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报道 >> 2008专题 >> 王金怀作品集 >> 正文

没有危机感不是好厂长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08-12-18 17:12:00

没有危机感不是好厂长

——通山造纸厂厂长黄国谋采访札记

  元旦,该是个喜庆的日子,可通山县造纸厂内却冷冷清清,毫无生气。

  突然,有人传话:厂里今天要来个新“头”。脸上找不到一丝喜气的职工们一阵骚动,三三两两来到厂门口,自发地组成了一支欢迎队伍。不过他们为这位新来的厂领导准备的“欢迎词”,却是一连串问题:

  我们什么时候开始有事做?

  何时结束每人每月发15元生活费的日子?

  我家每月的口粮都买不回来么办?

  ……

  这些问题以后再回答你们!黄国谋带着笑走进了厂门。这笑里充满着信心,也包含着沉重的忧虑。

  来到厂办公室(一套二室一厅的破旧住房代替的),黄国谋心里更加沉重。他打量了一下,一张办公桌,没抽屉;三把藤椅,两把断了腿。有人给他倒了一杯茶,杯是断把的。没事,没事,办公条件差一点有什么关系。可是,你翻翻家底瞧瞧。

  1972年建成投产,到1982年应该是这个厂十年大庆啊。可是这一年却亏损14万元。而且这还只是帐面上的反映,如果加上抽空原材料的几万元,实际上亏损20多万元。全年仅100多万元的产值,竟有98万元收不回来。资金死了,银行不敢贷,财政难以扶,原料购不回,工人没事做,加上产品质量差,用户不上门,已经买了的又纷纷要求退货。厂里的技术骨干及熟练工人一家伙就走了48个。厂里说是濒临倒闭,实际上已经倒闭。

  来厂前,有人对黄国谋说,造纸厂去不得,那是个骨头,而且是个生了蛆的骨头。可不是,这骨头真的要生蛆了。

  以上记述的是发生在1983年元旦的事。

  现在,通山县造纸厂可不是“骨头”,而是一块大肥肉喽。

  黄国谋进厂后的第三个月,就使工厂扭亏为盈了,第四个月,工人便拿到了奖金。此后呢?请看下面这一串数据:到1987年的5年间共上交利税540万元,是前10年的2.9倍,1988年上交利税达到110万元,固定资产比前10年翻了近两番;经济效益、产品质量等在全省160多家造纸企业中连续三年名列前5名,少数指标还超过一些大型纸厂,排在全省一、二名;有两个产品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优质产品。去年12月,这个厂又在全地区造纸行业率先获得“全省优秀企业”的殊荣。黄国谋本人也连续多年被评为通山县模范共产党员、优秀企业家……

  按说,在这巨大成功的面前,黄国谋应该说是可以满足了,可以心安理得地歇歇气了,心中应该充满优越感了。可是我猜错了。我和他交谈过好多次(他太忙了,每次的谈话总被一些意外的事情打断)。他把我当成好朋友,掏心里话。我千方百计从谈话中去挖掘、捕捉他心灵深处闪光的东西,然而他总是透露出一丝“危机感”(最初我感到诧异:他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他甚至说,一个没有危机时感的厂长,不是个好厂长。有些玄乎。我反复采访黄国谋和他的同事,希望能找到这句话的注脚。

  这些年我们厂一年一个样,产值、利润一年一个大踏步。但这平静里面有“危机”的漩涡。一个厂要垮下去其实是再容易不过的事。譬如我们厂,每月产销收入140——150万元,如果产、供、销各环节不平衡,造成积压、货款收不回,一个月就可把100多万元资金搞死,二个月就跌下去,三个月就爬不起来了。因为我们的整个流动资金才不过100多万元。作为厂长,你能不担心吗?要想产、供、销各个环节平衡运转,产品质量是关键。这些年来我们千方百计与上海民生纸厂等全国名牌纸厂保持密切的技术联系,舍得花本钱派人外出学习、培训。现在全厂职工业务培训合格率达到95%以上,产品也由原来的3个发展到17个系列品种,其中书写纸、凸板纸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同类产品第一名。

  光质量好还不行呐,在销售活动中你还得特别讲究信誉。去年我们向国外出口纸,货运到省外贸后,一个电话打来,差一件(300公斤),当时,厂里已没有这种成品存货,我们马上组织10多个工人一张一张地捡、切,连夜就送到了武汉。现在,人们都说我老黄出外办事处处通。年前我们厂收购茅杆,资金缺口100多万元,银行难贷,发个求援信出去,人家十万八万地马上就汇来。化工原料告缺时,人家再紧张也要想法满足我。靠的是什么?是信誉!

  黄厂长说话节奏很快,我记录得也很粗略。我问,老黄啊!你现在有这么好的市场,难道还感到不安全?他抿嘴一笑。

  嗨!市场才是真正浸透了“危机感”的字眼。不隐瞒你说,我现在的产品不需要做广告,全国大小一百多家老用户排着队等货呢。别以为这样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你想,各地大小纸厂层出不穷,而且国内银根紧缩,纸张肯定会有滞销的时候。所以,我们开始把眼光转向国外市场,来个国内国外双保险。这两年我们打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每年有一半的产品出口欧洲、非洲及东南亚等地,1988年创外汇170多万美元。

  出口当然赚钱,但是国外市场也是很不稳定的,他说不要你的就不要你的了,可不跟你讲交情、搞照顾,所以国内老用户也不能丢。我厂的优质书写纸出口价每吨高达3600元,可国内价只有2000多元,但是我们宁可少赚点,也不终止向老用户的供应。这样,不管是国内还国外,市场不俏销时我都不会跟着跌下去。

  黄国谋40出头,浓眉下双目炯炯有神。望着那眸子里透视出来的深邃的目光,我深深地叹服:一个厂长如果有这“两手”,何愁不能立于不败之地!

