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 官 种 菜
乡 官 种 菜
——访通山县横石潭镇“农业科技示范园”
听说通山县横石潭镇十多名党政干部易位改行,到镇里新建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当起了“菜农”,日前记者专程前往采访,正赶上其中的一个瓜棚开园上市。这些新型“菜农”们抚摸着一个个水灵嫩绿的西葫芦,笑容满面,感慨万千。
调个方位——别是一番新天地
横石潭镇是全市38个口子镇之一,被列为湖北首批“省际边界重镇”。谈起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园”的事,镇里的干部说,那也是逼出来的路子。
去年下半年,通山县对乡镇建制进行了改革,由26个乡镇调整为13个乡镇。横石潭镇是与原富有乡合并而成的,干部一下子由原来的40个增加到70个,财政压力很大。陪同采访的镇干部对记者说:“加上退休干部,政府机关上百人吃财政饭,光是前四项每月工资就得4万多元。干部每月三四百元钱的工资,今年头三个月还一分未发。”
一方面是行政干部严重超编,大家都盯着财政这个粑粑,僧多粥少的矛盾突出;而另一方面却是科技兴农难以实质性突破。十年前就提出市场上什么赚钱就种什么,可到如今,绝大部分农民即使知道市场上什么赚钱,也不知道该怎么种。就拿蔬菜来说,通山市场上的大宗菜70%要从外地调进,反季节和名特优蔬菜本地几乎是空白。今年春节期间,横石潭镇光是鲜辣椒就从武汉组织回十来车。通山有大量的土地劳力空闲,可连吃菜都要大把大把的掏钱到外地去买,干部群众心里不是滋味。
形势逼着镇委、镇政府思考:如何在精简干部过程中不把富余的干部简单地推向社会,而是给他们提供一个基地,让他们重新调整方位,成为有科技知识、有一技之长的现代农民;在科技兴农工作中不光靠作动员、磨嘴皮子,而是办一个“实验室”,让干部先在里面做出样子,从而影响、带动群众。正是为了把这两对矛盾结合起来解决,“横石潭镇农业科技示范园”应运而生。正象县委书记马世永说的,要使之成为“干部分流的实体、农业结构调整的示范窗口和培养农民科技种田的实验室。”
经过到寿光、枣阳及本市的马桥等地考察学习,去年底,横石潭镇政府向泥坑口村租地20多亩,投资30万元,做起了20个钢架结构、水肥自动喷灌的蔬菜标准大棚,并从枣阳请来了一名蔬菜技术员。通过动员和自愿报名,元旦后,16名镇干部以今后每年每人上交3000元纯利为条件,成为其中16个大棚的主人。刚刚经过竞争上岗而落选的副镇长朱必旺、周学细很快走上了新的岗位,原镇里的综治办、扶贫办、民政办、科技办、信访办、物价办及武装、团委、司法等部门的部分主任、干事也分别进入新的角色。周学细对记者说,当了多年的乡镇领导,如今调整一下方位,为科技兴农搞点试验、作点示范,觉得别是一番新天地。
挪个坐位——转换角色干得有滋有味
从国家干部到“菜农”,尽管只是挪动了个位置,但不能不说是个很大的角色转换。尽管镇里出台了“身份不变、级别不变、待遇不变”的优惠政策,但还是有人心里觉得不舒畅。可是两三个月来,当这些人真正进入角色以后,却在大棚里干得有滋有味。
记者希望了解他们的真实思想,便在“示范园”里召集了个小型座谈会。会上,这些刚从大棚里出来的“菜农”们一个个脸上挂着汗珠,身上沾满泥土,可神情却是那么安然,那么欣慰。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说,这是一条好路子。
朱必旺已经当了30年的乡镇干部,担任乡级领导也有20年了。他在大棚里种植的辣淑、茄子清明即可上市。他说:“干部制度改革是大势所趋,迟搞不如早搞。当了30年的干部,现在换了个环境,尽管是种菜的,但可以为政府减轻一分财政负担,为科学种田打个头阵,心里感到很踏实、很舒畅。”
镇科技办主任陈汉平是16人中年龄最大的,今年52岁。他是自愿报名到“科技示范园”来的。他说:“我不会后悔。通山又穷又落后,科技兴农这条路非走不可。我在镇里当了13年科技干部,过去动嘴多,现在自己动手动脑,做出样子来,效果可能要好得多。”
