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现今许多党员干部违法乱纪案件,尽管案件事实各有不同,但不少违纪者都有一个共同的性格特点,就是贪得无厌,不能理性地把握自己的欲望。
作为唯物论者,我们不否认人的七情六欲,并且正当的欲望往往是社会前进、个人进取的动力。但什么事都该有个“度”,一旦超过应有的“度”,理智就会让位于疯狂,邪气就会侵蚀正气,追求就会变成贪婪,美好就会化为丑恶,欲望如壑,欲壑难平。
所谓法度,就是人们应该遵从的法律道德底线。对共产党人来说,就是党纪国法。史载,明太祖朱元璋有一次宴请群臣,问:“天下何人快乐?”群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言功成名就者快乐,有言金榜题名者快乐,有言富甲天下者快乐,等等。朱元璋听后索然无味,很是败兴。这时,一位叫万钢的官员答道:“畏法度者快乐!”朱元璋听后觉得不同寻常,高举酒杯,连连夸其见解“甚独”。
畏法度者之所以快乐,就是能够用理智和法规来限制自己的欲望。而贪欲不仅是祸患之源,而且也是法度之敌。大凡“畏法度”者,肯定不会违犯法度去穷奢极欲,花天酒地,中饱私囊,自然也不用担心吊胆,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更用不着担心“东窗事发”坐牢狱、掉脑袋。没有了这些费心劳神的忧愁,欲罢不能的担心,自然也就活得洒脱、清爽、快活。
自古以来,不少贤良之士都深谙自警之道,常怀“敬畏”之心,从不做逾越“法度”非份之想,深知“畏法度”是立身做人、执政为官所必须。鲁相公孙仪嗜鱼而不受鱼,因为他害怕受人之鱼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将免于相;东汉时,昌邑县令王密为感谢东莱太守杨震的栽培和知遇之恩,趁夜黑送来百两黄金,说:“深夜无知者。”而杨震却晓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之理而拒之。
当今时代,我们既有郑培民、范匡夫等共产党人“敬畏”法度,彰显出坚强的党性。也有不以“法度”为贵,总是企图超越“法度”,如胡长清、成克杰等就是。当初,他们都是农民的儿子,有过“吃苦是福”的感叹,有过真真切切的理想追求,也有过兢兢业业为民造福和实实在在艰苦创业的快乐。然而官高权大位重之后,思想品德日渐蜕化变质了,觉得“畏法度”不快乐了,于是乎做不受任何约束的“特殊党员”、“特殊人物”,在“工作圈”内玩弄权术,在“生活圈”里吃喝嫖赌,在“社交圈”里中饱私囊。他们虽然逾越了“法度”,但最终栽倒在“法度”之下。成克杰临刑前声泪俱下地说:“党对我们恩情深似海,而我则把党纪国法置之不顾”;胡长清在悔过书上写道:“现在,我才真正认识到执行党的纪律和规定是多么重要!”
从这些贪欲者腐化蜕变的人生足迹可以看出,他们起初多是抱着侥幸的心理,把贪贪占占、吃吃喝喝、偶尔涉足一下不健康场所当小事;发展到最后,因贪欲而丧失理智,置党纪、国法于不顾的肆无忌惮,甚至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法网恢恢,疏而不漏”,那些置法度于不顾的腐败分子满足一时之“娱”,最终却以一生的荣誉及至生命来“埋单”。这样的成本不是太昂贵了吗?
作为党员干部,如何做到“敬畏”法度?首先,要加强学习。要用党的理论成果武装自己的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鉴别能力;要加强对党纪国法的学习,将党纪国法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牢记心中,矢志严守。其次,要常思贪欲之害,常除非分之想,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为官之德,做到慎独、慎微、慎权、慎欲,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时时刻刻绷紧“敬畏”这根弦,筑牢党纪国法和思想道德的防线。
(廖双河) (作者单位:通山县地方志办公室)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构建长效预警机制 促进国税廉政建设
下一篇:
洪港国税分局与纳税人签订《廉政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