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实验小学 黄建军
在我从事小学音乐教师的工作经历中,有一件往事让我难忘。那是一次音乐期末测试,当一位陈同学站上讲台,准备唱歌表演时,教室里突然响起一阵嘲笑声,在我的追问下,他们说他是“兔唇”,唱歌很难听、很好笑。我立即想起来陈同学是天生“唇裂”患者,手术后,仍然吐字不清,但他又特别喜欢音乐课,特别喜欢唱歌。我看着站在讲台上尴尬的他,心里很难受,但我立即意识到这可能是一次很好的教育机会。于是便对他说:“只要你能完整地演唱这首歌,我就发给你一张奖状。”陈同学唱得很投入,很认真,还加了一些肢体表演。班上同学虽然不敢笑出声来,但还是有同学捂着嘴偷笑。于是我在他表演完后,提高嗓门对大家说:“陈同学表演得很好!虽然他先天的缺憾给他的发音带来了困难,但是他对音乐的热爱,和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所以,我决定授予他‘特别表演奖’。”并当场为他颁发了奖状。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很多年后遇见他,他说他还珍藏着那张奖状,那张奖状一直激励着他自信成长。
我突然顿悟,一张奖状,奖励的不仅是结果,更是那份不被看见的努力。一张薄纸,重若千钧,因为它承载的不仅是墨水与花纹,更是一个孩子被真正“看见”的瞬间。它可能蕴藏着令人惊讶的能量,更代表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评价哲学: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看见,每种努力都值得被尊重,每种进步都值得庆祝。精心设计的奖状系统能够打破单一评价的桎梏,为多元人才成长提供沃土。
于是我决定:每年,学校为全体学生准备十万张奖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育的核心,就在于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我坚信,十万张奖状背后,就是十万次爱的凝视,就是十万个被点燃的生命可能,就是十万个帮助孩子挺直脊梁的精神支架。
一、小小奖状,作用大大:微观评价的宏观效应
奖状在成人世界或如微尘,在儿童的宇宙中却似星辰。教育家杜威早已洞察:“人类本质中最深远的驱动力,就是希望变得重要。”奖状恰恰满足了这种心理需求,将抽象的社会认可转化为具象的物质载体。心理学研究显示,儿童期的正面评价能够形成积极的自我图式,这种图式将成为人格发展的奠基性结构。那个因“阅读之星”奖状而雀跃的孩子,可能由此建立与书籍的终身友谊;那个获得“文明礼仪奖”的学生,或许会将礼貌内化为品格的一部分。
奖状的教育魔力更在于其情感联结功能。在中国家庭文化中,贴满奖状的墙面往往构成独特的亲子对话空间。孩子通过奖状感知父母的骄傲,父母通过奖状触摸孩子的成长。这种情感互动构建了健康的关系生态,为儿童提供了安全的情感基地。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中强调,归属与尊重的需求是自我实现的前提,而奖状恰成为满足这些需求的有效媒介。
值得注意的是,奖状还承载着教育叙事的深层功能。它通过具象化的方式告诉孩子什么是值得追求的,什么行为是受到肯定的,从而潜移默化地传递文化价值观。陶行知先生曾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而奖状则代表着教鞭、冷眼、讥笑的反面——它是一种温暖的肯定,一种发现美好的教育智慧。
二、五育并举,奖状助力:全面发展的多元路径
“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要求打破唯分数论的窠臼,而多元化奖状体系正为此提供了实践路径。蔡元培先生早倡“五育并举”时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奖状作为评价工具,能够超越智育独尊的传统,让德育、体育、美育、劳育都获得应有的关注度。
在德育领域,“诚实守信奖”“助人为乐奖”“文明小乘客”等传递出品格重于分数的价值导向;智育方面,除学科奖外,“最佳提问奖”“创新思维奖”“AI小达人”等鼓励多元智能发展;体育奖项既奖励竞技优胜,也表彰“体育精神奖”“金牌领操员”“最帅投篮王”获得者;美育奖状关注艺术特长与审美素养,评选“小小舞蹈家”“小小歌唱家”“小小演奏家”;劳育奖项则将日常值日、社区服务纳入评价范围,评比“收纳小能手”“家务小帮手”“小厨师”等。我校自设立“校园卫生守护者”奖章后,改善了学生的卫生习惯,乱扔果皮纸屑的现象明显减少。
这种多元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得到了教育研究的支持。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揭示:人类智能存在多种形式,每种智能都值得被发现和培养。奖状的多元化设计正是这一理论的具体实践——它让语言智能不突出但空间智能优异的孩子也能获得认可,使运动智能见长而数理智能平平的学生找到自信。正如孔子因材施教的理念,多元奖状系统为不同特质的孩子提供了差异化的成长路径。
