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一天,就要做一天的事
荆楚行记者 李启东 彭飞
2015年11月29日,十堰市房县尹吉甫镇沈家湾村党支书记代大明病逝。这个党的基层干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是这样度过的:
去世前七天,他让人用摩托车把他带到工地,督办村民修路;去世前三天,他致电县经管局,恳请他们帮沈家湾建葛根产业合作社;去世前一天,他在病榻上与镇干部沟通,希望为村里找一个电商领路人;去世前3小时,仍反复念叨着“致富产业、道路硬化、人畜饮水……”
“我的生命已经论秒计算了,可是老百姓脱贫还有很多事没有做,只要活着一天,我就要做一天的事。” 代大明病榻上的誓言,字字千钧,犹在耳畔。
活着一天,就要做一天的事
沈家湾村民都住在海拔800多米的高山上,这里七沟八梁,气候寒冷。由于交通、信息不通,加上干旱缺水,800多村民祖祖辈辈都困在山里,一代又一代的延续着贫困。
2002年,代大明当选为沈家湾村党支部书记。上任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硬化通村公路。
不知道往镇里跑了多少趟,代大明终于争取到了2.6公里的道路硬化指标。可还没高兴几天,就遇到了难题,水泥路国家补助标准一公里15万元,由于沈家湾村是山区路,硬化成本远远高于国家补助,赚不到利润,也就没有工程队愿意接这个活。
老代一家一家地找工程队协商,最终,罗成洋的施工队答应以每公里27万元,接下这个“扎手活”。原因是罗成洋被代大明的一句话打动了:“哪天路修好了,就是死我也是高兴的。”
按照这个协议硬化公路,意味着每公里缺口12万元。这对于一个年人均收入只有5000元的小山村来说,可不是个小数目。可就在老代为工程款发愁的时候,又出现了新的问题。硬化2.6公里村路,要涉及十几户的林和地,修路占地引起他们的反对。
村集体拿不出征地补偿,只能靠村民的支持和配合。代大明就挨家挨户的做工作,十多天的协调,全村终于达成一致。
“村子虽小,办一件事却不容易!”代大明说:“只要你愿意为村民做事,总是有干不完的事。”
2012年,被查出食道癌晚期后,老代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为村里做事的节拍也加快了。此后三年多时间,村里先后建起了饮水池、移动基站、灌溉渠,硬化了村级公路,建起党员服务中心,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快速改善。
一个吊瓶一盏灯
“活着的时间都论秒计算了,可我的承诺还没有兑现,心里不是滋味!”经过6次化疗,30多次放疗,老代得知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就不顾家人的反对,坚决要求回家保守治疗。
老代所说的承诺,就是村“两委”选举时他的表态:临死之前,要硬化全村80%的道路,建一座移动基站,户户能通自来水。
家里人拗不过老代,只好同意他到镇上的卫生院保守治疗。每天靠输些补充体能的药液,维持着生命。
“代书记的工作太忙了!”给他输液的护士李艳丽说,经常还没输到第二瓶,村里就有人来找他办事了。她说,食道癌症晚期病人,每天要输五、六组药液,得花费四五个小时。
村里事多,老代哪有那多时间躺在病床上?为了不耽误村里事情,老代就只好“举”着吊瓶回村工作。他事先找来1米多长的树棍,等护士把吊瓶打上了,再将输液瓶吊在上面回村。老代笑着说,这样一“举”两得,既可回村办事,又能输液“保命”。
病人举着吊瓶去办事,这在李艳丽看来,就是她的失职。在反复劝说无效的情况下,李艳丽把老代举吊瓶的树棍给藏了起来。她想,没有了树棍,代大明就不会走了吧。
然而,村里修路建渠,开会协调,又有哪一件大事能让代大明置身事外?虽然树棍被藏起来了,但是找老代办事的人是一拨又一拨,李艳丽哪里拦得住?老代举着吊瓶去工作,李艳丽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从2012年底,直到代大明去世,他就这样一直举着吊瓶工作。“让所有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才是一个共产党员的价值所在。”这是代大明经常给村委会的干部们说的话。
在代大明的带领下,村里基础设施一年一个样。沈家湾村被评为“十堰市文明村”,代大明本人先后获得“十堰市最美村官”、“全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一个吊瓶,一盏灯!”房县县委负责人蔡贤忠说,代大明这种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就是房县党员干部的标杆,是房县脱贫致富的精神动力。
为群众造福利的事干不完
在代大明看来,比食道癌更让他难受的是心病。这个心病就是,沈家湾850名农民靠什么产业脱贫?
继续种黄姜,市场前景不好;利用山场资源发展食用菌,水热条件不足;养羊养牛,缺乏劳力……2014年,听说种植葛根可以致富,代大明托人买来资料,经过仔细研究,他认为沈家湾村土肥条件可行。
“如果试种失败,我每亩赔偿你1000元!”代大明把眼光瞄向年轻有头脑的村民邹启山。为了打消顾虑,代大明表下硬态。
他给邹启山算了一笔账:“鲜葛根亩产至少4000多斤,按每斤1块钱算,收益也比种粮高四倍。”他想鼓动邹启山带头试一试。
那一年春天,邹启山买回7000株种苗,分别在背阴的和向阳的坡地试种,当年10月开挖,收成不错。
2015年,代大明又动员村委委员葛千奎也加入进来,村里葛根面积达到20亩。
经过连续两年种植葛根,邹启山家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代大明认为,这是一条有沈家湾特色的脱贫路!已病入膏肓的代大明信心满满:2016年,要动员20个贫困户,家家发展葛根产业。
种植石楠、杉树,引导村民养牛养羊,代大明有很多事还要做……然而,去年11月29日,代大明生命的钟摆停止了。
“在代大明的心里,村里的事比家庭重要,比他的生命重要!” 妻子洪盛秀说,丈夫记不得自己的生日,也总忘了对家人的承诺,但沈家湾村225户人家850名百姓的情况,他却一个不落地刻在脑海里。
代大明走了,沈家湾村民永远不会忘记他的奉献。3月23日,清明前夕。人们再一次来到代大明的墓前,寄托哀思。
村民张世斌跪在代大明的墓碑前哭泣:代书记,是你拖着病体,帮我争取到8万元的贴息贷款发展山羊产业。今年我脱贫了,你却走了!
68岁的五保老人王太运点燃一炷香:这么多年来,你病得那么严重,还经常上门嘱咐我吃好喝好,你咋不照顾好自己呢!
贫困对象洪盛春来了:我家土坯房倒塌了,你把我列入精准扶贫对象。你治病欠下十几万元的债,却主动拿掉了自己的贫困户名额。
镇干部王天华的总结,震撼人心:代大明半天打针,半天工作,他这哪里是延续自己的生命?这是为村民延续办事时间,这才是一名党员的真正境界。
“活着一天,就要做一天的事。”代大明的事迹被媒体广泛报道,社会反响强烈。市委书记周霁批示:代大明同志数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工作,在罹患重病后,仍坚守岗位为百姓服务。他这种舍个人为他人的奉献精神和忘我境界,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厨嫂”回村当老板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