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水河上一小舟
富水河上一小舟
——记全省优秀山区干部袁知盛
通山县慈口乡政府的门前,是一片波光鳞鳞、洋洋浩浩的水面。水边泊着一只小船,只容得下五六个人,而且显得陈旧破烂。有人指着小船说,那就是老袁的“坐骑”。
陪同采访的一位乡干部向我们介绍:老袁名叫袁知盛,今年五十六岁,在慈口乡整整干了三十多年,现任乡党委书记。前不久,袁知盛作为优秀山区干部,出席了全省山区工作会议,并受到大会表彰。可平时袁知盛总是说:“我不过是富水河上一只为库区百姓服务的小船”。一位中年村长风趣地说:“就是这只又破又旧的小船,把我们送到了致富的岸边呢”。
致富之舟
慈口乡位于拥有2400平方公里水面的富水库区中心地带,过去,这里是个富饶的山乡。1960年,为支持国家修筑水库,慈口人民慷慨地献出了家园。1900多户农民主动上了石头山,15000多亩肥田沃土被深深地淹埋在水底,20000多亩水面塞满了全乡每一个角落。由于房屋搬迁,田地被淹,有的农户变得赤贫如洗。宽阔的库面就象一个硕大的“穷”字。
为了帮助慈口人民尽快找到致富之路,袁知盛带着乡里的干部驾着小船走遍了全乡大小200多个河汊,先后进行了组织捕捞、发展茶叶、栽植山竹三次大的尝试,但收效都不大。1972年,柑桔专家张文才来库区考察,认为这里已经形成了小海洋气候,发展柑桔得天独厚。听了这个结论,袁知盛高兴得几天几夜睡不着觉。从此,他把整个精力放在帮助群众发展柑桔上。1974年他到西坑村蹲点发展柑桔,亲自驾船送桔苗、送化肥,当年就栽了15000多棵。现在这个村家家有桔园,挂果柑树40多万棵。
1976年他又到慈口四组蹲点试验。那时到处搞以粮为纲,上级工作组的一些人硬要群众毁桔种粮,袁知盛顶着压力,和群众算长远帐,继续发展柑桔。就在这一年,慈口一组有一棵叫“归井”的大桔树被山洪冲倒了。那是全乡挂果最早的一棵桔树,袁知盛心痛不已,亲自动手,挑石垒坎,把这棵柑桔扶正养活。当年挂果以后,袁知盛组织全乡干部在这棵桔树前开了一个特别现场会。他指着一个个油光发亮的桔子,深情地说:“这就是我们慈口人民要寻找的致富宝石啊!要毁桔种粮?那就先从它开刀,谁动手?”人们一动不动,但心里却感到一股震撼。就这样,全乡的柑桔保存下来了。
到1983年,慈口四组的柑桔产量达到25万斤,成为全县柑桔栽培推广基地。现在全乡82个组,79个组有柑桔基地,产量达到150多万斤,人平纯收入由1979年的26元,上升到473元。
爱民之舟
对于袁知盛来说,小船就是他服务慈口父老乡亲的“流动办公室”。哪里有困难,哪里有问题,他的那只破旧小船就会出现在哪里的水边。
1973年春节前下了一场大雪,别人在家里烤火都嫌冷,可老袁却划着他的小船来到阮家村。他心里放不下徐细玉等几个70多岁的五保老人啊!他找来大小队干部,帮助给每家备了300斤干柴以及米菜肉等物资,天黑才荡船回家。第二天一早,他又冒雪到慈口七组,帮五保老人王凤喜解决柴米问题。
1975年除夕晚上,袁知盛忙了一天才回家,看见锅里的肉、桌上的鸡,突然想起贺家村贺达伯前几天说过今年的年肉无着落。他顾不上吃年饭,赶紧带着几斤肉和10元钱,打着马灯冒雨划船送到贺达伯家。难怪群众说,老袁的心里有一本困难户的帐,不管是谁家有困难,他都要操心。
廉洁之舟
袁知盛为库区群众操碎了心,可他从不以职权谋一点私利。他常说:“人坐在船上,就要谨防河水溅湿衣服”。
每年从他手上经过的救济粮、救济款、救济衣千千万万,可他十多年来,只有儿子老三参军时,收了民政部门发的一件军属照顾棉衣。1983年春季,乡里组织来了几车桔苗,表弟找到他,想要几棵桔苗。袁知盛说:“这桔苗是全乡人民的,我可不能拿来送人情”。老袁子女多,爱人在本乡的老家务农,身体又不好,每年的民政救济款他不仅自己不沾一分一厘,还要动员亲戚发扬风格让给别人。
