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名医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专题报道 >> 2016专题 >> 水务局专题 >> 护建动态 >> 正文

小农水润泽大民生--咸宁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巡礼

来源: 时间:2016-04-05 16:52

    

通城县塘湖镇图垅村渠道

  编者按:2009年以来,咸宁市水利部门抢抓“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和“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两大政策机遇,以“小农水”重点县为平台,以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为支撑,以县为单位整体推进,科学有效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展开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的生动实践。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和基础,穿插于田间的小农水工程是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命脉的命脉、基础的基础。2008年,中央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2009年,国家启动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小农水”建设获得新一轮建设期。

  乘着这股东风,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市、县两级水利部门积极争取,坚持“规划先行,水利主导,多元投入,规模建设,助农增收”的思路,以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和农业抗灾减灾能力为主线,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着力点,大兴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实现了全市“小农水重点县”全面覆盖。六年来,市县两级财政、水利部门齐心协力、攻坚克难,以建精品工程、树示范项目、创典型经验为努力方向,抓住农业农村发展最基础、最薄弱的环节,多措并举推进项目建设,出色的完成了39个各类重点县项目建设任务,有力保障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

  科学谋划 严格管理

  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提出:抓紧编制和完善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整体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根据中央文件精神,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明确提出全省以县(市、区)为单元编制《农村水利综合规划》,为扎实全面开展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规划蓝图,小农水农田水利建设大幕值此拉开。

  规划先行,谋定后动。2009年上半年,我市6个县市区积极行动,按照《湖北省县级农村水利规划编制大纲》的要求,在全面完成农村水利设施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编制了包括灌溉排水、农村饮水、农村水生态环境、村镇防洪与排水、小流域综合治理、农村水环境整治等覆盖全面的规划文本,并分别获各县(市、区)人大或政府批准,不仅为各地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提供了科学规划依据,而且提供了严肃的法律依据。

  公平竞争,优中选优。为提高财政专项资金分配和使用效益,我省小农水重点县项目采取“一对多、多中选好、好中选优”选拔性竞争的形式确定。历年来,市、县(市、区)两级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通过加大工作力度、改变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手段等办法积极提高入围成功率,取得了“年年有入围,县县有项目”的骄人成绩,全市共争取到小农水项目39个,总投资6.38亿元,其中咸安区9个,赤壁市8个,嘉鱼县3个,通城县5个,崇阳县9个,通山县5个。

  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在小农水重点县建设过程中,各县市区均成立了由党委或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重点县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积极组建项目部和项目法人,细化工作目标,分解工作任务,落实具体责任,明确建设进度,保障建设质量,为小农水重点县建设提供坚定的组织保障。在规范建设管理方面,各地严格按照水利部、财政部相关建设制度,制定工作方案,规范建设管理和资金管理,制定小农水重点县建设管理办法、财务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制度,规范项目前期工作、计划执行、建设管理、资金管理、建后管护等方面工作。

  安全生产,确保质量。各地结合自身小农水重点县建设经验和学习兄弟市县先进做法,不断优化设计,改进形象,积极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从设计、组织、制度、措施、人员上完善质量保证措施。建设过程中,严格做好预制件的合理分配和质量保障,进场检查到位。同时,严格落实政府质量监督,有效开展受益群众质量监督,规范项目实行建前、建中、建后的公示,工程建设质量和形象逐年提高,许多亮点得到省水利厅的肯定。

  资金监管,严格规范。各重点县严格按照中央和省要求的资金额度做好县级配套,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一是充分发挥受益区农民的主体作用,遵循农民自愿、直接受益、量力而行、合理负担的原则,积极鼓励和正确引导农民按照“一事一议”等政策规定筹资投劳参与项目建设;二是高度重视资金整合工作,积极提高资金整合成效,依据县级农村水利规划,制定资金整合方案,共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整治、扶贫等涉及农田水利建设各项资金近10亿元;三是在县级财政或水利部门设立工程专帐、专户核算,严格执行县级报账制,加强小农水专项资金使用和监督管理。按照项目计划、合同、工程进度和质量拨款,规范资金拨付手续。

  服务民生 效益明显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作为水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与农村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重要保障。“小农水”服务的是“三农”这个大局,保障的是民生这个根本。“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是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各县(市、区)以此为突破口,兴建了一大批小农水惠民工程,共完成投资6.38亿元,整治渠道4142.65公里,改造机电泵站411座,整修塘堰水源工程1319处,极大地改善了约70万农村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项目区群众的高度认可。

  为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三农”工作的核心是农民增收,各县市区以此为出发点,大力加强小型灌排设施建设,不断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通过工程建设,共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74.52万亩,新增、改善排涝面积18.63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9960 万公斤,新增经济作物产值9600余万元,为农业生产丰收,农村经济增长奠定了良好基础。在赤壁镇赤马港办事处八蛇村,在小农水项目实施前,水田因为缺水灌溉,中稻每亩600斤;2013年实施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后,农田灌溉有了保障,中稻每亩可达1000斤,按照138元/百斤的价格计算,每亩增收500元以上。

