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咸宁市创新城市管理采访实录(附图)
喜看“考卷”变画卷
城区一瞥。 记者 大乐 摄
9月26日,21台保洁电动车开始在市区主要街道上巡行,及时收捡市民抛洒的垃圾,“垃圾不落地,落地有人捡”的美好愿望变成现实;
“十一”假期,市城管执法、公安、规划等部门组成工作专班,对马桥、官埠等乡镇的违法建设户进行强拆,作为市区城管工作的重头戏——控违拆违,向邻近乡镇延伸;
到10月中旬,市区门店招牌整治由桂乡大道、银泉大道、咸宁大道扩展到其他主要街道;停车管理由温泉城区扩展到永安城区;进出口主干道两侧断路硬化也由12条扩展到49条……
连日来,记者走进部门,走上街头,与领导座谈,与市民聊天,采撷到一组组镜头。一个多月前,全省“城考”的一张张考卷,正演变为一幅幅精彩画卷。
大城管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
8月底,省委、省政府部署对全省17个市州城市管理工作进行检查排名,这是全省首次城管大考核、大检阅。9月7日,全省城市管理工作会议在我市召开,会议公布检查结果,咸宁喜获第三名。
与会领导和代表在咸宁现场参观考察后,对咸宁城市管理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咸宁的工作堪称“三叹”——惊叹:咸宁面貌变化大;赞叹:城市管理力度大;感叹:真抓实干成绩大。
好成绩来之不易,好评价鼓舞人心。
咸宁是一个年轻的地级市,城市建设起步较晚,城市管理相对滞后,可谓是“城市中的农村”、“农村中的城市”。
近几年,我市不甘居人后,不断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特别是今年全省“城考”中,市委书记黄楚平、市长任振鹤提出“力拔头筹、攀高折枝”的工作要求,管理时空从白天向晚上、地面向空间延伸,管理范围从中心区、主街道向城乡结合部、居民区拓展,城市面貌变化“翻天覆地,令人刮目相看”。
“城考”中,以市长为主任、分管市领导为副主任、40多个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城管委”成立。“城考”后,这个大城管委以“一节两创”为目标,继续加强与创新城市管理,形成城管执法、公安、交警、规划、交通、住建委等部门联动共管的新局面。
市领导当“街长”,市区单位“包街”,学校、居委会经常性地扫街;160名城管执法人员、1000名环卫职工及基层协管员,分布到全城区;165平方公里的城区面积,78条主干道,255条背街小巷,城管工作全覆盖……全城全民共管共享城市,城管效应得以持续发挥、强化和提升。
精细化管理效应越来越显现
10日,记者在市城管执法局监控室看到,监控员头戴耳麦,盯着液晶显示屏,手中的摇杆不停转换着城市街道的每个角度和场景。
视频中突然出现有人在咸宁大道占道经营,信息当即发送给附近的执法人员。才几分钟时间,城管执法人员便出现在监控区域进行劝阻,占道经营现象得以迅速取缔。
这是我市对城市进行数字化管理的一个镜头。
“城考”以来,市区积极探索“数字城管”,利用公安部门平安城市建设的现有平台,建起了城市管理数字信息平台,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多种现代科技,对全城进行实时监控。市区78条主要街道上的乱停乱靠、乱摆乱放、乱搭乱建等现象可以随时发现,随时制止。
据粗略统计,每天,通过“数字城管”处理脏乱差问题100多次。
如果说,数字化给城管工作佩上了“千里眼”、“顺风耳”,那么,网格化成就了城管工作灵巧的双手和灵便的双腿。
“城考”以来,市区构建网格化城管机制,把城管执法人员、环卫工人、社区协管员等城市管理工作人员,都定岗定责定地域,定格在城区的每个区域、每个角落。同时推行“两全、四包、六定、八结合”的微观运行机制。
“两全”,即在时间上做到全天候无空档,空间上做到全方位无缝隙;“四包”,即在职责范围上包门前市容卫生、市政设施、绿化美化亮化、公共秩序的维护;“六定”,即在目标管理上实行定人、定岗、定责、定目标、定考核、定奖惩;“八结合”,即在工作方法上,固定守点与徒步巡查、定期巡查与机动巡查、分散管理与集中执法相结合、日常执法与突击整治等八个相结合。
