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5个咸宁” ②]生态咸宁
记者 大乐摄
从空中俯瞰咸宁,阡陌纵横,襟江带湖,到处郁郁葱葱,绿满山水之间。绿色,正是咸宁这座生态城市的本色。
咸宁美,美在山水;咸宁优,优在生态。近几年,我市围绕“争创环保模范城,建设生态新咸宁”的目标,大力加强环境保护,培育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产业体系,逐步把生态文明理念渗透融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
生态环境立市
12月2日一大早,潜山国家森林公园里,迎着初升的太阳,63岁的市民王尚友一边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一边健步如飞地爬潜山。他告诉记者,登潜山是他每天的“必修课”。“这几年,山上路灯配好了,道路刷黑了,还移植了很多桂花与竹子,越来越漂亮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当天,在淦河游憩带散步晨练的市民人流如织。以前杂草丛生、乱石嶙峋、污水横流的淦河,经过综合治理建成景观带工程,如今两岸柳绿花红,林趣石奇,成为市民健身、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潜山国家森林公园和淦河综合整治工程,是我市建设生态城市的得意之笔。
咸宁是全国著名的“温泉之乡”、“桂花之乡”、“楠竹之乡”、“茶叶之乡”、“苎麻之乡”。人称生态咸宁、绿色咸宁,有专家赞誉这里是“华中绿肺”,是一个巨大的“森林公园”。然而,随着上世纪90年代经济大潮涌起,一时间小造纸厂、小钒厂、小麻纺厂、小塑料厂和小水泥厂遍地开花,咸宁境内淦河、陆水湖、富水湖三大水系支流污染严重,绿水青山遭受严重威胁。
面临严峻形势,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一定要把生态建设作为造福子孙后代的头等大事。市委书记黄楚平多次强调:“咸宁的科学发展,决不能走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老路,一定要敢闯新路少走弯路,多留遗产少留遗憾。”
市长任振鹤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求:生态立市,深入开展蓝天、碧水、绿地、宁静、清洁、节能减排行动“六大生态工程”,全力推进环保模范城市的创建。
轰轰烈烈的“环保之战”由此展开。投资2.33亿元改造市区最大的“绿肺”——潜山国家森林公园;投入近10亿元改善淦河流域生态环境;投资9亿元建设污水处理厂等重点基础设施……
青山绿水是咸宁最大的财富。2007年7月,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在山上再造一个咸宁”的战略部署。近5年来,全市投入资金10余亿元,造林15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4.2%,比10年前增加了5.2个百分点,远远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
(上接第一版)
市区大力实施绿化美化工程,培植城市森林。实施“见缝插绿、破墙透绿、腾地植绿、大树进城”等工程,现在城区四季绿荫掩映,绿化率达到45.6%。
与此同时,为引导群众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我市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开展了以“四清”、“六改”、道路和村庄绿化、沼气利用为基本内容的生态村庄、绿色家园创建活动。目前,全市建成生态示范村10个、示范户100户、区级示范村庄绿化30多个。
[新闻链接]目前,我市森林覆盖率高达54.2%,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温泉城区的空气洁净指数达到24,与海南三亚市并列全国中等城市空气质量首位。
生态工业强市
在咸宁经济开发区红牛公司厂区,记者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一年冬天,红牛厂区的一处池子里飞来一只南迁的白鹤。这只白鹤“有所不知”,清澈的池水全部是生产过程中的工业废水,经过几道严格的处理工序之后被储存在这里。
红牛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建厂之初,公司就建成了拥有一流设备的污水处理站,通过厌氧耗氧生物处理工艺,达到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
红牛公司是我市引进的“绿色企业”之一。作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核心城市和湖北首批低碳城市的试点城市,我市“绿色招商”、“招绿色商”的观念深入人心:凡是不符合“两型社会”要求的项目一律拒绝,仅去年就拒绝项目50多个,涉及投资数十亿元。而在咸宁经济开发区,落户企业123个,全部都是“环境友好型”项目。
在发展低碳经济时,咸宁特别注重引入信息、资本、人才、科技、管理等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的集约度。近5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00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6倍。先后引进香港华润电力、台湾统一饮品和光宝电子等一大批符合“两型”社会发展要求的知名企业。目前,已有武钢森泰成功研发超低碳硅铁、复合脱硫剂等高新技术产品,晨鸣纸业纳入全省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
“要项目不要污染,一定要全心呵护灵山秀水。”这场“低碳革命”的矛头直指污染重又上不起治污工程的“五小”企业。按照高碳改造、低碳升级、无碳替代的思路,我市切实做好淘汰落后产能、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这三篇文章。5年来,全市依法关闭“五小”企业100家。
依托绿色资源,我市拉长低碳产业链,目前核电、火电、风电、水电一应俱全,绿色能源开发势头强劲。
[新闻链接]5年来,咸宁万元GDP能耗降低20%以上,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3%、17.5%。今年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1%,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上升到9.8%。
生态旅游活市
12月3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宫山迎来了80位来自湖南长沙的游客,他们登铜鼓包,游金鸡谷,探闯王陵,深深陶醉在九宫山古木参天,竹林似海,千峰竞秀,层林尽染的美景中。他们称赞这里生态优良,风景如画,并对闯王的最终归宿很感兴趣。
据九宫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营销总监马洁介绍,10月份至今,虽然九宫山已进入旅游淡季,但仍然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个旅游团 ,共计5800人。
为充分发挥咸宁青山绿水的生态优势,我市把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作为突破口,成功举办了三届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投资200亿元、占 地54.6平方公里的生态旅游新城初具规模,温泉养生之旅、九宫山休闲观光之旅、赤壁三国文化之旅等知名品牌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活力和亮点。旅游和文化的有机结合,成功地构筑了以生态休闲与特色文化体验为主题的旅游新格局。
在广州喝完早茶,中午便可在咸宁,或探三国赤壁大战遗迹,或漫步在万亩星星竹海中踏青,或享受誉为“人间瑶池”的温泉……武广高铁开通后,广州出发3个多小时便可到咸宁。在周末,香港、广东“高铁团”蜂拥而至。
咸宁温泉得天独厚,全市温泉日出水量1.5万吨,早在唐宋时期,“温泉沸波”就是域内有名的“八景”之一。如今,咸宁的中心城区以“温泉”冠名。
咸宁的新形象,温泉是名片;咸宁的高增长,旅游是酵母。立足区域,大力发展低碳产业成就了咸宁旅游业“快跑”。现在一到周末、节假日,各大温泉酒店一房难求。
[新闻链接]统计显示,咸宁2010年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超过13%。旅游已成为咸宁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第三产业的重要引领产业,成为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产业。(记者 江世栋 通讯员 刘会林 付强)
编辑:liuhuafang
上一篇:
[聚焦“5个咸宁”③]宜居咸宁
下一篇:
[聚焦“5个咸宁” ①]小康咸宁
相关新闻
-
咸宁市供电公司连夜施工为水库泄洪提供电力保障
咸宁新闻网讯(通讯员 王秉政)7月11日晚,市供电公司配电抢修人员连夜施工,22时成功接通电源,给温泉肖桥村11组塘尾钱水库...
-
"旅游一卡通"再掀惠民潮 600市民办卡游景区
-
二论推进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
-
各部门迎战旅游节扫描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