三、奖状满墙,最美装饰:环境育人的隐性课程
走进很多家庭,常见奖状贴满墙壁的景象。这些排列整齐的纸片构成了独特的教育生态,体现着环境育人的深层智慧。杜威曾说:“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而家庭中的奖状墙正是连接学校与家庭、教育与社会的重要界面。
从环境心理学角度看,奖状墙创造了积极的心理暗示场域。它时刻向孩子传递“我能行”的正面信息,这种暗示对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至关重要。研究显示,环境中积极符号的持续呈现能够显著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每张奖状都是一个成功故事的物质载体,共同构成了孩子的“成就图谱”。
奖状墙还是家庭仪式的重要部分。每次张贴奖状都是一次微型的庆祝仪式,这种仪式感强化了成就的重要性和家庭的凝聚力。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强调:“没有仪式,教育就成了枯燥的训练。”奖状墙正是将教育成果仪式化的重要方式。
更重要的是,奖状墙构建了家庭教育的叙事空间。每张奖状都是一个话题起点,父母可以通过“还记得你是怎么得到这张奖状的吗”等问题,引导孩子回顾努力过程,强化成长记忆。这种叙事过程本身就是价值传递的有效途径,印证了布鲁纳的观点:“人类通过叙事来理解和建构世界。”
四、精准评价,防止泛滥:教育智慧的平衡艺术
奖状虽好,过犹不及。当今教育实践中确实存在奖状泛滥的现象——人人有奖的“普惠式”评价反而削弱了奖状的价值。孔子曰“过犹不及”,奖状评价尤其需要把握这一中庸之道。
精准评价首先要求奖项设置具有明确标准和含金量。每个奖项都应对应具体的行为表现或成就水平,而非泛泛的表扬。每个奖项都应有清晰的评价维度,等次奖需客观公正,让人信服;“进步奖”需定义进步的具体指标。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提醒我们,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需要明确的规则和标准作为基础。
颁奖仪式感也至关重要。隆重的颁奖典礼能够强化奖状的价值,让获得奖状成为真正特别的体验。我们将颁奖典礼安排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校长们亲自为每个孩子颁奖,这种庄严感让奖状获得了超越纸面的价值。
最重要的是,奖状应当与具体反馈相结合。颁发奖状时,教师应当明确指出获奖原因:“你这个学期坚持每天课外阅读,所以获得‘阅读之星’奖。”这种具体反馈让孩子清楚知道什么行为值得重复。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启示我们:评价应当既关注现有水平,也指示发展方向。
教育者还需警惕奖状分配中的无意识偏见。研究表明,教师往往更关注外向、学业优秀的学生,而忽略安静、平凡的孩子。一个有意识的教育者应该努力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让奖状分布更加公平。同时避免造成过度竞争,教育不是制造优胜者和失败者的过程,而是帮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下一篇:
合唱艺术与学校管理:谱写和谐校园的交响
同时避免造成过度竞争,教育不是制造优胜者和失败者的过程,而是帮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男女之间是否存在着纯正的朋友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跟王女士大学同学,开学没多久就认识并相熟了,大...
有些感情是无须言语的,有些故事是须有原型的。在一个培训班上,认识了一位兄长,我给他取了个绰号“高富帅”。率真,是“真...
“读书分享活动营造了师生之间热爱阅读的氛围,通过阅读,同学们能激发出更多的智慧火花,获得更多的写作灵感。该校相关负责...
作为一所普通的民办高中,我校录取的学生中考成绩普遍不高,大部分都在400以下,但我校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堂达标”的...
9月30日下午,咸宁高新实验外国语学校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葛冰洁为七年级全体师生举行了一场“为青春插上隐形的翅膀”的心理健...
严格规定:每位参加集会的同学进入会场时,由专人在门口负责测量体温,参会同学在签到本上签字,由筹委员的同学分发参加会议的...
问卷收上来,教授一统计,发现:第一题有10%的同学选A, 10%的同学选B, 80%的同学选C。愿你,老有所依,老有所乐,安度余...
每天早上天没亮就起床,她第一个到教室陪着学生们早读。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刘珊珊。
23年的迎来送往中,她默默坚守平凡岗位,用行动和爱心诠释一个普通老师的敬业与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