通过网格化管理,今年共拆除临街建筑物1.69万余处,拆除不规范广告牌17360块,规范安装15240块,清除牛皮癣20万余处,全面完善了交通标志、标线、标牌,全部修复了破损路面。
市场化机制运用越来越广泛
9日,市城管执法局副局长、环卫局局长郑奇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咸宁城管正加快市场化运作步伐,“通过引入市场机制,从更深层次解决城市管理难题”。
“城考”前,市城管执法局在咸宁大道、麦笠山路、滨河西路试行市场机制,以70万元的价格,公开招标清扫保洁工作。环卫所20多名职工中标后,勤扫勤运垃圾,3条街道的环境卫生有了明显改善。
“城考”后,该局着手对全城环卫工作实行市场化管理。一方面,在温泉、永安成立2个清运公司和4个清扫公司,原有环卫工成建制地转入各个公司。另一方面,对整个城区的485万平方米的清扫面积,日产450吨垃圾的清运量进行量化打包,核定面积、运量、资金,在各个公司间招标。城管执法局和环卫局经常监督检查,依据保洁效果对中标公司进行考核、奖惩。
渣土抛洒,是影响市容市貌的“顽疾”。“城考”前,城管执法、交通运输等部门加大打击力度,查处违章建筑渣土车辆430次,渣土抛洒问题有所缓解。
“城考”后,市城管执法局开始对市区建筑渣土、垃圾运输实行市场准入制度。通过招投标方式,把运输权交由有资质有实力的运输公司。公司注册资本输出不少于300万元,车辆不少于20台,并且配备有足够的保洁人员。
该局还依据年建筑渣土、垃圾产生量,对运输单位和车辆予以总量控制;对运输时间进行限制,每天凌晨5时到晚上22时禁止运输建筑垃圾。
可以想象,不久的将来,随着市场化机制的引入,困扰咸宁多年的渣土抛洒难题,将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香城泉都越来越宜居宜游
城市“三分建,七分管”。日趋规范、科学的城市管理,使咸宁的城市环境越来越来越洁净,越来越靓丽。
墨香苑地处杨下村,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居民小区。过去,小区四周到处是裸露的黄土地,门前公路尘土飞扬,街面坑洼不平,夜晚只亮一半路灯,200多户居民叫苦不迭:“墨香苑是个被遗忘的角落”。
“城考”后,黄土地上种植了景观竹和草皮,洒水车一天三次洒水压尘,破损路面填补一新,两排路灯夜晚都亮堂起来。居民由衷地赞叹:“墨香苑变绿了,变美了,变靓了!”
墨香苑的嬗变,是市区各个社区小区的一个缩影。“城考”后,大街小巷干净整洁,公园、广场花团锦簇;潜山下绿荫成带,淦河畔游人如织;夜幕降临,主次街道灯光璀璨,造型各异的盏盏华灯将城市点缀得分外精彩。
今年十一黄金周,我市接待游客128.86万人次,比上年黄金周净增40万人,接待人次位列全省第三位,旅游综合收入居全省第四位。
“城考之后,咸宁的城管力度越来越大,香城泉都的品牌越叫越响,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咸宁游玩。”中南国际旅行社计调张丹梅说,黄金周期间该旅行社接待近2000人,接待的客人中大部分都是慕“香城泉都”之名而来。
的确,如今的咸宁魅力四射,美不胜收,不仅品质“精”、形象“美”、内涵“深”,而且有灵气、有人气、更秀气。
一位“老咸宁”说:“生活在这样的城市,很幸福,也很幸运!”感慨和赞美,道出了咸宁市民的心声。(记者 陈 新 通讯员 黄 军)
编辑:lijie
上一篇:
创园办节带来新咸宁解析
下一篇:
咸宁市创园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相关新闻
-
咸宁召开防汛救灾工作视频会 李建明主持并讲话
咸宁新闻网讯 记者朱哲、通讯员敖琼报道:昨日,我市召开防汛救灾工作视频会,总结前一段防汛抗洪救灾工作,分析研判当前形...
-
咸宁市四大景区榜上有名
-
各部门迎战旅游节扫描之二
-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创新外交理念与实践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