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报道 >> 2008专题 >> 王金怀作品集 >> 正文

热闹山村“小龙”飞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08-12-18 15:12:00

热闹山村“小龙”飞

——通山县余长畈村纪事

  大路乡余长畈村近些年来经济长足发展,在通山享有“小龙”之称。近日,记者访问了这个热闹的小山村,被这里发展市场经济的高涨热情所濡染,记下了一鳞半爪,一现“小龙”飞舞的风采。

兄弟三厂长

  在一个机声隆隆的大院里,记者见到了正在扳弄一台焊接机的村长余德友。年近半百的余德友在村里是村长,出外去却大大方方地自称厂长。今年,他多方筹资,购设备、学技术、摸行情,筹办包装铁皮厂。“十四大”闭幕的那天晚上,电视新闻一结束,他就放鞭鸣炮,举行了简单的开业典礼仪式。短短的一个多月,这个仅有5名工人的小厂,就生产包装铁皮2吨多,获利2000元。与余德友相比,他的胞兄余建华的架式可就大多了。去年2月,余建华投资12.7万元办起了有18名工人的个体造纸厂,生产仿牛皮纸,当年就实现产值17万元,今年元至10月产值已达33万元,与湖南、江西及本省67家大小企业建立了业务往来关系。西服革履的余建华告诉记者:“十四大”召开之前,他曾一度犹豫,计划把厂子交给村里,由在村办纸厂当厂长的哥哥余建中去管。现在他“看了文件,有了信心”,不仅准备继续办下去,而且打算迅速扩大规模,力争明年产值搞到100万。

  在余长畈,象余德友三兄弟这样的厂长可多啦!记者还参观了村民余才木的装饰板厂、余曰绪的铸造厂、余细火的织布厂、余新民的编织厂……处处机声隆隆,一派繁忙景象。余德友说:如今,余长畈村光是这类个体或股份联办的“无婆婆企业”就有19家,产值达200多万元。

“下水就不怕翻船”

  在余长畈村,记者除了听人介绍经验,还饶有兴味地听人谈教训。村民余曰乾就毫无顾忌地侃了一段“教训经”。

  那是前几年的事。余曰乾听说天津的鱼价较高,联合余茂羊等人,从浙江买了7万公斤鲜鱼运往天津。由于路途花的时间长了,鲜鱼拖到天津时,已经变了味。结果低价处理,亏了近万元。这次生意失败后,余曰乾面对千元债务,咬咬牙,继续追加投资,办起了家庭果园场。如今,板栗、桃、梨、葡萄等都已试果,今年光是板栗就卖了700多元。他还在果园里做了房子,养了8头猪、100只鸡,年收入已达8000多元,被评为全区勤劳致富模范。现在,他又投资数千元,送大儿子到林校学习种植技术,送小儿子学习驾驶技术。而当时一同亏本的蔡园碧,从去年起也开始当“老板”,搞建筑承包;余茂羊则仍然在外跑推销。

  余曰乾不无感慨地说:“如今时兴把闯市场称作‘下水’。闯市场哪有不失败的?要下水就不能怕翻船啊!”

“村干部亮个相”

  11月初,余长畈村开了个村民大会,学习了“十四大”文件后,人口多、家底薄的村党支部书记夏永红说:“我们村今后如何进一步发展市场经济,今天村干部都来亮个相,谈谈打算,启发启发。”接着,他自己在会上介绍了今年种一亩甘蔗收入2000多元及新发展2亩果园的规划,并表示明年扩大甘蔗种植面积4亩,力争3年时间除去开支,银行存款2万元。

  村党支部副书记余才志承包邻近的寺下村30多亩茶园,原打算今年底合同到期后不再承包,村民大会上,他一拍胸脯表示继续签订合同,再包个几年。副书记余庙森说,今年他种2亩西瓜,行情不大好,现在正带着全家抽槽挖坑,打算办个家庭果园。村长余德友、老村长余茂兴更是侃侃而谈,各展蓝图,赢得村民一片掌声。

  村民们说,余长畈村经济发展快,主要靠村干部思想转得快。在村干部的引导下,这个村产业结构调了个头,如今全村从事工业、经商及第三产业的人员就有152人,全村308户,就有270多户大面积植藕、养鱼、栽果,近2年,人均收入年递增100多元。

  余长畈村不愧是一条飞舞的“小龙”。记者想象,如果鄂南大地出现“万龙飞舞”,那该是何等壮观的场面啊!

  (咸宁报1992年12月3日第二版)

  【作者感言】:这篇稿件是与金礼山同志(现任咸宁《楚天声屏报》总编辑)一起采写的。我觉得这篇通讯最大的特点就是注意抓特点,选择了三个典型的事例来表达主题。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说过:“艺术的真正生命正在于对个别特殊事物的掌握和描述。”特点蕴含在个别特殊事物之中,你抓住了特点,写出的作品就非同一般,没有抓住有特点的材料,作品必然平俗。怎样抓特点?我认为要学会披沙拣金,静观默察,尽量选择那些人所未见,人所未用的新鲜材料。要使你所选用的每一个事实材料都能为主题发出呼喊。

编辑:陈凯

上一篇: 人 墙
下一篇: 白求恩精神在这里闪烁