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名医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专题报道 >> 2024专题 >> 我有一把金钥匙 >> 正文

十万张奖状:教育评价中的星光与罗盘

来源:咸宁网 时间:2025-09-16 10:40

咸宁市实验小学 黄建军

在我从事小学音乐教师的工作经历中,有一件往事让我难忘。那是一次音乐期末测试,当一位陈同学站上讲台,准备唱歌表演时,教室里突然响起一阵嘲笑声,在我的追问下,他们说他是“兔唇”,唱歌很难听、很好笑。我立即想起来陈同学是天生“唇裂”患者,手术后,仍然吐字不清,但他又特别喜欢音乐课,特别喜欢唱歌。我看着站在讲台上尴尬的他,心里很难受,但我立即意识到这可能是一次很好的教育机会。于是便对他说:“只要你能完整地演唱这首歌,我就发给你一张奖状。”陈同学唱得很投入,很认真,还加了一些肢体表演。班上同学虽然不敢笑出声来,但还是有同学捂着嘴偷笑。于是我在他表演完后,提高嗓门对大家说:“陈同学表演得很好!虽然他先天的缺憾给他的发音带来了困难,但是他对音乐的热爱,和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所以,我决定授予他‘特别表演奖’。”并当场为他颁发了奖状。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很多年后遇见他,他说他还珍藏着那张奖状,那张奖状一直激励着他自信成长。

我突然顿悟,一张奖状,奖励的不仅是结果,更是那份不被看见的努力。一张薄纸,重若千钧,因为它承载的不仅是墨水与花纹,更是一个孩子被真正“看见”的瞬间。它可能蕴藏着令人惊讶的能量,更代表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评价哲学: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看见,每种努力都值得被尊重,每种进步都值得庆祝。精心设计的奖状系统能够打破单一评价的桎梏,为多元人才成长提供沃土。

于是我决定:每年,学校为全体学生准备十万张奖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育的核心,就在于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我坚信,十万张奖状背后,就是十万次爱的凝视,就是十万个被点燃的生命可能,就是十万个帮助孩子挺直脊梁的精神支架。

一、小小奖状,作用大大:微观评价的宏观效应

奖状在成人世界或如微尘,在儿童的宇宙中却似星辰。教育家杜威早已洞察:“人类本质中最深远的驱动力,就是希望变得重要。”奖状恰恰满足了这种心理需求,将抽象的社会认可转化为具象的物质载体。心理学研究显示,儿童期的正面评价能够形成积极的自我图式,这种图式将成为人格发展的奠基性结构。那个因“阅读之星”奖状而雀跃的孩子,可能由此建立与书籍的终身友谊;那个获得“文明礼仪奖”的学生,或许会将礼貌内化为品格的一部分。

奖状的教育魔力更在于其情感联结功能。在中国家庭文化中,贴满奖状的墙面往往构成独特的亲子对话空间。孩子通过奖状感知父母的骄傲,父母通过奖状触摸孩子的成长。这种情感互动构建了健康的关系生态,为儿童提供了安全的情感基地。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中强调,归属与尊重的需求是自我实现的前提,而奖状恰成为满足这些需求的有效媒介。

值得注意的是,奖状还承载着教育叙事的深层功能。它通过具象化的方式告诉孩子什么是值得追求的,什么行为是受到肯定的,从而潜移默化地传递文化价值观。陶行知先生曾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而奖状则代表着教鞭、冷眼、讥笑的反面——它是一种温暖的肯定,一种发现美好的教育智慧。

二、五育并举,奖状助力:全面发展的多元路径

“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要求打破唯分数论的窠臼,而多元化奖状体系正为此提供了实践路径。蔡元培先生早倡“五育并举”时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奖状作为评价工具,能够超越智育独尊的传统,让德育、体育、美育、劳育都获得应有的关注度。

