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报道 >> 2011专题 >> 咸宁市第四次党代会专题 >> 新闻动态 >> 正文

咸宁市宣传文化工作五年回眸

来源:咸宁新闻网 时间:2011-12-15 07:12:00

文化咸宁 振翅高飞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短时内难以触摸,难显其形,难以信服。五年实践,咸宁这座城市因为文化的潜移默化发生着剧变——

  城市变大了,环境变美了,经济变活了,人气变旺了,这变化中潜藏着文化的身影。

  一个新共识业已形成:软实力正成为这座城市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成为推动鄂南大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助推器”。

  文化自觉 以文凝神

  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地方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政府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自觉的程度。

  这5年,我市紧紧抓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机遇,像重视经济工作那样重视文化工作,像重视物质文明建设那样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像重视做强经济硬实力那样重视做强文化软实力。

  孙立诚在市委宣传部从事文化工作管理近20年。昨日,记者见到他时,说起咸宁人这5年来对文化认知的反差感慨不已。

  5年前,大多数人对搞文化建设不以为然——

  文化建设得再好,不如机械多跑跑。

  文化投入得再多,不如荷包钱增多。

  文化水平提再高,不如炒菜水平高。

  ……

  如今,大家对文化建设有了全新的认识——

  人们需要通过文化,启蒙心智、获得思想上的教益。

  人们需要通过文化,愉悦身心、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依归。

  文化是维系一个社会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

  ……

  巨大的反差,在孙立诚看来,是“文化自觉,以文凝神”的结果。

  市委书记黄楚平在干部大会上总是不忘强调,经济发展和文化的发展都是相辅相成的,改善民生不仅仅是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更重要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包括对文化的要求。

  市长任振鹤在各类调研中一定会要求,进一步深化认识,统一思想,不等、不靠、不观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市委中心组带头示范把软文化转化成硬实力。5年来,市委中心组集中学习达46次,外出考察调研13次,连续4年召开解放思想座谈会,集中研讨鄂南经济强市建设的重大问题。

  领导垂范,凝聚精神的行动迅速展开。

  29场“建设鄂南经济强市”论坛,邀请39名中央、省里知名专家学者来咸讲学,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参考、智力支持。

  多形式的“建设鄂南经济强市” 讨论会、辩论会,统一了党员干部思想,凝聚发展共识。

  800余场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竞赛活动,得到省委宣传部高度肯定,引来中央和省等七大媒体齐聚咸宁。

  1000余场理论下基层活动,使科学理论、市委精神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一系列重大宣传战役紧扣中心。5年来,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主流媒体年均上稿300多篇。

  前不久,一位咸宁的老领导重回咸宁时感慨:现在,咸宁干部精神饱满,做事的思路活了,视野开阔了。

  对此,孙立诚认识更深。他说,在文化的旗帜下,全市上下精气神都集中到“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目标上。

  他透露,市里《关于推动咸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即将出台,把咸宁建设成文化强市的愿景指日可待。

  市场运作 以文聚城

  文以载道,文以传人。这5年,咸宁人惊讶发现过去仅能在电视中看到的文化设施出现在身边。这归功于市委市政府采取BT模式等市场化手段实施的“文化惠民工程”。

  徜徉在这些设施中,人们在接受文化熏陶的同时,也感受到文化孕育财富。一个个涉及与文化艺术相关的建设凝结了咸宁人民的智慧,它们当中所展现的不是冰冷的器物外在美,更是咸宁人凝聚精神,鼓舞斗志的新平台。

  13日,市民叶万胜望着“天圆地方”的咸宁博物馆对记者说:“这是咸宁的根。”他每星期都会约几个朋友来金桂路查看博物馆施工进度。

  在叶万胜看来,咸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把本地古老的文化与现代文明集中在博物馆展示,将给每个到这里的人打上“咸宁烙印”。

  咸宁博物馆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总投资1.1亿元,内设六大主体陈列,分别是:咸宁出土文物精品陈列、咸宁重大历史事件陈列、咸宁历史名人陈列、咸宁民俗文化陈列、咸宁改革开放成就展和咸宁美术馆。

  “博物馆是采用BT模式破解了资金难题,明年元旦前后将基本完工并部分开放。”市文体新局副局长章化介绍。

  距博物馆200余米的传媒大厦施工正酣。这个投资近2亿元的地标性建筑,吸引着过往行人的目光。

  此前,已投入使用的沙滩排球场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通过采取“以土地收益权质押、存量房地产置换与政府土地补偿相结合、共建共享”等市场运作的办法,“十一五”期间我市文化建设累计投资达20.16亿元,比“十五”期间投资额增加12亿元。

