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报道 >> 2011专题 >> 咸宁市第四次党代会专题 >> 新闻动态 >> 正文

咸宁市政府四年来“十件实事”综述

来源:咸宁新闻网 时间:2012-01-03 11:01:00

共绘蓝图正当时

  刚刚闭幕不久的市第四次党代会描绘了未来五年发展宏伟蓝图:早日建成鄂南经济强市、共创幸福美好新咸宁。

  宏图前景令人鼓舞,宏伟目标催人奋进,这是党代表们在讨论中的共识。

  实现宏伟蓝图的信心从何而来?来自市委市政府脚踏实地办实事。

  市政府四年来每年十件实事,件件都是老百姓身边的事,件件都是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件件都是关系咸宁科学和谐跨越发展的事。

  四年来四十件实事的全面落实,给人们极大的信心!

  关键词:发展、城市建设、城乡一体、自豪感

  卢先生是中央机关工作人员,五年前曾到过咸宁。在他的印象里,温泉和永安说是一个城市,实际上是一副扁担挑两头,温泉和永安都是县城格局。可是2011年十月小长假,卢先生再到咸宁,驱车浏览城区时感慨不已:咸宁是个大城市了!

  其实咸宁还是一个新兴中等城市,不输大城市的夸赞让市民拥有了自豪感!

  就在2008年,市政府十件实事之一是:加快潜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建设具有城市公园功能的4A级旅游景区;加强淦河城区段综合治理,完成第三期景观改造。

  实事一件接一件,城市整体框架不断完善,有机组合形成了中心城区,实现“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的美好愿景。

  2011年9月初,全省城市管理工作现场会在咸宁召开。省委书记李鸿忠、省长王国生同与会人员参观中心城区,发出了“三叹”——感叹、惊叹、赞叹!

  加速城市建设发展,只是四年来政府为民办的实事之一。

  就在这四年之中,市政府件件实事促发展,城乡一体同步推进,群众反映突出的行路难、致富难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汤先生在外闯荡多年,现在是上海一家公司的高管,可谓小有成就。他怕的是回家,那可是要提着大小行李步行十几里山路啊。前不久他又回到了通城深山里的老家。这次是开车进山,直到家门口,心里感觉只有一个字:爽!

  仅在2008年,我市就完成通村公路建设任务1800公里,139个行政村提前村村通油路。目前全市6个县市区均通高速,基本实现水泥(沥青)路、电话、广播电视、宽带网络村村通。

  桩桩实事的推进中,我市城乡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在通山、崇阳、通城,过去难得出山的农民,现在一天至少可以来回县城两趟;村路修通了,山里的资源“身价”涨了,农民致富的门路更宽了。

  通畅通达工程,让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全市城镇化率由 2005年的42.4%提高到49.3%,比2007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家住桥头路的李先生是前不久移居咸宁的市民,昨天带着惠民医疗保险证,来到咸安区中医院就诊。他持证直接找医生看病,而且还享受各种优惠。

  像李先生一样,许多市民在享受种种优惠时对居住咸宁产生了归属感!

  2009年,市政府的十件实事之一是:支持1个县级医疗机构、10个乡镇卫生院和100个村卫生室建设,启动咸宁市中医院改造升级工程。

  四年来,市政府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列入“十件实事”,城镇职工医保政策在全省率先实现统一,医保基金在全省率先实现统筹,医保报销范围不断扩大,年支付限额年年上调,报销比例节节上升。

  随着实事件件落实,市民就医更加实惠。目前我市基本药物制度得到实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积极推进,投资5亿元的市中心医院投入使用,引进武汉同济医院全面托管,市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武汉同济医院的高质量医疗服务。

  “开学报名遮遮掩掩,雨天宿舍滴滴嗒嗒;放学钟响无所事事,翻山越岭各回各家”……

  这样的农村寄宿生生活情况在“十件实事”推进中得到根本性好转。

  市教育部门2008年根据市政府十件实事要求,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提高贫困家庭寄宿制学生的生活费补助标准和农村中小学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做好贫困地区农村初中改造工程,重点改善全市100所农村寄宿制初中办学条件。

  据市教育局负责人介绍,当年全市就投入资金3880万元对6个县市区共100所农村寄宿制中小学解决了 “两难”(如厕难、饮水难)、“两差”(住宿条件差、就餐条件差)和“两个基地”(实践基地、蔬菜基地)建设。

