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报道 >> 2008专题 >> 王金怀作品集 >> 正文

人 墙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08-12-18 15:12:00

人 墙

  5月22日凌晨,特大洪水猛烈冲击着崇阳县港口乡油榨4组的熊家河堤。如果任由洪水漫堤冲刷,河堤很快就有被冲垮的危险,堤下700多亩已栽上杂交早稻的良田将成为一片沙滩……

  正在堤上巡视的组长熊天桥心急如焚。就在这时,组里唯一的共产党员、59岁的熊胜候带着几名群众扛来了5床护堤的晒垫。

  洪水迅猛,铺上的晒垫就象一片树叶,瞬间就被卷走。老党员略一沉思,说了句:“站人墙”,便迅速回村组织劳力,带上晒垫、粗绳回到堤上,然后将粗绳固定在堤边的大柳树上,铺上十床晒垫,和25名男劳力手挽手,牵着粗绳踩住晒垫,在30米长的险堤上排成一道人墙。

  晒垫终于被固定了,可这堵人墙却被洪水冲撞得前仰后翻,不少人肚里吃进了浊水,呕吐不已。熊胜候的脚尖穿透晒垫,牢牢钉在沙石里,一步不移。洪流中,那消瘦的身影就象一根坚强的柱石。在他的带领下,大家的手越挽越紧。看到这一情景,已经两天没吃饭的肺结核病人熊录兵也不顾劝阻,站进了人墙;紧接着,熊胜候的老伴汪楚梅也踉踉跄跄地下了水。她感到了从老伴手心里传过来的热流。岸上的17名妇女再也忍不住热泪,一起跳进齐腰深的水里……

  上午10时,雨虽然停了,但水还在上涨。水下40多位男女群众咬紧发乌的嘴唇,继续与洪水较量,没有一人上岸。直到下午2时,河水消退,现出堤面时,这堵忍受着饥饿与寒冷,与洪暴搏斗了长达8小时之久的人墙才撒手上岸,已经坐地不支的熊胜候望着安然无恙的河堤和稻田,对组长说:“你快带大家回去吃饭,我留下来看看,天好象还要下……”。

  【作者感言】:这篇小通讯刊发在1991年6月6日的《咸宁日报》上,并被评为当年的好新闻。记得当年崇阳发生特大暴雨灾害,我受命前往采访一周,回来发了4篇稿件,其中以这篇最短也最为满意。我自已觉得这样才算是真正的小通讯。我们平时说新闻写作“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就是要在众多的材料中选取一点,写深写透。在这篇通讯的写作过程中,我是充分吃透了这一点的。不仅在众多的抗灾事迹中选择了这一侧点,而且当即赶赴现场采访,深入了解,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接着在提炼主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把面收窄,写一个场景,展现了一个农村无职党员的感人形象。

  我一向认为,新闻写作具有广阔的空间,任何高手大家,只要你真正了解新闻写作,你就不会感到无用武之地,你有多高的文字功夫也能尽情发挥。一篇小通讯,从了解线索,到掌握素材,立意选材,描篇布局,成稿见报,殊非易事。要做到文字精粹,文笔老辣,文情并茂,更是难了。《人墙》在写作中尽量注意了这些方面,既注重主人公对白,从简短话语中体现主人公的精神境界,又注重细节的描写,如“脚尖穿透晒垫,牢牢钉在沙石里”、“她感到了从老伴手心里传过来的热流”等细节描写,增强通讯的感染力,使文章更厚实,人物形象更突出丰满,同时还要注意惜墨如金,不留余言赘语。总之,十多年后再来看这篇稿子,觉得差强人意,尚堪一品。

编辑:陈凯

上一篇: 乡 官 种 菜
下一篇: 热闹山村“小龙”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