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实验小学 黄建军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合唱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将无数独立的声音汇聚成撼动人心的和谐乐章;而学校作为培育未来的摇篮,其管理艺术亦在于将个性迥异的师生个体凝聚为蓬勃向上的教育共同体。当人声合唱的智慧之光投射于学校管理这片沃土,我们惊觉:二者竟在灵魂深处奏响着同一曲关于和谐、协作与秩序的永恒乐章。
一、合唱艺术:在共鸣中寻觅灵魂的集体诗篇
人声合唱并非简单的众声喧哗,它是一场精妙绝伦的集体艺术创造,目标是塑造声音的“和声美”,在统一与变化之间寻找平衡点。合唱的任务在于将个体声音之溪流汇入集体声音之江河——精准的音准、融合的音色、统一的节奏、丰富的情感表达缺一不可。这需要指挥家如雕塑家般精心打磨每一处细节。
合唱的本质特点在于其“和而不同”。每个声部(如高亢的女高音、沉稳的男低音)都拥有独特的音域与色彩,如同各具禀赋的生命个体。然而,真正的和谐并非消灭差异,而是“在差异中创造统一”。物理学家F·卡普拉在《生命之网》中写道:“在一个健康的系统中,统一性和多样性之间、合作与竞争之间、整体与部分之间……存在着动态的平衡。”合唱正是这种平衡的绝妙呈现:不同音高的声部纵向叠加,形成丰满的和声色彩;不同节奏的旋律横向交织,构成流动的音乐织体。这要求所有成员拥有敏锐的集体听觉与高度的协作精神,在倾听他人中调整自我,在融入整体中贡献个性。
二、学校管理:在育人沃土上耕耘秩序与生机
学校管理的核心目标,是营造一片能最大限度激发师生潜能、促进生命蓬勃生长的教育生态园地。其核心任务,在于高效配置资源、协调各方力量、建立积极秩序、最终实现育人使命。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曾指出:“管理的本质,是激发善意和潜能。”在学校这方特殊领地,管理不只是冰冷的制度与流程,更是点燃教育理想、释放成长活力的温暖艺术。
学校管理的显著特点在于其“育人性”与“复杂性”。教育管理大师托马斯·J·萨乔万尼强调:“学校不同于工厂,它的原材料是具有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的人。”管理对象是充满无限可能的师生生命体,管理过程是心灵与智慧的对话与引领。同时,学校作为一个微型社会,其内部关系网络错综复杂:教师、学生、家长、行政人员、社区力量……多元主体交织,需求与期望各异。正如教育家约翰·杜威所言“学校即社会”,管理必须直面并调和这种复杂性,在多元诉求中寻找共同愿景的基石。此外,学校管理承载着鲜明的价值导向,旨在传递知识、塑造品格、启迪智慧,其管理过程本身即是重要的教育实践。
三、和谐共鸣:合唱与管理的灵魂共律
深入审视,合唱艺术与学校管理实践在核心原则上竟产生着奇妙的共振,共同指向一种更高层次的和谐智慧。
共同愿景:旋律的灵魂方向。合唱团若没有对作品内涵的深刻理解与共同追求,便只是音符的堆砌。伟大指挥家赫伯特·冯·卡拉扬曾说:“乐团首先必须在心中演奏同一首乐曲。”学校管理同样如此,清晰、崇高、被广泛认同的办学愿景与育人目标是凝聚人心的灯塔。管理者的首要任务,是引领师生共同奏响那首关于未来的心灵之曲,让每个成员都清晰感知自身在宏大乐章中的独特价值与位置。
倾听与协作:交响的生成密码。合唱之美,根植于成员间深度的倾听与默契的协作。每个歌者不仅是发出者,更是专注的接收者,在声音的洪流中感知同伴、调适自我,以实现整体的和谐共振。在学校管理中,管理者需培育这种“倾听型文化”——倾听教师的教学智慧与职业诉求,倾听学生的成长困惑与心灵之声,倾听家长对教育的期许。唯有在真诚的倾听与回应中,才能消解隔阂,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协作网络。
尊重个性与整体和谐:和声的辩证法则。合唱艺术拒绝声音的同质化。卓越的指挥珍视每个声部的特质,甚至每个独特嗓音的细微色彩,并巧妙引导其在整体结构中绽放光芒。学校管理亦需深谙此道,管理不是削平个性的机器,而是搭建让不同才华、不同特质、不同发展节奏的师生都能找到价值坐标的舞台。无论是思维活跃的“创新者”,还是默默耕耘的“实干者”,都是学校生态不可或缺的音符。管理者的艺术,在于如指挥般精心“配器”,让“不同”在有序的结构中各得其所、相互成就,最终奏响整体最优的华彩乐章。卡普拉关于“动态平衡”的洞见,在此处再次闪耀光芒。
卓越领导:指挥的艺术。合唱指挥是团队的灵魂,他(她)不仅掌控节奏与力度,更深谙如何激发潜能、凝聚精神、赋予作品以灵魂。同样,学校管理者是教育合唱团的指挥。其领导力体现在确立清晰方向(愿景)、精通“乐谱”(教育规律与管理科学)、敏锐感知团队状态并适时调整策略(应变)、更重要的是激发每一位“演唱者”的内在动力与专业热忱。
四、合唱式管理:构筑校园和谐生态的实践交响
将合唱艺术的深邃智慧融入学校管理实践,绝非简单模仿形式,而是将“和谐共生”的理念精髓注入学校肌理,以期唱响更为优美动人的教育乐章。