  克隆这些办法,群众文化艺术中心(市大剧院)、全民健身中心正在筹建之中。

  章化认为,这些现代化的文化设施,从南到北,把咸宁城聚集一线,提升了咸宁城市的品位。

  润物无声 以文化人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5年,鄂南经济强市论坛打破了咸宁干部因循守旧的思想,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大竞赛、大评比逼出了干部的水平,典型宣传战役引发了干群比学赶超的热情。

  一个个比赛,一个个活动,其中承载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教化作用,这种教化比空洞的说教更为生动,它以一种只把金针度与人的道德传承,带给咸宁发展的文化内在活力。

  市规划局局长肖彬的“鄂南经济强市论坛”笔记已经写完了7本。最近一期,他记录的是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黄运全关于《建设文化强国的行动纲领》主题报告。

  笔记记录得很仔细。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的意义、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层层递进。

  笔记还对重要语句划下“着重线”,并在旁结合自身体会写下许多注解。

  “用心是因为有用。” 肖彬说,每一场论坛都是知名专家学者针对咸宁的发展实际“传道解惑”。这种有的放矢的讲座,提高了干部的理论素养,开阔了视野。

  鄂南经济强市论坛在副县级以上干部内引发了“智力风暴”,而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大竞赛,大评选则在全市所有干部间掀起“学习狂潮”。

  这场大竞赛,大评选历时2年,组织各类竞赛活动800余场,评选出学习型党组织100个,学习型干部300名。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吴中苏认为:“将知识竞赛引入竞争机制,使比赛成为促进加强学习的引擎。”

  让学有标杆是我市“以文化人”又一抓手。

  “群星耀咸宁·十佳大评选”活动、五届“感动咸宁”十大人物评选表彰活动、咸宁十大科技人物和咸宁十大经济人物等系列评选活动和先后在全国推出了郑四来、常雨琴、黎锦林、周新武等先进典型,让群众找到了身边的感动,寻到了学习的标杆。

  持续开展的文明创建活动正改变着280万咸宁人的精神素养。

  五年来,我市开展了“四城同创”活动,广泛开展文明劝导行动,已连续两届(2005-2007、2008-2010)被省政府授予“文明城市”称号。

  巧借平台 以文扬名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5年,错把咸宁当咸阳已成为过时的冷笑话,一届届节会,一场场地域风情歌舞,一次次媒体聚焦,咸宁以文会友,盛名远播。

  咸宁在提升自身内在文化实力的同时,大力向外渗透本土文化,各种对外文化活动的开展,使咸宁更知名,更富有文化内涵与生活气息。以文会友,让咸宁人民和远方的朋友都乐在其中。

  连续三年举办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是我市精心烹制的文化盛宴。

  温泉9号公馆娱乐城老板柯平生历经三届旅游节。这位从鄂州来咸投资的老板说起旅游节,总是津津乐道:

  第一届旅游节让人记住了万人同沐温泉盛况和《梦寻咸宁》的精美。

  第二届旅游节让人记住了流光溢彩的十里河灯和特色鲜明的鄂南文化。

  第三届旅游节让人记住了56个民族56对新人“相约香城、爱在泉都、情定咸宁”的甜美。

  “温泉让城市知名,文化丰富城市内涵。”柯平生说。

  的确,《梦寻咸宁》在首届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惊艳问世后,深受各方来宾的好评,成为我市文化精品生产的扛鼎之作。

  节会之后,我市积极推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梦寻咸宁》创作排演了景区版,每周都在景区进行实景演出,丰富了我市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

  象《梦寻咸宁》一样,文化精品也成了咸宁宣传名片。通山县排演的《白云深处》获全省“五个一工程奖”,并远赴新加坡演出;赤壁市的《千古风流》获“屈原文艺奖”;通城拍打舞获第八届中国艺术节金奖;前不久,咸安的《千桥流水桂花香》、崇阳的《隽水天城》公演,广受好评。

  与此同时,借助节会平台,我市主动出击,一时间引来海内外媒体聚焦咸宁。

  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剧组也走进咸宁,摄制了《走进咸宁》、《咸宁旅游》、《投资咸宁》三部专题片;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评选来我市颁奖,全国各地摄影大师用镜头展示咸宁之美;“咸宁城市形象推介语”网上有奖征集活动使“咸宁”成为了网络热词。

  经过数年的宣传打造,内陆核电新城、香城泉都·湖北咸宁的品牌叫响大江南北。

  “咸宁的文化已成为了可触摸的实力。”一位在咸宁从事文化工作多年的老干部欣慰说道,文化是上层建筑,亦反作用于经济建设、民生建设。咸宁文化必将助推咸宁这座城市变得更美,经济发展变得更好更快,咸宁人变得更健康幸福!(记者 甘青 通讯员 赵骞 曹雨花)

编辑:lijie

上一篇: 咸宁市纪检监察工作五年回眸
下一篇: [聚焦“5个咸宁”⑤]和谐咸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