  四年来,我市把就业、保险、住房和教育等作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就业更加充分,新增城镇就业人口15.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33.8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8328个。保障更加有力,五险参保人数达152.4万人次,是2007年的1.94倍;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受益面达89.5%以上。开工建设廉租房、公租房6704套,实施危房改造23585户。就学更加方便,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全面落实,教育布局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关键词:帮扶、解难济困、生活质量、幸福感

  咸安区大畈居民郭女士正在准备年货。“今年的日子不错,这是托了帮扶干部的福啊! ”郭女士一脸笑容。就在前几年,每到元旦春节,郭女士都要为过年犯愁。

  市政府将万名干部开展 “双扶”活动作为“十件实事”之一,要求万名干部用3年时间帮扶困难家庭脱贫,不脱贫不脱钩,让帮扶对象“有钱花、有房住、读得起书、看得起病”。

  这种大爱情怀让市民增强了幸福感。

  乡村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从来没有这样方便过。通山县黄沙铺镇中通村村民对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所带来的实惠感激不已。

  “现在用水既方便又卫生,不像以前,要到几里外甚至更远的地方去取水。”正在水龙头下忙着洗菜的村民高兴地说。

  再解决农村18.42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是2009年市政府的十件实事之一。

  水利部门通过国家、省内专项拨款,加上群众自筹等方式筹集资金近亿元,使用自流引水、管网延伸、泵站提水等方式进行水利工程改造,仅2009年就解决21.94万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

  十件实事桩桩关注民生,件件顺乎民意,群众生活更加宽裕,四年中,城市发展增加就业,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解决农村生产难题,突破农民增收瓶颈,城乡居民收入由2007年的9220元、3737元提高到14780元、6450元,年均增长在10%以上。

  十件实事推进之中,我市科学发展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社会管理创新中强化,在全省率先开展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免费救治、吸毒人员强制收戒工作,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儿童福利中心和城市社会福利中心全面竣工,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四年四十件实事,件件是民心所向,处处彰显民生,办在了群众心上,落在了加快发展的关键点上。目前,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大势已经形成,一个自强不息、科学发展的咸宁,一个开放包容、和谐文明的咸宁,一个日新月异、充满生机的咸宁,正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我们坚信,未来市政府为民办的实事更多、更细、更有成效,“早日建成鄂南经济强市、共创幸福美好新咸宁”的宏伟蓝图一定能实现,一定会实现!

  新闻链接:

  2008年十件实事

  1、新增城镇就业3.8万人,帮助1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和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完成农民工转岗培训3万人,新增转移劳动力4.2万人。

  2、继续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从2008年春季起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提高贫困家庭寄宿制学生的生活费补助标准和农村中小学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继续做好贫困地区农村初中改造工程,重点改善全市100所农村寄宿制初中办学条件。

  3、筹措资金3840万元,为农户新建户用沼气池12000口,同步完成改厨、改厕、改圈12000户;筹措资金6920万元,解决17.3万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

  4、筹措资金18000万元,完成通村油路767公里,新增139个行政村通油路。

  5、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8万平方米(1400套);建立健全城市廉租住房制度,向城市低收入家庭发放住房租赁补贴,解决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在8平方米以下的1400户县以上城区最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6、做好农村低保扩面工作,新增农村低保对象1.3万人;将7万农村低保对象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到85%。

  7、加快潜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建设具有城市公园功能的4A级旅游景区,完成一期工程建设任务,免费向市民开放;加强淦河城区段综合治理,完成第三期景观改造。

  8、实施生育关怀行动,为育龄群众免费健康查体10万人次。

  9、继续组织全市万名机关干部结对帮扶贫困家庭活动,完成实现农村特困家庭人平纯收入超过1000元、城镇特困家庭劳平年收入超过10000元的“双超”目标的年度任务。

  10、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再解决0.52万极端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和2万低收入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问题。

  2009年十件实事

  (1)筹措资金2200万元,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6万人,其中免费开展为期3个月的培训1万人;新增城镇就业3万人,开发(保持)公益性岗位2000个。

  (2)筹措资金1.2亿元,建设廉租房14.4万平方米。

  (3)筹措资金800万元,新增农村低保1万人,提高农村五保户的供养标准。

  (4)筹措资金1.1亿元,建设农村公路500公里。

  (5)筹措资金380万元,建设农家书屋17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2个。

  (6)筹措资金1.02亿元,解决21.94万人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对农民按规定购买家电实行13%的补贴。

