里写的:"那盏灯不刺眼,却足够让我看清脚下的路。"
后记:教育的奇妙之处,在于它从不是轰轰烈烈的浇灌,而是如春风化雨般的滋养。杜佳静老师用最温柔的坚持,在孩子们心里点亮的不仅是前行的光,更是对成长的期待。这盏心灯,在无数个平凡的日子里,闪烁着教育最本真的温度。
(通讯员 刘文佳)
编辑:hef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