在德育领域,“诚实守信奖”“助人为乐奖”“文明小乘客”等传递出品格重于分数的价值导向;智育方面,除学科奖外,“最佳提问奖”“创新思维奖”“AI小达人”等鼓励多元智能发展;体育奖项既奖励竞技优胜,也表彰“体育精神奖”“金牌领操员”“最帅投篮王”获得者;美育奖状关注艺术特长与审美素养,评选“小小舞蹈家”“小小歌唱家”“小小演奏家”;劳育奖项则将日常值日、社区服务纳入评价范围,评比“收纳小能手”“家务小帮手”“小厨师”等。我校自设立“校园卫生守护者”奖章后,改善了学生的卫生习惯,乱扔果皮纸屑的现象明显减少。

这种多元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得到了教育研究的支持。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揭示:人类智能存在多种形式,每种智能都值得被发现和培养。奖状的多元化设计正是这一理论的具体实践——它让语言智能不突出但空间智能优异的孩子也能获得认可,使运动智能见长而数理智能平平的学生找到自信。正如孔子因材施教的理念,多元奖状系统为不同特质的孩子提供了差异化的成长路径。

三、奖状满墙,最美装饰:环境育人的隐性课程

走进很多家庭,常见奖状贴满墙壁的景象。这些排列整齐的纸片构成了独特的教育生态,体现着环境育人的深层智慧。杜威曾说:“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而家庭中的奖状墙正是连接学校与家庭、教育与社会的重要界面。

从环境心理学角度看,奖状墙创造了积极的心理暗示场域。它时刻向孩子传递“我能行”的正面信息,这种暗示对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至关重要。研究显示,环境中积极符号的持续呈现能够显著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每张奖状都是一个成功故事的物质载体,共同构成了孩子的“成就图谱”。

奖状墙还是家庭仪式的重要部分。每次张贴奖状都是一次微型的庆祝仪式,这种仪式感强化了成就的重要性和家庭的凝聚力。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强调:“没有仪式,教育就成了枯燥的训练。”奖状墙正是将教育成果仪式化的重要方式。

更重要的是,奖状墙构建了家庭教育的叙事空间。每张奖状都是一个话题起点,父母可以通过“还记得你是怎么得到这张奖状的吗”等问题,引导孩子回顾努力过程,强化成长记忆。这种叙事过程本身就是价值传递的有效途径,印证了布鲁纳的观点:“人类通过叙事来理解和建构世界。”

四、精准评价,防止泛滥:教育智慧的平衡艺术

奖状虽好,过犹不及。当今教育实践中确实存在奖状泛滥的现象——人人有奖的“普惠式”评价反而削弱了奖状的价值。孔子曰“过犹不及”,奖状评价尤其需要把握这一中庸之道。

精准评价首先要求奖项设置具有明确标准和含金量。每个奖项都应对应具体的行为表现或成就水平,而非泛泛的表扬。每个奖项都应有清晰的评价维度,等次奖需客观公正,让人信服;“进步奖”需定义进步的具体指标。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提醒我们,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需要明确的规则和标准作为基础。

颁奖仪式感也至关重要。隆重的颁奖典礼能够强化奖状的价值,让获得奖状成为真正特别的体验。我们将颁奖典礼安排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校长们亲自为每个孩子颁奖,这种庄严感让奖状获得了超越纸面的价值。

最重要的是,奖状应当与具体反馈相结合。颁发奖状时,教师应当明确指出获奖原因:“你这个学期坚持每天课外阅读,所以获得‘阅读之星’奖。”这种具体反馈让孩子清楚知道什么行为值得重复。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启示我们:评价应当既关注现有水平,也指示发展方向。

教育者还需警惕奖状分配中的无意识偏见。研究表明,教师往往更关注外向、学业优秀的学生,而忽略安静、平凡的孩子。一个有意识的教育者应该努力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让奖状分布更加公平。同时避免造成过度竞争,教育不是制造优胜者和失败者的过程,而是帮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下一篇: 合唱艺术与学校管理:谱写和谐校园的交响

相关新闻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