  再一次找黄厂长采访时,他正在建筑工地上。这里是他们厂的卷烟纸分厂新项目,厂房雄伟、设备先进,与旁边的新宿舍楼交相辉映。

  现在不少人想到造纸厂来,原来走了的人也纷纷要求归厂,以为我们厂现在的日子好过,无后顾之忧。其实,哪能无忧。别人无忧,我这当家的有忧,厂里尽管只有300来人,但一家几口,要养活的可就是1千多人啊!社会在发展、生活在提高,老守着这点旧厂房、旧设备,不说别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后,光这几百来号退休人员也负担不起,所以必须寻求新的发展。1987年我们根据原料、市场、投资等各方面的综合考察,决定上卷烟纸工程。这个项目在湖北目前还是空白,经预测,销路很好。为上这个工程,我是一年多没睡过安心觉啊。不说求爹爹告奶奶地办理手续、联系设备、学习技术,光是资金就从外引进了600多万元。你问跑了多少路?反正为这,吉普车轮胎也磨破了上十个。这一年我头发也白了一片啦。工程全部建成后,产值、利润恐怕还止翻一番拐个弯。只要事办成了,再苦再累,值!这项工程建起后,我还准备安排厂里的无业家属搞个香烟包装锡纸厂,这种纸销路好,技术要求不高,主要是可以解决一部分职工的后顾之忧。为了解决原料问题,我还准备马上着手自己创办一个千亩黄麻基地。黄麻现在多得很,价格也很低,但“积谷防饥”,我要提防着黄麻市场可能出现的变数。

  黄国谋“走棋”真是步步稳妥、滴水不漏。我说,老黄啊,怪不得大家服你。他又是一笑。

  光这些大家就服你?未必。你别说我顾虑太多,其实,一个厂长,大家事事处处都盯着你,必须身正影正,可来不得半点马虎。我17岁当兵,退伍后搞行政。搞工业、尤其是搞造纸工业基本上是从头学起。这些年我是怎么干的?!刚进厂时,白天出去讨货款,晚上回来后顶个工人在车间跟班8小时,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一大清早又到厂里来了。现在厂里这么多产品,我手一摸就知道是几克几度,质量好坏谁也哄不了我。你打听一下就知道,从1983年元旦进厂到今天为止,我还没有休息过一天假哩。节假日、星期天、白天、晚上,不是在外跑就是泡在车间里,就是春节也没有闲着。家里的事我从没管过。白菜从几分涨到几角,猪肉从一元涨到几元,我不知道啥时涨的,菜市场从河东搬到河西,我也没进去过。

  我访问这个厂的干部职工,从科室到车间,他们说起“老板”一心扑在工厂的事来,就象满架的葡萄摘不完。

  1988年5月发大水,河水浸进“黄老板”家里开尺深,鞋子、日用品都浮走了,老婆、孩子喊天叫地,他却在厂里督促防汛到深夜。当厂长这些年,他没违反原则照顾过一个亲戚朋友进厂,为此,他的叔伯兄弟吵过,舅父骂过,老娘哭过。平时,“老板”不沾便宜不谋私利,烟厂送一箱烟到他家,他扛到厂里,工人干部每人2——5包分了;黄石一个印刷厂送他一件羽绒衣,他给了生活困难的职工;去年过年有个厂送他几挂鞭炮,他也拿到厂里接待了玩龙灯的……

  我向老黄反馈职工的看法,他有些激动。

  说好说坏的都有,不能光听好的,说东道西的也不少呢!尽管你费尽心血把厂搞好了,有人却说你是运气好,碰上了市场好形势;搞差了,又是你没得用,弄得你昏头转向。还有多少事要你应付,有多少事使你担忧?你能没有危机感?!

  黄厂长端起茶杯,呷一口,轻轻一顿,象问我,又象问自己。我的心为之一热。

  密密麻麻记了厚厚一本。黄国谋的谈话长时间在我脑海中萦绕,我不知是否找到了“没有危机感不是个好厂长”这句话的注脚,但肯定地说,黄国谋心中的这一丝“危机感”是颇具特色的,是难能可贵的。听说黄国谋最近正在西德、伊朗、泰国等国家考察,我想,直接了解除国外市场情况,与外商签订合同后,他心里一定又产生了什么新的“危机感”。不断地产生与消除“危机感”,这或许正是黄国谋成功的密诀。(1989年10月23日《咸宁日报》)

  【作者感言】:在新闻教科书里,关于体裁、结构、手法等说得很完备,严谨。但我一向认为,新闻写作贵在不拘一格。作为一个记者,偏爱于某种喜爱的表现手法和形式固然是一种特色,但如果局限于这种手法和形式就不足取了。记者应针对不同人物,不同事件,不同的情节,不同价值取向,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和形成,从而使报道内容与文字载体更融合自然,报道的思想内涵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关注西方新闻作品的人会发现,宏观的手法和不拘一格的技巧,正是西方新闻记者的特色所在,值得我们很好的研究与借鉴。我的这篇作品看起来比较自然、朴实,但在描篇布局上还是颇费了一番心思,我是以报告文字的构思来谋划这篇通讯的,不仅想反映黄国谋的作为,还想展现他的思想,不光是希望读者认识了解黄国谋,还希望读者能够从中得到启发的感悟。咸宁日报四十周年社庆出版《岁月留香》作品集时,我挑选了这篇作品,主要是考虑它在表现形式上不拘一格,不落俗套。

编辑:陈凯

上一篇: 写在贫困山水间的论文
下一篇: 红旗手情系机枪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