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咸宁市组织工作五年回眸
五年奋力跨越,五年辉煌历程,五年党旗飘扬。
市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全市组织工作围绕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美好蓝图,选干部、配班子,建队伍、聚人才,抓基层、打基础,将广大党员干部的力量凝聚在鲜红的党旗下,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进程中一路前行。
五年来,精彩纷呈的主题学习教育活动,为鄂南经济强市建设提神鼓劲
2008年,中央作出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重大战略决策后,咸宁的赤壁市被确定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贺国强的联系点,咸宁市被确定为湖北省委的试点和原省委书记罗清泉的联系点。
这是历史的机遇,这是时代的召唤;这是党的重托,这是人民的期待。
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全面推进科学发展、建设鄂南经济强市”主题,组织学习,解放思想,查找问题,明确目标,创新机制,共举办论坛50多期,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8次,召开座谈会800多次,走访群众2万多人次,共整改各方面突出问题9103个。创造的“十字促学”、厅市合作、“1+X”活动方案等作法,得到了习近平、贺国强、李源潮等中央领导多次批示,经验在全国推广。推出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赤壁市双丘村党总支、大学生村官黎锦林等重大先进典型,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创先争优是咸宁又一项成果丰硕的主题活动。全市共有5939个党组织和11万余名党员分领域、分行业开展不同类型的活动,公开承诺,学习周新武,精彩不断,好戏连台。“三万”活动中,5000余名干部进驻全市所有行政村和农村社区,走访农户15余万户;“城乡互联、千村共建、万户帮扶”活动中,市县机关、企事业单位与全市1002个村(社区)结对共建,帮扶困难群众9299户。
借时造势,借势造力,借力扬帆。市委通过各类主题活动争取中央、省委领导的重视支持,得到上级部门的关注倾斜,吸引市场要素的聚集汇合,从而带来了咸宁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观念大突围,灵魂大洗礼,力量大凝聚,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一些多年来制约咸宁发展的瓶颈得以解决,一批投资过百亿的项目加快开工或提前上马。
五年来,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加强,为鄂南经济强市建设凝智聚力
今年的换届选举工作,可用“前所未有”四个字来概括。
首先是规模前所未有。从市级到6个县市区领导班子,再到70个乡镇办换届,还有全市1002个村(社区)两委换届。事关咸宁未来五年的发展,触动党员干部群众的利益,省委十分关心,社会高度关注。省委书记李鸿忠为此亲临咸宁,指导市委常委严肃换届纪律专题民主生活会。
同时,工作力度前所未有。市委多次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市县两级层层动员部署,成立领导小组和督导组。全市7762名领导干部承诺“五个决不”。市、县、乡三级党委开展专题谈心谈话活动。换届过程中,重点对象管理到位,系上“紧箍咒”;社会宣传到位,用好“公平秤”;警示教育到位,装上“防滑链”。
工作效果也前所未有。目前,村、乡镇、县市区换届圆满完成,市级“两代表一委员”推荐、提名、选举工作正在有序进行。换届取得了“三高”、“三好”、“三满意”的良好成效:参会率高、当选率高、得票率高;报告好、班子好、风气好;组织满意、代表满意、群众满意。
今年换届共调整县级干部232人、科级干部近700人,没有发生一起拉票贿选行为,没有发现一起跑官要官现象,确保了换届环境风清气正。
五年大换届,是全市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全面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个有力例证。近几年,全市组织系统完善规范了委任制,实行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全面推行党委常委会、全委会票决干部制度;加大了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力度,市委公开招录公务员422人 ,先后组织了9次干部公开选拔,选拔县级干部31人、科级332名;疏通了干部“出口”,出台领导干部转任非领导职务政策,市直机关 “先提后退”干部120名。
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是全市组织系统推进干部教育培训的重点。五年间,先后选派456名领导干部参加省级以上的调训,全市各级党校开办164期主体班、 225期短训班,培训各级各类干部两万多人。
高规格动员,高起点定位、高标准推进、高要求落实,是全市组织系统加强人才工作的亮点。市委召开了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保障战略为主题的第四次建设鄂南经济强市座谈会和市委三届十一次全会;出台了《关于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保障战略加快推进鄂南经济强市建设的若干意见》,制定了《咸宁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实施意见,人才工作的共识进一步形成,人才工作的思路进一步清晰,人才工作的环境进一步优化。