30多年来,袁知盛没有向上级提过任何个人要求。1972年,县民政部门为解决老干部的子女就业问题,在慈口招收优抚干部,老袁的二儿子正好高中毕业在家,但他主动把招干指标让给了退休干部邓方湖的儿子。
每年柑桔采摘季节,老袁住过队的地方的群众总是忘不了他,要拣最好的桔子送给他,可每次都被他一一谢绝。一位60多岁的老农感慨地记者说:“我们和老袁交往几十年,他那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脾气从未改过。”
扎根之舟
俗话说,水无定,船无根。可慈口人都说袁知盛的那只小船有“根”,它不仅扎根在富水库区,而且扎根在库区人民的心里。
袁知盛先后在慈口担任过乡长、主席、管委会主任、公社党委书记等职务,县组织部门曾先后四次找袁知盛谈话,要他到机关或其他条件好的地方工作,他每次都表示要继续留在库区。有一次,上级决定调他到银行担任领导,并对他说,这是组织上对他的重用和照顾,要他服从。袁知盛说:“到机关工作,我个人当然好,但是修水库的时候,我动员群众以国家利益为重,拆房迁居,献出好田好地,亲眼看到一个富庶的慈口变成了一个贫穷的地方。如果我不亲眼看到慈口人民由穷变富,就是死也是不安心的。”领导感动了,谁也不再忍心动员他了。
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老袁已经又黑又瘦,腰背也佝偻了,还患上了关节炎、肺病、胃病。有时在外面工作儿子回来休假,和爸爸一起坐在船上时,感叹地说:“这船也太破旧了,该换新的啦!您也该休息休息了。”老袁总是严肃地说:“这船是比较破旧,但只要能带来温暖,带来热情,带来致富的信息,群众照样会欢迎。”
陪同采访的一位乡干部动情地对记者说:“慈口人一望见水库里的船只,就会想起老袁的小船;一看见那只小破船,就会想起老袁的一言一行”。袁知盛把自己和小船溶为一体,群众把老袁的精神与小船溶为一体。
【作者感言】:1983年5月湖北人民广播电台用配乐通讯的形式在联播节目里播发了这篇人物通讯,随后咸宁报也予以刊登,并被评为当年全省优秀广播稿。袁知盛是80年代初期通山较有名的先进典型,不少作者都采写过他,我算是最成功的一次。这篇通讯也是我早年采写的人物通讯中比较得意的一篇,我曾经在多次通讯员培训班上讲通讯写作时,举了这篇作品为例子。时隔20多年,现在重温这篇稿子,它仍然能拨动我心弦。
记者不比作家,要写出一篇好的新闻作品,不能光看写作能力,还要看合适的题材、时机。抓住一个好新闻点子,可以说是记者梦寐以求的事。所以无论是记者还是通讯员,一旦碰到好题材、好点子,千万不可浪费,要舍得下功夫,全力以赴,务求最好。在通讯写作中,提炼主题是最关键的地方,主题提炼得好,就等于完成了一大半任务。那么,什么是通讯的主题呢?通讯主题不是通讯所提出的问题,也不是通讯的内容,而是作者通过这些内容所表现出来的某种看法和主张,它体现作者的见解、意图和倾向,它来源于新闻事实(材料),又寓于新闻事实之中,犹如一根红线贯穿于通讯全文。如我的这篇通讯,全篇以富水河上一只“又破又旧”,但能给群众“带来温暖、带来热情、带来致富信息”的小船为线索,通过“致富之舟”、“爱民之舟”、“廉洁之舟”、“扎根之舟”四个小标题统领素材,浑然一体,一气呵成,说得上主题鲜明。
清代学者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决定一篇通讯的质量高低、价值大小,关键在于主题是否正确、深刻,是否具有现实意义,是否扣紧时代脉搏。所以说,一篇通讯的主题确立,是通讯写作的首要问题。如果没有鲜明乃至重大的主题,题材再重要、再生动,也没有意义。我在从事编辑过程中,经常收到一些通讯员写的人物通讯,通篇记流水帐,从头至尾介绍人物经历,冗长而平淡。这就是一个主题提炼问题。
编辑:陈凯
上一篇:
下一篇:
写在贫困山水间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