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报道 >> 2008专题 >> 王金怀作品集 >> 正文

农 金 骄 子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08-12-18 17:12:00

农 金 骄 子

——记通城县农业银行行长黄学智

  今年春节前的腊月二十八,购物、办年货的人群挤满了通城县城的街道。突然,鼓乐齐鸣,鞭炮震天,一支特殊的鼓乐队惊动了熙熙攘攘的人群。

  这支鼓乐队有40多人,来自塘湖镇。敲锣、打鼓、擎旗、吹号的人里面有镇里的主要领导,镇办企业的厂长,还有工人、农民代表和穿着整齐的小学生。鼓乐队簇拥着一块“支持乡镇企业,培植地方财源”的大红匾额从大街一路过来,尾随观看的群众达数千人,甚至还惊动了县委、县政府的领导。直到鼓乐队进了门,正在忙碌的通城县农行干部职工才明白,原来是塘湖镇为他们送匾来了。镇领导、厂长、工人、农民伸出的一双双手拉住农金干部职工们抖个不停,一行行热泪包含了千言万语……

  这个感人的至深场面,只是农金干部创造辉煌业绩的一面显微镜。一年来,通城农行集体和个人共有30余人(次)受到上级的奖励和表彰,先后被地委、行署、军分区授予抗灾救灾先进集体;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廉政建设、综合治理、驻村办点、工会工作和年度先进单位,审计工作还被评为省级先进单位……三百多名干部职工都说,取得这些成绩,获得这些荣誉,主要归功于他们的好带头人——行长黄学智。在年度干部考评中,行里87人参加无记名投票,85人投了黄学智的优秀票,2人投了胜任票。地委、行署也授予黄学智劳动模范称号,县委、县政府还树他为全县八面红旗之一。

  令人惊讶的是,黄学适智带全行干部职工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获得上下一致好评,仅仅花了一年时间。而在此之前,通城农行正处在十分困难的低谷中。

  1995年3月27日,黄学智走马上任时,摆在他面前的难题一大堆:一是行里资金运行质量差,经营起步难。到1994年末,该行逾期贷款达到6964.1万元,占贷款总额的77%,而1995年第一季度存款又比年初下降2350万元,欠地区分行的汇差比年初上升250万元,基本上存不保付;二是经营秩序差,资金包袱重,扭亏减亏难。该行三年积欠利息984万元,而利息支出却增加了600多万元,累计亏损已达1515万元;三是社会形象差,理顺关系难。更为严重的是,1994年农行还被列为受县委、县政府“黄牌警告”的“三乱”单位……

  为了冲出泥潭,黄学智没有丝毫犹豫,到任的当天就一头扎进了这一连串的问题中,去探索、寻找解决冻结的办法。他马不停蹄地走访了所有的信用社、营业所,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上任后的第6天,他组织召开了中层以上干部生活会,中心议题是:农行吃“黄牌警告”的原因何在?会上,大家当面锣、对面鼓地作检查、提意见、找差距,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接着,又围绕班子建设,明确了“十不准”,制订了一系列制度。黄学智在青年干部职工座谈会上提出的“四有”(有大家才有小家,有银行效益才有个人效益,有农金事业的发展才有青年人的前途,有农行的形象和地位,才有青年人自己的形象和地位),对青年的触动很大,得到一致认同。

  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思想工作,从上到下改变了干部职工的精神面貌。过去迟到早退、无故旷工,上班混时间以及抹牌赌博等现象不见了,一些长期“泡病号”的人上班了,全行上下想一样心思使一股劲:坚决要打翻身仗。

  在调动人的因素的同时,黄学智开始了摆脱困境的第一步:强化内部管理。他把自己多年来形成的经营管理经验应用到通城农金工作的实践中,靠管理振奋精神,靠管理增加效益,靠管理改变形象。

  在存款管理上,黄学智认真分析存款滑坡的原因,从组织打工存款、责任存款、生产基金存款、对公存款、城区存款、大户存款等6个方面加大力度。为了强化干部职工揽储的责任,他主持制订了严格的奖惩办法,自己带头组织了责任存款28万元。通过明确责任,仅行政机关50名干部就组织存款580多万元。到今年4月末,全行存款余额达1145万元,在去年同期的基础上翻了一番。