  为保障农业增效贡献了重要力量。一大批灌溉设施的建成,让项目区农田的种植模式从单一转向多样,农民可以自由选择合适的种植物,极大的提升了种植效益。在通城县石南镇花亭村,原来村里的土渠年久失修,一遇干旱只能靠抽水机抽水,不仅灌溉成问题,农民用水也困难。现在修建了1500米长的农渠,可以解决两个组80亩农田的灌溉问题。农渠的水不仅沿途灌溉了几百亩的农田,还直接引到了附近的蔬菜大棚。“以往能保证田间用水就不错了,现在连大棚的供水也不愁啦”,村民左三发在石南镇花亭村开发了25亩大棚蔬菜,种反季节蔬菜,效益十分可观。有了充足的水源,大棚不愁浇灌,左三发正在谋划着扩大规模。

  为推动农村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在小农水重点县建设中,各县市区充分利用各方面涉农政策,大力整合大中型灌区、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水土保持、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村村通公路”等项目资金,坚持集中连片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做到工程措施与绿化措施相结合,生态治理与旅游开发相结合,不仅大大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还为农村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山青、水秀、岸绿、田肥、路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田园风光。在赤壁市赤马港办事处月山村7组,该村组的当家塘洪家塘因为多年淤塞,每逢下雨,泥水漫出,塘边农田变成了“泥田”,散发着一股恶臭,过往的行人都捂鼻行走;2013年实施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后,通过“清淤泥,砌沟渠”,让淤泥塘成为了清水塘,村里的环境一下子清新起来,村民们无不称赞水利部门干了件大好事。

  管护改革 保驾护航

  “小农水重点县”项目的全面展开建设,解决了“最后一公里肠梗塞”的燃眉之急,但是若没有有效管护机制,新建好的小农水设施过不了几年又会灌溉功能减退甚至丧失,“肠梗塞”的老问题还会再次出现。为有效解决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有人建、没人管”这一突出问题,2011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切实推进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2012年,省委、省委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管护机制改革的意见》(鄂发〔2012〕21号文件),明确提出: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全面推进并完成全省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管护机制改革,实现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管护“四个一”。 2013年,我市以通城县塘湖镇小型水利设施管护机制改革试点为起点拉开了全市小型水利设施管护机制改革工作的序幕。

  科学部署定目标。按照水利部、省水利厅的有关要求,我市于2013年制定了《咸宁市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方案中将全市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分为试点进行、全市展开和全面完成三个阶段进行,试点阶段时间是2013年,任务是通城县完成试点乡镇改革;全市开展阶段时间是2014年,任务是通城县全面完成改革任务,其他县市区各完成两个乡镇改革试点;全面完成阶段时间是2015年,任务是全市全面完成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任务。

  大胆创新搞试点。过去两年里,前两个阶段的改革工作进展顺利,我市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通城县完成了全县改革任务,其他5个县市区分别完成了两个试点乡镇改革任务,全市共完成19496处水利工程的改革任务,所有工程产权全部明晰,产权证书基本发放到位,实现了每个工程一份管护档案、一份管护协议、一个管护主体、一套管护机制“四个一”目标,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存在的管理体制不顺、产权归属不明、建管用脱节、责权利分离的问题,确保了农村小型水利设施良性、高效运行,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好评。

  攻坚克难抓完成。今年以来,我市其他5个县市区在学习通城县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结合自身实际的工作方案并逐步推进。市水务局于6月份召开了专项工作会议,会议在分析总结2014年改革试点工作的基础上,详细研究部署了2015年的改革工作。会议之后,各县市区水利局按照会议要求分头行动,扎实有序开展有关工作,截至目前我市2015年改革任务的5个县市区52个乡镇,已经全部完成了摸底调查工作,逐步开始发放产权证书,年底前全部完成改革。

  以考促改抓收尾。我市已经于上半年制定并印发了《咸宁市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管护机制改革考核评价办法》,我们将根据年底全面完成改革任务的时间节点安排,结合实际完成情况及时启动考评工作,重点对组织领导、谋划部署、基础工作、改革实施、改革成效五方面内容进行考核,对得分排名进行通报,促使各县市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改革工作,实现全市全面完成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任务的目标。

  基本概念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简称“小农水”,主要是指为解决耕地灌溉和农村人畜饮水而修建的田间灌排工程、小型灌区、灌区抗旱水源工程、小型水库、塘坝、蓄水池、水窖、水井、引水工程、中小型泵站等。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是把所有的小农水项目汇集,对县一级统一规划设计建设的一种方式。 2009年开始国家实施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全称是“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

  指导思想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要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和“建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的原则,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以工程配套改造和管护机制改革为手段,以各级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为引导,通过资金整合、集中投入、整体推进战略,迅速提升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水平和管护水平,全方位推动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进而提高水分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基础保障。

  建设原则

  统一规划、因地制宜;集中连片、突出重点;尊重民意、民办公助;整合资源、完善机制。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乡村甘泉润民心--咸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巡礼
下一篇: 咸宁市小农水项目基本情况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