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报道 >> 2008专题 >> 王金怀作品集 >> 正文

写在贫困山水间的论文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08-12-18 17:12:00

写在贫困山水间的论文

——通山大畈镇党委书记刘元超侧记

  你认为,在华中农学院上大学时,毕业论文写得不很理想,一直耿耿于怀。

  1985年5月,你被任命为通山县大畈区委书记。当时,摆在你面前的是一张硕大的“白纸”——淹埋着全区5万多亩肥田沃土的富水库面,和一堆令人心痛的数字:全区4195户无房住或严重缺少房屋,4692户缺少棉衣棉被,全区人平纯收入仅60多元,每年要靠国家供应250万公斤口粮,80%以上的村组不通公路、不通电……

  有人对你说,这可是一篇难作的文章。你报之一笑后,便一头扎进这穷山恶水之间。时间掠过三个年头,你终于向3万多库区人民交上了一篇满意的论文。

  论题之一:一旦把冲动的游离变成能动的导向,捷径就在脚下

  其实,刚来大畈时,你面对的那片宽阔的库面,并非白纸一张,起码它有两方面引起你的沉思。

  一是60年代初建富水水库以前,大畈这块32平方公里的版土被誉为通山县的“黄金地带”,每年向国家提供400多万公斤粮食,人平纯收入高出全县平均水平的40%。而修建水库以后,收入减少了60%,群众吃“粮等供应,用钱靠救济”;二是通过农村第一步改革以后,全区6000多个农户中,有一半以上的劳动力从四分田地里游离出来。这些剩余劳动力有着强烈的发展商品生产的冲动,但普遍认为本地除了荒山就是死水,致富无从下手,产生悲观情绪。

  6月10日,你刚放下简单的行李,便轻装简行,来到海拔700多米的南山、消水、白岩等7个高山村实地调查。在去消水村的山腰路上,你遇到8个年轻人,在路边的座谈中你了解到,他们因在家无事做,要进城打工找钱买供应。你的心有些沉重。大畈闲置着10万亩荒山,5万多亩水面,如何使这些游离于粮食生产之外的劳力从凭着冲动。东撞西奔中,就地转向非农产业,能动地引导这些人在非耕地资源上扩充就业门路,开拓致富途径?

  通过一个多月的调查,你实地办公为7个高山村解决了10多个具体问题,并与区委和政府其他成员研究,确定了“山上竹松杉、山腰油桐茶、山下果药杂、水边柑桔化、水面跑运输、库尾围鱼汊”的库区经济开发方向,你根据这一设想写的工作报告得到县委的赞扬和批准。

  短短三年时间,这一能动的导向取得了喜人的进展,柑桔由不足1万亩发展到1.64万亩,水上运输船由2只发展到72只,围汊养鱼由8处700亩发展到34处2030亩,商品鱼产量由10万公斤上升到25万公斤。

  4000多名剩余劳动力从闲山空水中找到了用武之地。

  论题之二:一个碳原子由于结构方式不同,也许是金刚石也许是石墨

  1986年春,省农科院柑桔专家邓必贵到大畈考察柑桔,你与他抵足夜谈。老邓告诉你,他曾在深圳国际贸易市场了解到,同一种桔子,由于处理方式不同,市场价差竟高达8倍。这一席谈,使你想到了高等化学中关于碳原子结构的论题。

  在又一个专题调查中你发现,全区8000多个劳动力,文盲占33.5%。“库区要想腾飞,先学文化科技”,你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办起了一所“闲时长学、忙时短学、中青年必学、老年动员学”的“无围墙”农民技术学校,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培训了3598人次,讲解了10多个项目的生产知识。

  这一年,同是那么多挂果桔树、同是那么多劳力,柑桔产量却比上年增长了2.8倍。年终,县统计局对全县28个生产项目的增长速度进行评比,大畈竟有12个项目名列第一。

  培训本地人才,提高农民素质,正象要使更多的碳原子组合成金刚石一样,真是谈何容易。为了这个论题,你付出了多少艰辛的努力。上级拨来一批扶贫款,你首先想到的是教育;虎年除夕,干部们都回家团年辞岁去了,你还在为百鹅塘小学民办教师阮云春落实工资兑现的事 ……

  你曾感叹地说:“这是一个最迫切,又最难完美的论题”。

  论题之三 ……

  对于你来说,短短的三个年头,解答和正在解答的论题实在太多了。

  那独具特点的库区干部岗位责任制、那新建的45个农业型镇村企业、还有那日益活跃的库区经济,不正是一个个的内容详实的论题么?

  撤区并乡后,你改任大畈镇委书记,你对我们说:“学习十三大文件后,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库区的开发建设还只是开了个头,我自己也只是开了个头”。

  这是一个长河日升的早晨,湖光潋艳、满山桔翠。大小船只犁开平静的河面,留下一个个“人”字型轨迹。晨曦,照着你那结实的身躯,在前面投下长远的影子。是的,才过而立之年的刘元超写在这贫困山水间的论文才开了个头。我们象千万名库区人民一样,热切地期待着这省略号后面的新篇章。

  【作者感言】:选择最佳报道角度,是选择新闻事实的最好观察点,也是选择表达主题思想的最佳集合点和实现新闻的社会价值的最好切入点。因为许多人物是多面体的,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集合、切入。因此,选择最佳报道角度,是提高新闻价值的重要技巧,也是新闻工作者的一项基本功。选择角度不仅是消息写作的重要手法,在通讯写作中也极其重要。这篇刊发在1988年1月1日咸宁日报上的通讯稿,人物和内容可说并不是太显著,在采访中,我和通山县电视台方雷同志也反复琢磨角度问题。当时,刘元超正在攻读硕士学位,在闲聊中,他多次说到论文问题,由此我们受到启发,把改变库区贫困落后的面貌当成一篇大论文,从而确立了通讯的切入点,不仅使人物形象有了支点,整个材料集合也好布局了。同时,采用了第二人称的手法和跳跃活泼的笔法,在较短的篇幅里有选择地反映了一个较时间段内的内容,有效的表现了侧记所要表达的东西,整体上感觉还算生动。

编辑:陈凯

上一篇: 富水河上一小舟
下一篇: 没有危机感不是好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