“我对现在的岗位非常满意。”胡育军是原富有乡的司法干部,如今还是一名未婚青年。从去年11月建园开始到现在,他除了春节以外,没有休息过一天。他说:“青年人就是要多学点知识技术。有人千方百计到外地去学技术,现在镇里提供了这么好的基地。又请来了老师,何乐而不为?我最近买了上十本书,边问技术员,边对照书本学,收获可不小。”
原镇团委书记许武庆是16人中学历最高的,本科毕业生。他谈了个对象在镇医院,开始时,听说要安排他到“科技示范园”种菜,对方提出要跟他吹。他解释说:“我到示范园既是去种菜,也是去学技术。将来再当干部可以指导农民科技种田,不当干部也掌握了谋生的一技之长。”女朋友乐了。如今,每逢周末,她也到大棚里帮小许栽苗、扯草忙个不停哩。
换个岗位——从来没有这么自信
横石潭镇是旅游胜地九宫山的门户,距县城25公里,距阳新龙港镇和江西省的边境城镇也不足50公里,106国道穿镇而过,发展蔬菜产业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科技示范园”内现在种有辣椒、西红柿、哈蜜瓜、伊丽莎白香瓜等10个品种的瓜菜。据介绍,该园的种植要求是“反季节,名优特”,瓜菜上市时差一般要求在2个月左右,预计每个大棚年纯利可达万元以上,超过当地农民种粮产出的数倍。
听说有记者来采访,从枣阳聘请来的技术员谢根伦主动找来反映情况:“这些干部个个肯动脑筋,学得专心问得勤。看来要不了一年,我这点技术还不够他们学呢!”与“科技示范园”住得最近的女村民余长华也说:“他们每天7点多钟就来,天擦黑才下园,中午一袋方便面、一瓶矿泉水就算一餐,干得比我们农民还卖力。”
“科技示范园”的负责人、镇委办公室主任徐安静对记者说:“大家之所以这样潜心学,卖力干,就是希望早日学会技术,干出个样子来,从而再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据他说,横石潭镇正在着手扩大“科技示范园”的规模,在提高现有大棚种植的科技含量基础上,下半年将再建一个名贵精养鱼池、一个瘦肉型猪场和一个花卉园。
分流的干部都对“科技示范园”前景充满了信心,也觉得现在的岗位比以前更有魅力。16人中年龄最小的曹树星是原富有乡的团委副书记,今年还不到24岁。他说:“过去当干部吃百家饭,老百姓对你就那个样。如今换了个岗位,学点本领,将来做个科技兴农的带头人,肯定比以前吃香。”现在他正在动员父母,打算在原富有乡政府附近做两个标准棚,自己边在这里学,边到那边教。
科技引导、科技辐射的魅力的确是诱人的。镇里的标准大棚做起来不久,附近群众也很快在旁边搭起了8个简易大棚,跟着这16个人学,跟着这16个人种。泥坑口村党支部书记陈新王圭 说:“现在每天都有不少村民到里面观看询问,可能到明年干的人就多了。”
知道横石潭镇分流干部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园”的消息后,县科委、县农业局也很快派来了2名技术员,承包了园内的另外两个大棚。他们希望在这里摸索总结经验,进而推动全县的蔬菜产业发展。
据县长刘新池介绍,通山县正在总结经验推广横石潭镇的经验,规划每个乡镇至少创办一个类似的实体,让更多的干部转换角色。
【作者感言】:这是2000年5月我担任副总编之前写的最后一篇工作通讯,并被评为当年度本报好新闻一等奖和全省地市报好新闻二等奖。
在新闻写作中,要写好工作通讯应该是最难的。难在如何在庞杂的素材中提炼出新鲜引人的内容,并且用一根主线把这些材料贯穿起来;难在如何在新闻稿件中体现出记者本人的思想;难在如何把干巴枯燥的材料变得鲜活。这篇通讯从“调个方位”、“挪个坐位”、“换个岗位”三个方面诠释“乡官种菜”这一主题,紧凑、生动、深刻,是我自己比较得意的一篇作品。
在本书的作者感言中,我多次说到关于通讯的主题提炼,朋友们大概看出了我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与推崇。我一向认为,不管是人物通讯还是工作通讯,主题是至关重要的。衡量一篇通讯是否写得好,首先要看主题;衡量一个记者通讯写作能力,也是要看他在提炼主题方面的功夫。这一关过不好,再好的素材也只会是一盘散沙,或是流于平俗。
编辑:陈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