  在信贷管理上,黄学智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优化贷款结构方面。针对行、社资金供求矛盾突出的实际,他在全行强化了“三个服从”和“三个一律”的贷款发放原则,即计划服从资金,资金服从规模,贷款服从效益和一律实行担保抵押,一律实行逐笔核贷,一律实行责任赔偿。去年,行、社共发放贷款8800万元,收回当年到期贷款5118万元,收回利息1041万元,还清收回不良贷款567万元。

  在财务管理方面,他严格控制费用支出,改由多头管理费用为后勤服务中心单独管理,大力压缩招待费、电话费、会议费、水电费等费用开支。去年在实际收入比上年增加832万元的同时,各项费用支出反比上年减少了51万元。

  内部管理强化了,就等于在激烈的金融竞争中取得了主动权。去年,该行取得了存款、清收、财务收入三超历史的好成绩,一举扭亏245万元,制止了效益滑坡的局面,终于走出金融低谷。

  农业、农村、农民,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农业银行姓“农”,就要为“三农”服好务。针对过去农行与“三农”感情不深,服务不力的问题,黄学智在全行确立了加大支农力度,特别是加大支持乡镇企业,促进地方经济迅速发展力度的工作方针。

  与乡镇企业打交道,部分农金干部曾因过去部分信贷资金蒙受了损失而心有余悸。黄学智站在全局的高度看问题,首先从自身找毛病,采取措施保证资金安全运行,先后向乡镇企业发放贷款近4000万元,真正做到了把有限的信贷资产配置到最优势的产业和最优秀的企业之中。

  塘湖镇过去由于信用程度不高,一度被视为高风险投资区,银企之间3年不相往来。这个镇依托本地资源兴办了一个水泥厂,由于资金困难,3年没有竣工。黄学智上任后,先后4次带领有关人员到该镇调查论证,认为这里资源条件好,项目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并已完成500多万元固定资产投入。当时,厂方提出贷款70万元的要求,他根据自己考察论证的情况,在争取上级行同意后,及时发放给该厂贷款220万元,使该厂得以顺利竣工。这个厂投产3个月,就生产优质水泥7000吨,创产值210万元,获利润30万元。拨动一粒子,救活一盘棋。现在该厂不仅成为塘湖镇的当家企业、“吃饭工程”,还解决了250多个农村剩余劳动力,并带动了该镇运输业和服务业的大力发展。怪不得出现了本文开头一幕“送匾”的感人场面。

  一年来,黄学智审慎地为乡镇企业注入一笔笔资金,起到了放一笔贷款带来一串效益的好效果,为促进乡镇企业发展发挥了极大作用。

  成功的道路上留下的总是艰辛者的脚印。到通城农行的一年多时间内,黄学智处处严格要求,事事身体力行,以踏实的工作态度和过硬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全行干部职工的拥护和爱戴。

  从去年3月27日至今,黄学智从未休息过一天,就是春节也没有离开工作岗位,不分节假,无论晴雨,每天从早到晚,一般都要工作12小时以上,有时深夜一二点钟,还要到社、所抽查金库值班情况。黄学智今年41岁,身体结实正当年,可是到通城一年多,他就瘦了10多斤。干部职工都说:“全行上下,就数黄行长最忙最累。”

  去年6月下旬,全行召开社、所主任会,黄学智正患急性肠炎和胃窦炎,已连续两天未吃饭,但他坚持带病参加会议。第二天上午他连到厕所吐了6次,几乎晕倒在会议室里。大家急忙把他送到医院,入院手续办好后,他却硬是不肯住院,坚持要求只在每天早晨输液,然后照常工作。恰在这期间,通城县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农金系统也受到洪水袭击。7月2日上午8时30分,正在医院输液的黄学智接到电话,北港镇信用社遭洪水围困,便一骨碌爬起病床,拨掉输液管,顾不上向医生打招呼,在20分钟内就赶到了北港水灾现场。在他的带领下,农金干部职工奋力与洪水搏斗,没有一人抢救个人的财产。事后,有位女职工头天买的价值1万余元的嫁妆全在水里泡了汤,而信用社的资产却丝毫无损。接着,黄学智又涉水到五个受灾营业所、信用社察看灾情,直到深夜12点才拖着极度疲劳的病体回家。

