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1年5月14日,延安清凉山,解放日报社编辑部办公室正在举行《解放日报》创刊会议。作为第一任总编辑,杨松报告了办报计划。
这位戴着眼镜的总编辑从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归来。据当年在延安工作过的同志回忆,杨松岁数不大,但博学多才,懂英语、俄语,能讲政治经济学、古典哲学、中国历史。既有理论,又有实际,大家都很羡慕他。
《解放日报》创刊正值抗日战争相持阶段,随着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武装力量的日益发展壮大,中共中央亟须主办一张大型日报,以加强对各地的宣传和工作指导。
1941年春,中央政治局决定在延安出版大型日报《解放日报》,作为中央机关报。毛泽东题写报名并撰写发刊词,阐明了报纸创刊的宗旨和任务。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党为抗日救国提出的一项重要政策。杨松这方面工作经验丰富。
杨松,原名吴绍镒,1907年11月出生于孝感大悟四姑墩,1927年2月受派遣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4年归国,在东北从事革命领导工作,成立了中共吉东特委,任特委书记,兼任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政治委员,是东北抗日联军的积极倡导者和组织者。1938年2月,杨松从莫斯科回到延安,任中央宣传
部副部长,后兼任秘书长和宣传科科长,并在中央马列学院任教。同年9-11月,他作为东北地方领导干部和抗日联军代表出席中共中央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并担任会议秘书,参与文件的起草,是我党优秀的马列主义理论家、宣传家和革命活动家。
1941年5月,中共中央创办《解放日报》,杨松调任总编辑。办报初期,由于人手少条件简陋,杨松既是总编又是编辑也是校对员,每天报纸在出版之前,他都要从头到尾逐字逐句通读一遍。报纸发行一个多月,他接连写出了29篇社论。这些社论比较正确地分析了当时的战略形势,批判了国民党顽固派积极反共、消极抗战的行径,有力地激发了全民团结起来一致抗日的信心和决心。
1942年11月23日,杨松因病在延安逝世,年仅35岁。毛泽东在送给他的挽联上写道:“杨松同志办事认真,有责任心,我们应当记住他、学习他。”
孝感日报记者 蒋润涛 通讯员 易荣波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这里,曾培养600多名抗日骨干—— 抗日烽火中,湖北有个“小延安”
下一篇:
华中抗战的中坚力量 ——寻访新四军第五师在孝感抗战印记
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记(1921年7月-2021年6月)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1840年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由于封建统治的腐败...
为帮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央有关部门组织编写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记者梳理出规划《建议》中的“一二三四五”,为观察中国发展走向提供一个独特视角。
【话百年党史 谋民族复兴】光明日报记者白雪蕾“欲知大道,必先为史。魏海生委员说,当前,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
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于9月29日上午10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咸宁网讯记者姜明助报道:6月27日下午,中山大学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建设研究院院长、中山大学教授博导李郇,省生态环境厅...
咸宁新闻网讯 咸宁日报记者程慧、通讯员陈兰、唐成报道:14日,通山县举办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暨宣讲员培训班,对全县机...
咸宁新闻网讯 咸宁日报记者刘子川、通讯员熊潇报告:16日,嘉鱼县委中心组召开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辅导报告会,市委宣讲团应...
从弯路挫折中吸取历史教训,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