  (7)筹措资金2000万元,支持1个县级医疗机构、10个乡镇卫生院和100个村卫生室建设,启动咸宁市中医院改造升级工程。

  (8)筹措资金3000万元,在咸宁新城区启动建设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9)筹措资金500万元,为困难群众和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

  (10)深化“双扶”活动,组织1000个机关单位结对帮扶村组和社区、50000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困难家庭;减少农村绝对贫困人口0.52万人、低收入贫困人口2万人。

  2010年十件实事

  (1)城镇新增就业3.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5万人。

  (2)筹措资金3400万元,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

  (3)筹措资金9280万元,新开工建设廉租住房2320套,新增租赁补贴6367户。

  (4)筹措资金2000万元,推进潜山国家森林公园三期建设。

  (5)新建通村公路500公里,完成投资1亿元。

  (6)建设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75个农家书屋、3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兴建160个村级综合服务社;对农民按规定购买家电实行13%的补贴。

  (7)新建1.5万户清洁能源工程,再解决农村18.42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8)为农村5万名义务教育阶段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对中职农村家庭困难学生和涉农中职学生减免学费;为1.2万名大学生发放奖助学金。

  (9)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标准,扩大门诊统筹覆盖面。

  (10)筹措资金1800万元,开工建设咸宁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儿童福利中心、城市社会福利中心。

  2011年十件实事

  (1)城镇新增就业3.3万人,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3万人转移就业。

  (2)新建和筹集2826套廉租房和公租房,逐步解决教师住房困难。

  (3)确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适龄应参保人员达到32万人。

  (4)安排土地出让净收益的10%用于水利基础设施和城市防洪工程建设。

  (5)投入资金2亿元,推进农村环境保护连片整治试点。

  (6)筹措资金 1亿元,支持城乡一体化建设。

  (7)市级财政安排300万元,支持县(市、区)村级卫生室建设,提高村级医生补助水平。

  (8)开工建设63公里咸安至崇阳生态旅游公路。

  (9)启动王英水库自来水工程建设,完成一号桥自来水厂泵站迁移工程。

  (10)依据市区教育布局规划,在市新城区改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上接第一版)创新方式,不断活跃参政议政。三届政协围绕中心,精心选择调研、视察课题,积极创新专题调研、视察活动方式,努力提高成果质量。先后组织开展了对咸宁核电建设、经济开发区建设与发展、旅游新城建设、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城乡规划、中小河流治理、女职工劳动保护、安全生产、法律援助、民族宗教政策贯彻落实、为建设鄂南经济强市提供人才保障等重要专题的调研、视察活动,多篇调研、视察报告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批示或被市委《领导参考》《工作简报》刊发,为市委、市政府的有关重大决策提供了参考。

  发挥优势,积极服务全市大局。三届政协发挥联谊优势,加强与各地政协组织的联系与友好交往,积极宣传推介咸宁,尽力为咸宁的发展造势,争取多方支持。四年来,三届政协积极参与全国10省 (区)28城市政协横向联系会和武汉城市圈政协主席论坛等联谊交流活动,成功主办了2010年武汉城市圈政协主席论坛;积极为招商引资提供信息、牵线搭桥,共协助引进项目300多个、资金300多亿元;每年开展送科技、文化、卫生下乡活动,扎实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大力鼓励委员双岗建业,大力倡导和推动全民创业,非公有制经济界委员努力做大做强企业,同时积极参与“百企联村”活动,在推动全民创业中起到了示范表率作用。

  团结各界,全力维护和谐稳定。三届政协四年来切实帮助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大力支持其加强自身建设,开展履职活动;注重团结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引导、鼓励他们敬业奉献、回报社会;加强与港澳台侨和民族宗教界人士的联系,积极反映他们的愿望和要求;坚持平等协商、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的原则,充分尊重和保障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民主权利,形成了团结融洽的合作共事氛围。不断完善委员联系群众制度,充分运用委员与群众利益相近、认同感一致、感召力较强的特点,用民主说服、教育疏导的办法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记者 饶洪斌)

  

编辑:zhusijia

上一篇: 咸宁市城管局推进城市管理上台阶
下一篇: 四论贯彻落实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