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辛留鬓白 欢乐播万家
艰辛留鬓白 欢乐播万家
——记通城县广播电视局局长胡玉峰
隽水镇古龙路旁有一处诱人的“黄土高坡”,通城县广播电视中心便建在这坡顶上。这里每天有14个固定广播节目、11台电视节目通过无线和有线台播出,覆盖全县1140平方公里、40多万城乡人民。人们在欣赏着丰富多彩的广播电视节目之余,总是由衷赞叹和传颂着为通城广电事业发展艰苦创业、呕心沥血的好带头人——县广播电视局局长胡玉峰的事迹。
艰苦创业的“开山钻”
熟悉胡玉峰的人说:“老胡工作起来就象一把铆足劲的开山钻,不畏艰险,一往无前。”而强烈的事业心正是这把“开山钻”用之不尽的能源。
胡玉峰在广播电视战线摸爬滚打了30多年,既经历了六七十年代有线广播最红火的年月,也尝到了八九十年代有线广播跌入低谷的滋味。1992年任局长时,社会上对办好电视、办活电视的呼声正高。他看准了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大好形势,决定创办通城电视台。但当时局里的帐上没有一分钱的家底,靠自己办电视谈何容易?有的人产生了畏难情绪。胡玉峰及时组织局总支一班人和全局干部职工进行学习讨论,围绕广播电视事业的生存和发展,进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教育。他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发展电视是改革开放的需要,是群众的需要。我们看准了路子,就要大胆上,磨磨蹭蹭,瞻前顾后办不成事业。”就这样,胡玉峰带领大家勒紧裤带过日子,东奔西走,南挪北借,因陋就简,节俭办事,硬是把电视办起来了。
建立通城的“彩电中心”是胡玉峰上任后提出的一个长远构想。1992年5月,县人武部南院打算拍卖,好几家有钱的单位争相购买。机不可失,老胡看准了这块有发展前景的地盘,连夜就将报告送到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主要领导手中,并组成攻关组,争取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最终使这片院子以7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了广播电视局,一举实现了广播人求发展的梦想。可是,谁曾料到,当时的广播电视局,财务帐上仅有几十元钱。为了筹集资金,胡玉峰和局总支一班人带头把娶媳嫁女的钱都全部拿出来,干部职工纷纷响应,仅6天时间全局就集资38万元。
在胡玉峰的心中,创业发展的计划总是一个接一个。他常说:“有钱办事业人人会搞,无钱创业才是最可贵的。”1992年6月,老胡又决定要用最短的时间把有线电视办起来。但是,当时他刚想尽一切办法才付给人武部第一期购房款,哪里还有钱搞有线电视?老胡一次又一次的上门找农行求援,争取到了5万元的贷款。接着,他又带领分管这个项目的副局长再次找到省广播电视发展中心等单位,通过几天的软磨硬泡,赊购了价值18万元的设备。10月份,全县有线电视便正式开通,前后仅花了不到5个月时间。目前,该县有线电视用户已发展到11000余户。
短短4年时间,胡玉峰就是凭着那不畏艰难险阻的“开山钻”精神,凭着一股强烈的事业心,大胆探索“发展有线电视,扩大技术服务,分流机关人员,创办经济实体,以文养文,自求发展”的新路子,克服重重困难,先后投资400多万元,改造了锡山电视塔,开办了通城有线电视台,建起了调频广播台,购买了新基地,添置了现代化的摄录制设备,兴建了2个广播电视演播厅,不仅可以自制自转、自播自放,还可进行电视现场直播,在通城县初步建成了有线无线、广播电视立体传输网络,广播电视覆盖面达到90%以上,固定资产也由1992年的100多万元增加到500多万元。4年来,他所领导的通城县广播电视局每年都被评为全区系统内先进单位,并被地委、行署授予“文明单位”称号。去年,胡玉峰还被县委、县政府树为全县干部中的“十面红旗”之一。
锡山电视塔作证
巍巍高耸的锡山电视塔,是胡玉峰忘我奋斗,勤政实干,献身广播电视事业的有力见证。
1992年以前,通城县的广播电视覆盖面不大,有近三分之一的农村地区看不到电视。为了解决21个乡镇、40万农民收看电视难的问题,胡玉峰决定改建锡山电视塔,将24米的发射塔改建成62米高的铁塔。当时,县政府决定建塔的资金来源是自己筹一点、财政拿一点。而财政的“一点”还有一部分是要到各单位、各部门收取的“清收单”。胡玉峰带领其他同志,左手拿收据,右手送文件,先后跑了117家单位,找过有关领导和单位负责人近千人次,终于筹集到了10多万元资金。
建塔期间,为了节省经费,老胡带领全局大部分干部职工都上了锡山,吃住在山上,运水泥、担石子、抬铁塔,一干就是两个多月。他自己既是安装发射塔的主要技术人员,又是整个工程的管理人员。当120平方米的机房、62米高的锡山发射塔终于建成时,全县电视覆盖面一举扩大到85%以上。石溪、大溪、麦市、黄袍等边远乡镇看不好电视的历史结束了,而老胡却熬瘦了一圈。