  黄学智在工作上不仅忘我投入,而且扎实认真,注重调查研究。在刚上任的头两个月,他就跑遍了全县60多家经营网点。除了参加地县会议外,他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基层度过的。在上坳、双港等村调查时发现,不少农民缺少养猪的流动资金,他就带领有关人员进村办公,一户户落实养猪贷款。去年下半年,先后为132户农民解决贷款380万元,扶持发展生猪1.5万头。在他的影响下,全行大兴调研之风,去年该行8名行级干部在基层工作时间人均达到了150余天。

  黄学智踏实的工作作风还体现在他对干部职工生活的关心上。干部职工生病,甚至他们的家属生病,黄学智都要登门问候。干部职工的家庭状况、生活情况,甚至每个人的生日,他都做到心中有数。谁家有困难,他总是及时送去温暖。大家都说,黄行长以身作则,以心暖人,叫人怎能不积极工作!

  作为一行之长,黄学智可谓手握重权,但他自觉把自己置于党和群众的监督之下,牢记“物必自腐而后虫生”的格言,当官不弄权,理财不谋私,尽职不图利。一年多来,农行发放贷款数千万元,他从未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半点私利,在任何情况下,都自觉坚持信贷原则,不符合政策和原则的贷款一分钱也不贷。

  贷款上如此,平时工作生活中也是如此。生病住院,他严格按照和其他干部一样的待遇,自己掏出1千多元的药费钱;爱人调到通城以后,他只要了一套旧房子,门窗还是自己出了1500多元请人维修的;行里干部实行电话费包干,他的电话最多,电话费也最多,但他按照规定,每月都要自垫几十上百元。有个单位的经理知道后,悄悄地把他两个月的电话费结了,他知道后当即将钱送去,并要回了发票;去年,老家来了客人,他主动向后勤服务中心交住宿费100多元;个人私事用车交油钱200多元;去年8月28日,他儿子考上西安大学,不仅未请客,连入学也未用公车送一程,凌晨1点多钟让儿子乘公共汽车去武汉转车。

  拒贷不易,拒礼更难。一些单位和个人为了从农行贷款,或为感谢农行的支持,给黄学智送礼,他总是一律拒收,实在推不掉的,就交给支行监察室处理。去年以来,他先后上交给支行监察室的礼金和礼物折款达23000多元。甚至连一位老同志因为找他办事带来的2瓶酒也上交了。

  黄学智就是这样,时刻保持一个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甘当捍卫党风、行风的坚强卫士,从而赢得人们的赞誉,进而引导全行干部职工一步一个脚印,走上新的台阶。

  黄学智,不愧是鄂南农金天地的骄子。

  (咸宁报1995年5月15日第一版)

  【作者感言】:这篇通讯是我在通城县隽水镇黄源村住队(农民奔小康工作队)其间采写的。记得1995年我在住队期间,抽空写了一些稿件,并通过新闻报道,为所驻村解决了一些资金问题。

  就这篇通讯而言,开头从一支“送匾”的鼓乐队写起,应该说还算比较生动引人。在通讯写作中,我比较注重开头,尽量能先夺人声,正如美国新闻学者威廉·梅茨在《怎样写新闻》一书中所讲的,新闻的开头要“使读者愿意看下去,必要时制造适当的气氛”。所以,无论是写庞世重时引用他的日记,还是写袁知盛时从河边的小船切入,写黄国谋时从他元旦日进厂时的场景开始,写红旗手情系机枪手时,从“555”国际汽车拉力赛说起……我都尽量选用一些鲜活有特点的材料,希望一开始就能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在新闻写作中,主题确定以后,开头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写稿难就难在起笔,只要开了个好头,往后就 “文思泉涌”。

编辑:陈凯

上一篇: 李裕福围湖记
下一篇: 艰辛留鬓白 欢乐播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