谱就清晰愿景的“主旋律”。管理者应像作曲家构思主题般,精心凝练并持续传递学校的核心价值与育人目标。这“主旋律”应简洁有力、深入人心,成为全体成员行动的指南针和精神的凝聚核。通过广泛讨论、故事讲述、榜样示范、环境浸润等多种方式,让愿景从抽象文字化为师生心中跳动的火焰。
赋权分声部,激活“多声部”活力。学校如同一个拥有丰富声部的大合唱团。应清晰界定各部门、各年级组、各教研团队乃至班级的“声部”职责与自主空间(“赋权”),鼓励其在共同“主旋律”下,根据自身特点(如学科特色、学生年龄特征)进行创造性的“演绎”。教研组可如小型重唱团般,深入探索教学创新;学生社团可如特色声部般,展现青春活力。在明确边界内的充分赋权,能极大激发基层组织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活力。
建立深度“倾听”与“对话”的机制。 让“倾听”成为校园运转的基石。建立畅通、多元、制度化的沟通渠道:定期的教代会、班队会、家长恳谈会是“公开排练”;开放校长信箱、设立师生谈心日是“私密声部辅导”;利用现代技术平台促进即时交流是“数字化共鸣空间”。更重要的是,营造一种心理安全的氛围,让每一个声音,无论强弱,无论赞同或异议,都能被真诚地听到、认真地对待。管理者尤其要实践“弱声原则”——如同合唱指挥特别关注容易被掩盖的中低声部,主动关注那些沉默的或处于边缘的师生声音。
培育共享责任与互信的“和声场”。和谐的合唱离不开成员间高度的相互信任与对作品共同的责任担当。在学校管理中,需着力培育这种珍贵的“和声场”。公开、公平、公正的制度是信任的基石。鼓励跨学科、跨年级、跨部门的项目式合作(如同合唱中的声部交叉协作),让师生在实践中体验彼此依赖、共同成就的喜悦。真诚地认可与庆祝每一次集体成功(无论大小),如同合唱演出结束时的掌声与欢呼,强化团队的归属感与荣誉感。
指挥(管理者)的持续“调音”与引领。管理者需如指挥般保持敏锐的感知力与灵活的艺术。一方面,要精通“乐理”——持续学习先进教育理念与管理知识,把握教育发展的脉搏;另一方面,要善于“调音”——基于对“演唱”现场(学校运行状态)的即时观察与分析,审时度势,对策略、资源分配或节奏进行微调甚至变革。其核心作用在于“赋能”与“点燃”,激发每个成员追求卓越的内在动力,让整个系统在动态平衡中保持生机勃勃的创造活力。
当学校管理的乐章如人声合唱般唱响——清晰的主旋律引领方向,丰富的声部各展其才,深度的倾听编织理解,牢固的信任凝聚力量,智慧的指挥动态调谐——一所学校便超越了机械组织的桎梏,真正进化为一个和谐共生的教育生态系统。在这里,差异被尊重为创新的源泉,竞争升华为互促的动力,个体在集体中绽放独特光芒,集体因个体的卓越而更加辉煌。秩序不再意味着僵化,而是生机勃发的内在韵律;管理不再等同于控制,而是滋养生命成长的智慧艺术。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十万张奖状:教育评价中的星光与罗盘
下一篇:
用“金钥匙”开启学生智慧之门
从现在开始,力争用五年至十年时间将咸宁打造成湖北省合唱文化中心乃至全国文明的“合唱之城”,全面提升咸宁市民的音乐素养...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加大对合唱艺术的关注度,为更多音乐爱好者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培养更多的合唱指挥人才,为咸宁文化艺...
记者陈希子通讯员杨怡璇11月28日, ,咸宁市香泉合唱团参与2024“歌唱祖国”“情系长江·放歌荆楚”湖北省群众合唱竞赛展演,...
”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市老年大学每学期按计划开展各类兴趣班授课,线上聘请专业教师,采用小班教学,让老年群体享受到专业、...
一班一品, “看,这是我的画……”1月19日上午,咸宁实验外国语学校玉泉校区养正楼一楼走廊,一排排画展前, 103班的学生纷纷...
同时作为教联学校首届美育节,教联体成员学校咸安区马桥中学、麻塘学校分别组织学生代表走进温泉中学参观,参加相关专场演出。
团员张敏表示,参加合唱团收获很多,为咸宁赢得荣誉倍感自豪,将继续全身心地投入合唱团的排演,力争再创佳绩。
团员张敏表示,参加合唱团收获很多,为咸宁赢得荣誉倍感自豪,将继续全身心地投入合唱团的排演,力争再创佳绩。
邀世界共赴“进博之约”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在即新华社推出创意微视频《汇•惠》。
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同约2万名观众一起观看文艺演出《伟大征程》,共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第一篇章“浴火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