锡山海拔247米,山势陡峭,从县广播电视局到发射塔有6公里路程,而且有2公里需要步行,甚至爬行。为了保证安全发射转播,老胡每年要上山30多次,亲自维护修理,特别是每年春节的除夕晚上,为了让全县人民收看好春节联欢晚会,他总是和转播人员一起守在山上。1994年6月,锡山电视塔发射天线遭到雷击被损毁,局里与生产厂家联系维修,对方提出除修理人员来往的旅差费、食宿费由广播局支付外,另要维修费1.6万元。胡玉峰通过左右权衡,认为与其花重金求人,不如自己闯一闯。而在当时,胡玉峰做阑尾手术后不久,刀口发炎,不时疼痛。然而,这位向来不把病痛放在眼里的硬汉子,用绷带绑好腰间的刀口,毅然带领几名技术骨干上了山,并带头爬上62米高的塔巅。经过27个小时的奋斗,终于修复了发射天线,节约费用2万多元。看到他从铁塔上缓缓而下,脸色苍白,全身瘫软的样子,在场的同志感动地说:“你这不是在做事,而是在玩命啊!”可他却说:“让全县几十万人民又能看到电视,再苦再累心里舒服。”
当干部就意味着要做更多的事情
从60年代摆弄通城县第一台黑白电视机的小广播员,到70年代土法上马自制水泥杆架通县城至各公社的200公里广播专杆专线、亲自设计筹建各公社广播站,让全县开满“广播花”的县广播站站长;从80年代研制和发明广播线涂油器、有线载波遥控装置、电视中频调制器、一次荣获全省先进科技工作者、五次荣获全省广播电视系统先进个人标兵的工程师、副局长,到90年代亲自指挥改建锡山电视塔、创办电台、电视台、有线电视台的高级工程师、广播电视局局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胡玉峰用他那踏踏实实的脚步写下了通城县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春秋史,也证实了他自己常说的“当干部就意味着要做更多的事情”这句朴实而又光彩的话语。30多个春秋里,胡玉峰的职务逐步上升,而肩上的担子也逐步加重,所干的事情也越来越多。如今,年过半百的胡玉峰仍然是全局的大忙人。
在胡玉峰的日历上,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每天早晨5点多钟就开始监听通城人民广播电台的第一次播音,每天晚上监看通城电视台的节目,聆听夜半钟声。一年365天,只要他处在本县广播电视信号的覆盖范围之内,他就是一台活动的“监听器”。节目播出得好不好,机器工作正常不正常,他都清清楚楚。哪里的信号不好,哪里的机器出现故障,他便风雨无阻地奔向那里。1993年腊月三十日下午,胡玉峰在值班室接到黄袍乡政府关于电视差转站发生故障,请求派人检修的告急电视。当时,局机关已放了春节假,他没有惊动别人,悄悄租车前往,苦战4个小时,排除了故障,保证了黄袍人民如期看到春节联欢晚会。
在胡玉峰的心目中,领导就是要时时事事处处以身作则,带头肯干,以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带动一班人。1995年端午节中午,天下大雨,许多人正在饭桌前享受着节日的快乐,有着高度新闻敏感的胡玉峰却想到,倾盆大雨如果还是下个不停,必将造成水灾。他丢下饭碗,立即召集电视台的全体记者奔赴各地拍摄水情雨灾,并亲自带着一个记者组赶赴重灾区。他扛着摄影机,爬山涉水,雨淋水泡4个多小时,以最快的速度将雨灾报道送到了省地新闻单位,引起了省地领导的重视,纷纷前来通城了解灾情,帮助抗洪救灾。雨灾过后,他因阑尾手术的刀口溃烂,不得不做第二次手术,手术后的第四天,电视微波出了故障,他强打精神,从病床上爬起来,倚靠着栏杆,用对讲机指挥检修,坚持了两个多小时,回到病床上时,全身直打哆嗦。手术后的第18天,他决定到北京找广电部和财政部求援广播电视设备,订购1000瓦电视发射机。医生和同志们都劝他:过一段时间让手术刀口恢复好一点再去吧。他说,再等就要坐失良机啊!老胡忍着伤口的疼痛,带人进京了。在火车上,腹部的刀口随着颠动的车厢一扯一扯的痛,随行的同志将自己的毛毯给他作铺垫仍无济于事。他硬是在火车上坐立不安地挨了18个小时,最终赢得了广电部无偿支援的原价值200多万元的退役设备。
从年轻英俊的小伙子,到肩背佝偻、两鬓微霜,胡玉峰额头的深深皱纹,记载着这位“老模范”、“老广播”与广电事业结下的30多年的情缘,也镌刻着一个共产党员勤政办实事,实干求发展的精神。有人说:“老胡呀,你一把年纪了,何必还这么没命的干!”胡玉峰一语道出了心里话:“我们现在是负重前进,负债发展,还有很多事情要办啊!”这不,胡玉峰又在筹建通城彩电中心,一座高八层的新广播电视大楼已耸立在古龙道旁……
(咸宁报1996年6月20日第一版)
【作者感言】:这篇通讯也是我在通城住队其间所写的几篇稿子之一,对胡玉峰这个人物的事迹报道详尽扎实,把握也很到位。
人物通讯的写作中,材料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以我的实践经验来看,一是要围绕主题选择材料。主题来源于材料,但主题形成后反过来决定材料的“取舍”。比如我的这篇通讯,主要是围绕“艰辛播欢乐”来选择和组织材料,写进通讯里的材料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与主题无关的材料,即使它再生动、形象,也毫不可惜地舍弃。二是要选择反映人物本质的典型材料。所谓典型材料是指在同类材料中那些最有代表性的、最能揭示人物本质的具有强大说服力的材料。这样的材料往往能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更有力地表现主题。比如这篇通讯中的"锡山电视塔”、两次出现在文中的阑尾手术等。三是应选择新鲜、生动、有特色的材料。要避免采用那些早已被人用滥了的、一般化的材料,要善于抓住特点。
编辑:陈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