“五个严禁、十七个不准、五个一律”,严肃换届纪律保证风清气正,是全市组织系统加大干部监督的看点。全市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一报告两评议”满意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网络举报、电话举报、信件举报“三位一体”举报网络日益健全,匡正了选人用人风气。
五年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入推进,为鄂南经济强市建设强基固本
基层党建工作,点多面广,千头万绪,必须寻找着力点和突破口。
我市围绕争创全省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示范市目标,先后推出了农村、社区、企业、机关等各领域党组织“五个基本”、“七个体系”规范化建设二十条,将创建工作的具体标准细化量化,以项目建设的方式整体推进。
在这场创新实践中,各县市区党组织因地制宜、因事施策。赤壁市以“解放思想、创先争优”为主题开展创新发展思路大讨论,查找制约赤壁发展的症结,引导干部群众“弃傲气、戒懒气、除怨气、卸暮气、远奢气”。嘉鱼县强化投入,创新载体,优化功能,实施“分区布局、分类实施、分项定标、整体推进”,基层党建真正步入高效轨道。咸安区按照“全国一流、全省示范”的要求,每个社区建成了面积达到600平方米以上的标准化党员群众服务中心。通山县“多类型”推进、“多元化”投入、“多功能”服务,实现基层党建“十个全覆盖”。崇阳县推行“产业链上建支部”和“支部+协会”的党建工作模式,农村经合组织发展到200多个。通城县给外出流动党员“安家”,“红色地图”成为创新流动党员管理的红色经典。
难点变热点,热点变亮点。省委组织部副部长胡志强说,以“项目化”推进基层党建工作;整合力量一次性高标准建设示范社区;由单一的“办公中心”变成综合性的“服务中心”,使“党员之家”成为“群众之家”,基层组织和阵地真正实现“建起来、活起来、强起来”,这就是基层党建的“咸宁创造”。
枯燥的数字,反映出生动的工作实际。
五年来,全市组织系统整合各类资金2亿多元,对全市所有的村级办公活动场所进行了新建或改扩建,完成了762个村、71个社区、512个非公企业、438个机关事业单位的党组织规范化建设。
五年来, “领头雁”工程吸引了478名“回归村官”,选派了113名“干部村官”,培养了403名“能人村官”,选聘了224名大学生“村官”。
五年来,全市村级集体经济纯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的村已有647个,占总数的71.2%。
五年来,全市共组织开展现代远程教育集中学习15000多场次,劳动力转移培训15.6万人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36万余人次,全市农民利用远教平台所学技术开展种养业获益近10亿元。
五年来,组织部门自身建设不断加强,为鄂南经济强市建设增光添彩
在一些人眼里,组织工作是游离于经济建设外的“软指标”,是与实际工作相背离的“虚功”。近几年,我市组织系统虚功实做,软指标化为硬任务,从严治部、从严律己、从严带队伍,以高效能塑造新形象。
学习兴部,打造“品牌组工”。全市组织系统着力建设“学习型机关”,开展日读一文、周学一次、月讲一课、季读一书、半年一论、一年一比、年终一评“七个一”学习活动,注重强化组工干部的实践锻炼,全市组工干部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形成一批高质量的调研成果、创新成果和实践成果,基层党的建设、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等多项创新工作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典型,塑造了咸宁组工品牌形象。
制度治部,构建“和谐组工”。每年初,市委组织部将全年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形成了赶学比帮和争先进位的工作氛围。完善组工干部关爱机制,坚持部机关干部谈心谈话制度,实施组织部门基层联系点制度,深入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努力营造了新老和谐、上下和谐、部门和谐、内外和谐的“和谐组工”。
能力强部,建设“效能组工”。坚持以干部的高素质提升工作的高效能,组织开展业务技能培训。五年来,全市组织部门工作目标体系、岗位职责体系、管理制度体系和行为准则体系得到进一步健全完善,服务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作风立部,树立“形象组工”。五年来,围绕组织工作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全市组工干部开展大调研活动,完成课题65个,在省级以上媒体发稿近400篇。组工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在基层一线掌握情况、在实践实干中转变作风,进一步树立了良好形象。
(记者 陈 新 通讯员 杨志奇 任 创)
编辑:liuhuafang
上一篇:
咸宁市近五年教育卫生惠民工程回眸
下一篇:
[我看咸宁这五年]娱乐迎来升级时代
相关新闻
-
咸宁市供电公司连夜施工为水库泄洪提供电力保障
咸宁新闻网讯(通讯员 王秉政)7月11日晚,市供电公司配电抢修人员连夜施工,22时成功接通电源,给温泉肖桥村11组塘尾钱水库...
-
"旅游一卡通"再掀惠民潮 600市民办卡游景区
-
二论推进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
-
各部门迎战旅游节扫描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